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純潔
摘 要: 學前階段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口語素養要求比其他類師范生更高。本文通過調查了解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素養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生命教育為前提,對學生口語素養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質疑、反思,探究構建口語素養培育策略體系,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素養提高。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命·實踐”教育視域;口語素養培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開展“生命·實踐”教育,正是凸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生命教育在中國發展已經近20年了,學者大致認為,“生命·實踐”教育是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生命的潛能實現,尊重個體生命的多樣性、獨特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生命質量和終生發展能力的教育。
口語能力是教師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口語素養的優劣、強弱,直接影響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強弱及對知識接受消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口語素養高低應當作為衡量能否成為合格幼兒教師的重要標準。本文通過發現當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素養中存在的語音意識、語音技能等口語能力問題,從“生命·實踐”教育視域角度對學生口語素養培養途徑進行可行性分析。
一、當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題組選取我校學前教育專業1—3年級師范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340份。收回1212份,有效問卷1203份。調查結果顯示:
(一)對提高口語素養的重要性認識模糊。
大多數學生能認識到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少數學生不夠重視口語素養,表現出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通常更注重音樂、美術、舞蹈等專業技能學習,認為這些技能更加“有用”。也有部分學生認識到口語的重要性,但僅僅重視理論的學習,忽視技能的訓練,“重理論輕實踐”,局限于“懂”,卻不會“演”。
(二)語文素養不高。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整體情況不容樂觀,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主要表現為詞語使用錯誤率較高,句子缺少邏輯順序,用詞不規范,語言缺少表現力和張力,語氣平淡,有些學生甚至無法完整、清晰地表達意思。口語教學不能只側重于培育學生的口語技巧,忽視培養學生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缺乏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的口語訓練,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提高學生口語素養,必須從培育學生的文化素質做起,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口語素養培育的基礎,是提高口語素養的重要路徑。
(三)心理素質薄弱。
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水平較低,羞于在公共場合講話,即使勉強開口也是詞不達意、語言干癟、言之無物。心理素質是人素質結構的核心要素,是語言素養培養的基點。有位專家曾把人的口才能力比作高樓大廈,認為口語表達藝術,正如大廈地面以上的部分,如建筑風格、建筑材質等,是由說話者的思維決定的;認為大廈地面以下的部分——地基,基本由心理素質決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將會投身于幼兒教育事業,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及充沛積極的情感是必備的職業素質。教師要舉辦大量朗誦、演講、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磨煉心智、總結經驗與教訓,達到優化心理素質、提高語言素養的目的。
(四)缺乏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一些學生覺得口語比較簡單,就是說話而已,可事實上一開口,就會遇到語言枯燥,用詞貧乏,表現力差,語言生動性、邏輯性、豐富性不足等問題,這是由于學生自身認識不到位導致的失敗行為。
二、“生命·實踐”教育理念下學生口語素養培育策略
(一)以課題研究為指引,把“生命·實踐”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生命本質覺醒和顯現。
以“生命·實踐”教育為標準,轉變教育理念,把既重視學生全面優質和諧發展,又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健康成長作為基本育人理念融入課堂教學。讓每一位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口語素養對自身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和自覺性。在教學過程中,以課題研究為引領,以口語教學為抓手,關注、尊重學生個體需求的多樣性,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積極創造條件,因材施教,通過實施個性化教育,加強學生口語素養的個性化引導,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二)從“生命·實踐”教育的視角,深度探索學科教學改革,引領學生認識自我并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實現生命的全面、自由發展。
1.實踐演練的培養方法。
幼兒教師口語的實踐性要求很高,不能僅僅重視理論學習,而要注重聽、說、讀等能力的培養。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練習。在大量的朗誦、演講、辯論等實踐演練過程中,學生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口語表達的缺點和不足,及時補差訓練。適當增加發音、朗誦等口語訓練的課時量,對每一個音節、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每一段文章進行訓練,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只有做到這一點,才符合口語訓練聽、說、讀并重的特點,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口語素質。
2.細致全面的培養內容。
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而要廣泛借鑒國內外相關課程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補充、擴充,盡量做到知識性、趣味性、形象性、思維性、實踐性并重。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需求,激發學生內在動力,達到完善學生口語知識體系的目的。
3.注重日常積累。
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培育口語素養的基礎,也是提高口語素養的重要路徑。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養成積累語文知識的良好習慣。對他們的語文素養進行個性化引導,讓學生學會梳理語文知識脈絡,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全面發展。
