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雅麗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文化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地擴展,同時傳播的速度大大提升,它除了能夠有效地促進文化世界化和多元化以外,也對我國的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很多的小學生因為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注意對傳統文化的滲透,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傳統文化
雖然我們一直在進行語文教學,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滲透,更多的是傳授給學生一些理論和基礎的知識。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目前國學內容重新得到了我們的重視。那么作為與此息息相關的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承擔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通過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內容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意識,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這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呢?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
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為了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語文素養,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所指的語文素養包含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的修養和語感等多個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借助成語故事、諺語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對于漢語產生敬佩的情感,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語文學習中,識字教學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課程,也是我們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在漢字中其實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那么我們對學生進行漢字教學,逐漸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素養。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目前古詩詞的學習篇幅不斷地增加,對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古詩詞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而現代漢語中其實也蘊含了古代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是古代傳統文化的一種演變和創新,為此我們學習古代文化對于更好地研究和掌握現代漢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二)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各種習慣和思想意識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在小學階段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和認知,那么在今后的教育中會增加不小的難度。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好這一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品性的塑造。我國的古代先賢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德行。為此在我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中,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品性的培養,將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禮貌待人等傳統思想借助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滲透。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過去,吸引他們對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這些思想的滲透下能夠更好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性,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而這也是我們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
(三)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的小學生因為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在頭腦中存在一些錯誤的理念,認為外來的文化更加先進,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道的少之甚少。而這其中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占主要的原因。很多的家庭從學生小時候就沒有充分向他們滲透和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從來都沒有能夠真正走進傳統文化中了解它們。其實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局限于一些詩詞歌賦,它還包含了很多的內容。而我們應該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出發,給學生展示一些它們喜歡的傳統文化,比如一些古代發明、一些美妙的古典音樂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和了解古代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感直接影響到了一個人對國家的感情。而目前我們存在的一些崇洋媚外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對本國文化的不認同造成的。那么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甚至是自豪感。這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我國的歷史上涌現出了大批的愛國詩人和作家,還有一些奮勇抗敵的英雄,這些人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都能對學生形成有效的感染和鼓舞,因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五)有助于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文化的最好的途徑就是教育。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是為了實現語文教學,同時也是希望傳統文化能夠被重視,同時也能得到有效的傳承。教育一方面影響了我們的學生,同時也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教師和家長。而傳統文化的教育影響力也因此得到了擴散。在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團結友善、勤勞奮進等這些傳統的思想理念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一)傳統文化教育以識字為基礎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識字學習。它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部分生字,從而進行一些基本的閱讀,避免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識字量的限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識字教學中我們要進行識寫分開的練習。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量后再進行寫字的教學。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學生因為寫字而影響識字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是強化書法的教育。其實古代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我們現代的識字和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一定的調整,在課本的基礎上應該有所創新,可以以《三字經》《百家姓》作為語文的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掌握這些漢字。我國的漢字結合了音、形、意等特點,因此漢字已經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里面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和智慧。為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漢字教學時應該遵循漢字的造字規律展開教學,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與漢字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識字和傳統文化的興趣。
關于識字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以字理識字法為例,在我們對小學生進行“家”這個字的教學時,我們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上面的寶蓋頭代表著房屋,下面的豕表示的是豬的含義,那么在古代因為人們是以馴養豬為生的,所以古代的建筑一般分為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養豬,因此這也就成為家的標志。通過這樣的字理教學,教師有意識地將漢字的文化含義融入識字教學中,讓識字和傳統文化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結合。
(二)傳統文化在誦讀教學中的運用
我們學習古代的經典詩詞需要通過誦讀來實現,這也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那么在誦讀教學中有一個誦讀的方式就是素讀,素讀中強調所讀的內容必須是經典篇目,在素讀中不需要對所讀的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認識,但是需要達到誦讀成誦的效果。另外就是我們對素讀一定不能夠急于求成。素讀這樣的一種方式在小學階段尤為重要,通過學生清晰、洪亮地反復誦讀,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文學作品。在我們全新的部編版教材中涉及三字經的學習,那么教師也應該對課本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擴充,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我們要提供給學生《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讀物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利用課件或者是課前十分鐘每天讓學生積累,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能夠慢慢體會文章的內容,借助誦讀中的節奏感,培養學生對誦讀古典作品的興趣。
另外我們在讓學生進行誦讀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選擇和學生的生活相關的一些古詩來進行誦讀。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學習到了三首和節日相關的古詩,那么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與此相關的古詩來讓學生進行誦讀,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從而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另外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了《惠崇春江晚景》這首古詩,讓學生通過了解四季,了解二十四節氣,借助這些景激起情感,從而和其生活進行對話。
(三)教材內容和傳統文化的融合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和學生生活的結合,這是我們前面就提到的內容。同時這樣一來也能夠很好地展開傳統文化的滲透。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主題的古詩詞進行總結和排列,讓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比如關于節日風俗的古詩,學生在進行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能夠了解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和風俗。比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我們學習了古詩《清明》,那么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進行黃庭堅的古詩《清明》的擴充,因為在黃庭堅的這首古詩的頸聯部分通過典故揭示了清明節的由來,教師可以借此展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介紹。還有在學習古詩《元日》時,里面提到了過年時熱鬧的場景:放爆竹、貼門神、貼春聯等等。那么這時候教師可以借助這首古詩給學生講一講關于桃符的由來,補充我國的春聯文化。那么學生會充滿興致地聆聽教師的介紹和講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己去搜集一些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古詩,比如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這時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也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中對學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本質要求。
三、結束語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智慧和文化。隨著核心素養的深化,我們需要將傳統文化教育同語文教學進行融合,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力得到培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鷹.語文教師如何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探析[J].課外語文,2018(33).
[2]趙慧.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
[3]左建輝,楊衛國,梁吉,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