于良永 李晗澤



【摘要】科學探究能力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物理實驗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中的優勢,構建起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的物理實驗教學模式。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視角,論述了初中物理實驗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路徑,期望對實現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所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物理? 物理實驗? 科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21-02
物理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的基本技能、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對于物理實驗教學而言,要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中之重。科學探究能力是指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基于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和反思的能力。下面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對物理實驗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論述。
一、提出探究性問題,喚起學生科學探究欲望
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性問題的提出要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到實驗探究狀態,由以往被動式獲取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
例如,在教學“阿基米德原理”一課時,教師可引入“烏鴉喝水”的故事,根據故事提出探究性問題:“為什么烏鴉在水中加入石頭后,能夠喝到水?”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一致認為,水位線上升使烏鴉能夠喝到水。接著,教師繼續提出問題:“水位線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分析問題后認為,是石頭將水排開使得水位線上升。之后,教師再提出更深層次的探究性問題:“石頭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與排除的水有什么定量關系?”圍繞這一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實驗。教師準備好彈簧測力計、天平、量筒、小燒杯、溢水杯、石頭、水等實驗材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利用不同的器材探究浮力與排出液體的所受重力、質量、體積之間的定量關系,最終得出實驗結論,即F浮=G排、F浮=m排g、F浮=ρ液V排g。
通過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提出探究性問題,并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分析探究性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同時,通過創設探究問題情境,布置學生圍繞探究性問題進行實驗探究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增強對物理知識的形象認識,深刻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二、創新物理演示實驗,增強學生科學探究意識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物理知識,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有結論,忽視了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自主探究過程。而在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模式中,物理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為目標,對部分物理演示實驗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發現規律,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科學探究意識。
例如,在教學“蒸發——汽化的另一種方式”時,學生都知道濕衣服涼曬后會變干,這一過程是水變成水蒸氣的蒸發過程。但是,由于水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物體,使得學生只能看到衣服變干的結果,而看不到水蒸發的過程,導致學生難以形象感知液體蒸發現象。為此,教師可設計創新類的演示實驗,向學生直觀地展示蒸發過程。具體實驗步驟如下:
1.準備實驗材料。輕質細管(長21cm,直徑1cm)、礦泉水瓶(裝有適量水)、錐子、紗布、細金屬絲、酒精、滴管等。
2.制作實驗器材。在細管的中間用錐子分別扎出A、B、C三個小孔,AC=0.2厘米,AB=20.2cm,BC=20cm。將礦泉水瓶用細金屬絲固定在A點,將紗布固定在B點,并將C點作為固定點,用細金屬絲固定起來,使整個裝置懸于半空,如圖1所示。
3.實驗演示。在紗布上滴上適量酒精,使杠桿處于水平狀態。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隨著時間的推進和酒精的蒸發,杠桿逐步失衡,呈現出右端下降、左端上升的現象。由此可以使學生形象地觀察到紗布上酒精的蒸發過程。
4.組織探究活動。教師讓學生對實驗現象所揭示的科學原理進行探究,即BC是AC的100倍,為維持平衡,若B端上紗布上的酒精蒸發1克,則A端就必須少100克。但是由于A端上物體重量保持不變,所以B端上的紗布才會隨著酒精的蒸發而逐步上升。
通過演示創新類實驗,不僅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液體蒸發的過程,而且還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阿基米德撬起地球的原理,有助于學生在新穎、形象的演示實驗中積極探究科學原理,深化對物理規律的領悟,進而提升科學探究意識。
三、優化設計教材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編排了諸多實驗項目,但是由于部分實驗項目遠離學生生活,并且操作起來具備一定的難度性、主觀性和復雜性,所以很難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獲得準確的實驗結論,不利于學生深入探究和認識物理規律。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部分教材中的實驗項目進行改良設計,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例如,在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時,教材中安排的實驗器材包括蠟燭、凸透鏡、光屏、光具座等,由于實驗中燭焰的大小難以確定,很難找到準確的倒立等大實像位置,使得學生對位置判斷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精神?;谶@一實驗教學現狀,教師可對該項試驗進行改進,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作為實驗器材,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具體的實驗步驟如下:
1.準備實驗材料。輕薄觸屏智能手機1部、鞋盒1個、凸透鏡1個、紙、夾子。
2.制作實驗器材。學生自行制作實驗器材:將鞋盒內部涂成黑色,在鞋盒一側的中央位置按照凸透鏡的大小挖出一個圓孔,在圓孔內固定凸透鏡(如圖2所示);在白紙上描畫出與手機屏幕大小一致的區域(如圖3所示),用夾子夾住這張白紙,使其呈豎立狀態(如圖4所示);用夾子夾住手機,使其豎立,作為光源,將手機放入到鞋盒內;將紙尺(按照1:1比例在白紙上打印的刻度尺)貼在盒子內側和外側,用于量取距離(如圖5所示)。
3.動手操作實驗。學生在手機上顯示靜態圖片,蓋上鞋盒子,完成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放大實驗和倒立縮小實驗。根據實驗現象,讓學生探究紙尺上物距和像距關系,對成像規律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
通過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改良設計之后,能夠將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培養滲透到學生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以更加科學的實驗方法判斷像和物的大小關系。經過改良設計的凸透鏡成像實驗與教材中的實驗相比,能夠消除教材實驗摻雜主觀性判斷的弊端,使學生更加準確地判斷等大實像的位置,并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過程,親歷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
結論:總而言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始終,積極推進傳統物理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提出探究性問題、創新演示實驗以及優化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賀登超.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9(1):92-93.
[2]陳海濤.巧用物理實驗設計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物理教師,2019(1):104-105.
[3]李明標,張研研,董海寬.以實驗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大學物理實驗,2018(12):28-29.
作者簡介:
于良永(1976-),大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核心素養下的物理實驗課的教學研究。善于分析教材編寫的思想和意圖,尋找學生與教學知識之間銜接點教學方法研究。
李晗澤(1989-),山東濟寧人,大學,多次執教市級優質課、公開課。擅長與學生的溝通,落實核心素養下的實驗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