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楊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引入語言情感教育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情感表達能力不足,思維能力不成熟,在與教師進行對話溝通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使用語言進行情感的表達,說話邏輯容易錯亂。教師在使用語言進行教學中,需要細心、耐心,積極鼓勵學生表達自身觀點,使用語言魅力,借助對話練習,提升學生的應答能力和技巧。
[關鍵詞] 語文教學;師生互動;話語溝通
一、課堂教學中語言情感出現的問題
1.教師與學生間存在情感溝通問題
教師與學生存在溝通的鴻溝,不僅是身份上的差別,還有年齡、閱歷、社會經驗、看問題的角度等,教師的語言技巧繁多,且蘊含社會哲學,能從客觀的角度看問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通常很直觀,而且富含主觀感情。教師的教學模式需要貼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營造良好的氣氛,進行互相間的討論,達成情感間的溝通。[1]
2.學生的情感表達存在能力不足現象
學生由于年齡問題,表達能力不足,不能將所思所想用語言呈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表達,比如提出幾個情感關鍵詞,讓學生進行比對,并化為己用,或是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學生在出現情感表達問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有耐心,讓學生能放慢語速,有思考的空間,并在幫助下給出回答。這種表達方式能讓學生更加自信,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3.教師的教學缺乏情感,表現力不足
教師在教學中可能存在照本宣科的行為,也許重復的教學、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忘記了教學的樂趣。教師的教學要富含感情,并通過這種感情,去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教師的語言,不用刻意追求深度,或是飽含感情地閱讀每一個字,無需太過刻意,感情的傳達需要平直一些,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素材,作為參考。
二、小學語文中課堂語言情感的呈現方法
1.堅定語言情感,勇于表達觀點
在師生的互動中,學生容易被教師的名頭嚇住,害怕回答錯誤,甚至不敢高聲說話,不能勇敢地表達自身觀點。教師一旦擺出教師的威嚴,就會嚇住學生,讓他們頭腦一空,組織好的語言立馬忘了個精光,這是心理素質不過關的表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身的觀點勇敢地表達出來,讓學生通過高聲說話、堅定語氣助詞等行為,提升回答的底氣,從而勇敢地進行觀點的表達。
例如:在《坐井觀天》中,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故事進行講述,但不要摻雜個人觀點,并在講課結束后,讓學生對故事發表意見。大部分學生會對青蛙的自大和傲慢進行批評,但是有一部分同學卻認為青蛙很幸福、很聰明,因為它的天空就是井口那么大。教師不需要對這種觀點進行批評,而是可以進行引申,比如視野越廣闊煩惱就越多,小富則安等觀點。并與地球上的人類和廣闊的宇宙進行類比,地球人是不是也如青蛙一樣呢,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審視自身的觀點。
2. 營造良好氣氛,進行語言表達
教師需要對教學氛圍進行良好的把控,可以運用唱歌、搞活動等方式調節課堂氣氛。教師的教學有時為了搶進度,或是教師教學時壓力大,會讓學生的學習氣氛變得緊張而嚴肅,這樣的學習氛圍不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3]教師的最佳教學氣氛,是舒緩溫和的,能讓學生擁有思考的空間與交流的空間,在思考和交流思想中實現升華。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氣氛,讓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漢語拼音》的教學中,教師在拼音教學完畢后,讓學生聽漢語拼音的歌曲,并讓學生進行演唱。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能舒緩緊張的情緒,并在合唱里達到人人參與的效果,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進行拼音提問時,讓學生互相出題,答對題目者得一分,讓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暢所欲言,教師最后提出的幾個問題,可以采取搶答的模式,作為額外得分,得分高的學生獲勝,優勝者得到獎勵和鼓勵。教師營造的學習氣氛,不僅不突兀,而且過渡自然,能讓學生勇敢展示自我,表達自身觀點。
3. 進行詞匯擴充,注重用詞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搜集素材,實現學生詞匯量的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身的感情。比如哭泣具體表現為流淚、抿嘴、鼻子一酸等,學生只會使用難過進行表達,不能很好地將情感具現出來。教師在互聯網上搜集視頻、音樂和圖片,提升學生的詞匯量和修辭手法,將情感蘊含在語言中,鼓勵他們在生活中運用。教師還可以使用一些網絡語言,語言顯得幽默詼諧,能加深學生的領悟能力。這種語言交流,不僅能拉近師生關系,而且趣味性十足,讓學生學習和模仿教師的語言和行為習慣。
教師使用古詩詞、成語、歇后語,并且對它們的意義進行解釋。這種新鮮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他們能理解并吸收知識,在現實中使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因此教師需要以身作則,注意用詞習慣,讓學生能從教師的話語中汲取知識。教師通過動畫中夸張的表現手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師生的語言交流中,讓學生擁有足夠的詞匯量,可以對自身的感情和觀點進行準確表達。
4.進行對話練習,運用肢體語言
教師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在對話中進行情感表達與碰撞,或者在規定時間內,所有人不允許說話,只使用肢體語言進行情感的表達[4]。這種對話練習可以在學生間使用,讓他們熟悉對話的行為,并通過不斷的演練,了解對話的方式,提升情感的表達能力。在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中,教師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學生回答正確,積累了足夠的信心后,問題的難度再逐漸提高。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一環,比如微笑、點頭、鼓掌,都能讓學生獲得尊重,敢于溝通并表達內心情感。
比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可以將手向上抬起,示意學生起身回答問題。在學生回答中,可以目光平視,嘴角含笑,聽到妙語或回答正確時可以點頭表示肯定,在學生回答完畢后帶頭鼓掌,讓學生獲得尊重與鼓勵。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語言上的適當修辭,并對回答進行解析和評價,讓學生收獲成功感,并愿意積極地回答問題,認真地學習和聽講。教師在語言表達中需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而不是單純的對錯分析。
課堂的語言情感呈現環節中,教師與學生需要正視問題,進行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氣氛,讓學生勇于表達觀點,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注重用詞習慣,進行對話練習,運用肢體語言,讓師生間的語言溝通更順暢,師生關系更和諧,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小花.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 [J]. 教育理論研究, 2018,12(17):78-79.
[2]王海俠.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 [J]. 學周刊, 2018,10(13):48-49.
[3]劉二鋒. 小學語文情感教學初探 [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6(11):32-33.
[4]李磊,付建設. 以情感人 用情育人——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 [J]. 中國農村教育, 2018,(9):11.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