(三)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開拓性。
1.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肯定和重視學生生命主體性,是“生命·實踐”教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培育口語素養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培養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學生思考如何提高口語素養,如何體現自身的口語特色,展現獨特的口語魅力,盡量避免千人一面。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準確表達情感,通過語言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讓語言表達更具有表現力。
2.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葉瀾說:“我們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學中,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教學才不只與科學,而且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出育人的本質。”生命力是“生命·實踐”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怎樣才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活力課堂的前提,教師要從居高臨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引領者和示范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在師生平等的狀態下,激發學生的潛能與教師的教學智慧,使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改變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用體驗式、對話式、探究式、發現式等學生能夠深度參與的學習方式,讓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充分釋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潛能,打造充滿創造性、愉悅性和生成性的課堂。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的形成起著規范和引導的作用。所謂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既不是在被評價集體內確立判據,又不是在集體外確立判據,而是比較被評價者的經歷,或評價對象的不同方面。這種基于“生命·實踐”教育視域的評價方式,將為幼兒教師語言素質的提高帶來新的生命活力。
1.改革評價制度,力爭評價形式的靈活性。
以筆試為主的評價體系明顯不符合幼兒教師口語教育的要求。因為考試評價制度考察的是學習成績,關注的是結果,忽視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建立幼兒教師口語獨有的評價體系尤為重要。我們注重開展激勵性的教學評價,建立隨時評價、專門點評等多種更靈活的評價形式,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同時分析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加以矯正。
2.打破評價模式,追求評價角度的多樣性。
打破以往教師評價為主、教師與學生二元對立的傳統評價模式;追求評價角度的多樣性,將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教師、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體驗獲得的喜悅,增強評價的激勵性,促進評價功能的實現。
3.注重評價過程,發揮過程評價的指導性。
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應是終結性的結論,而應是貫穿學生整個求知過程中帶有鼓勵性質的評價,盡量減少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注重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這樣的評價形式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成長。
4.落實評價調節功能,彰顯評價標準的個體內差異性。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充分體現了尊重個體差異的“生命·實踐”教育原則,減輕了學生的壓力。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異,我們無法讓他們都達到同一層次。在評價學生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看到學生的進步。如評價學生的口語素養可以從聽、說、讀、演等方面著手,重點表揚掌握得好的技能,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實現評價的激勵作用。
5.突出評價的反饋功能,發揮評價激勵和促進的功用性。
有了評價中的反饋環節,學生的口語素養培育就形成了“理論學習——實踐演練——評價反饋——提高完善”的閉環。通過評價反饋,學生能夠及時看到進步,受到激勵和鼓舞;及時發現差距,立刻完善和改進。
在“生命·實踐”教育視域下,我們應該賞識每一位學生,認識到每一位學生都如此不同,每一位學生都如此重要,每一位學生都如此優秀。尊重學生生命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給予學生足夠的自學空間,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讓學生學有所獲,實現理想、體現價值,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卜玉華.“生命·實踐”教育學建設階段性進展報告[M]//葉瀾,等.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李政濤.為“生命·實踐”而思:“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專題報告會論文集[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羅楚春.生命教育的實踐與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5]汪仲啟.葉瀾:構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N].社會科學報,2013-04-25.
[6]孫方.生命教育與多元生命課程體系建構[J].教育研究,2015(11).
[7]李小穎.幼師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育研究,2007(5).
[8]蓋穎.幼兒師范生職業口語素養的培養路徑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生命·實踐”教育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言素養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2263)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培養資金科研資助項目(BRA 2018255)資助成果;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幼師生兒童文學核心素養培養與幼兒園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SJA203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