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美
摘 要: 專業技能培養目標不夠直觀是導致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邊緣化的直接原因,課程資源支持較少、授課對象人文知識體系不健全、人文素質不高是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整合鄉土文化資源,探討鄉土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學路徑,活化傳承鄉土文化、增強職業技能、實施課程思政、服務地方發展是大學語文教學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 大學語文;鄉土文化;課程思政;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由于專業技能培養不突出,因此被邊緣化,被專業課程對立化。大學語文教學面臨教學資源不足、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等現實困境。只有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的課程價值。
探討將鄉土文化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與建設中的問題,對于豐富教學資源、主動為專業服務,發揮課程思政引領作用,以及服務地方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鄉土文化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可行性
(一)課程層面:鄉土文化蘊含豐富的大學語文教學資源。
大學語文旨在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特色促發展的辦學理念”[1](100)影響下,高職院校偏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實踐訓練,形成了“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的教育體系。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與市場發展趨勢、崗位需求的聯系日益緊密。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由于專業技能培養目標不夠凸顯,因此成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邊緣化”的對象。
在課程資源配置上,與專業課程相比,大學語文課程資源支持較少,現有的課程模式普遍以書本教材為主,課程涉及知識面相對較窄,加上高職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無法達到提高人文素質的目的。必須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豐富課程資源,才能更好地開展課程教學。
(二)學生層面:人文素質偏低。
人文素質培養環境不夠完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偏低,表現為文化積淀、為人處世與文化自信三方面有所欠缺。首先,在文化積淀方面,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對優秀文化知之甚少,人文積淀不足,人生目標不明確。其次,在文化自信方面,學生對傳統文化接觸不多,地域認同感不足,家國情懷淡薄。最后,在為人處世方面,學生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協作意識,不懂得感恩,不能相互包容,責任意識不強,具體表現為言談舉止不得體,生活習慣不良,室友之間矛盾突出,小團體意識濃厚,抗挫折能力低,等等。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鄉土文化教育,深厚學生的文化積淀,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矯正學生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三)素養層面:人文知識體系不健全。
高職學生對人文知識的理解,通常局限在基礎性知識上,對本土的人文知識,如鄉土風情、方言鄉音、民間習俗、文化名人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較少。筆者所帶的班級部分學生不知道西關大屋、陳家祠,不知道李小龍是廣州人,不清楚端午節是農歷的幾月初幾。高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有偏差,難以傳承和發揚具有本土特色的優良習俗和傳統文化,不利于人文素養和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
以上問題究其原因:首先,多年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精力大多集中在課本和考試上,沒有過多的時間關注學習之外的事情。其次,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本土文化越來越被淡忘;最后,地方高職院校現有的人文素質培養模式和大學語文課程發展現狀不適應學生全面發展及人文素質提高的需求。為增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健全人文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必要以大學語文課程為載體,依托鄉土文化,對現有大學語文培養模式和實踐策略進行創新。
二、鄉土文化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徑
(一)以服務專業教育為目標,將鄉土文化轉化為職業技能訓練的教育資源。
長期以來,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一直處于“專業教育”的對立面。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完全可以主動為專業教育服務。我們以鄉土文化為載體,針對不同專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例,針對學生膽量較小,不喜歡發言及多媒體的制作技術較好的現實情況,進行了“發現從化之美”的主題探索。要求學生以從化鄉土文化為題材,運用擅長的專業技術,或對從化地區的鄉村照片進行PS技術處理,或將圖片制作成相冊,或將拍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頻進行剪輯,或實地考察從化的美食、特色小鎮、古村落,并撰寫微信軟文,或對從化的神話傳說進行動漫制作……定期要求學生分組展示、解說,并互評。經過一學期的嘗試,學生對從化地區的鄉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調動學生介紹從化的美的積極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微信軟文的寫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強,更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不知不覺強化了視頻剪輯、PS等專業技能。
除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之外,我們還積極探索將鄉土文化融入第二課堂活動的路徑。依托大學語文教研室教師指導的學生社團開展一系列鄉土文化的體驗活動。書法協會舉辦了“我愛鄉土,我愛書法”的書法比賽,創新比賽形式,采取書法作品展示加解說的形式傳承書法的精神,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演講協會開展了“傳承鄉土文化,成就優雅人生”的活動,讓學生說鄉土、贊鄉土,從活動中傳承鄉土文化的優秀傳統基因;晨風文學社開展了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大家講鄉土故事,傳鄉土精神;晨霖茶文化協會則在茶藝表演中加入客家山歌的表演和粵語版的《七碗茶歌》的朗誦,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創新客家茶藝表演形式……
大學語文不是專業課的對立面,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憑借工具性特征,實現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訓練的無縫銜接,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值。
(二)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將鄉土文化轉化為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教育資源。
習近平同志強調“各門課都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課程,應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
如在講授約翰·高爾斯華綏的《品質》時,為了讓大家更好地認識工匠精神,筆者針對不同的專業進行了不同的引導。在中醫養生專業的大學語文授課過程中,適時引入南藥小鎮浮雕長廊中的人物,幫助學生提高醫德認識,結合抗擊疫情中醫護人員的例子,讓學生感懷生命之重,激勵學生效仿醫學前輩的醫德,強化對職業責任感的認知,以敬畏之心看待醫學工作者的職業使命;在工程造價專業通過介紹客家土樓建筑的影響力,結合媒體報道的工程造假事件,幫助學生理解工程造價工作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和個人生命的,讓學生意識到工程造價中“安全第一”的職業道德和責任。為了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我們建議學生主動聯系從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觀鰲頭醒獅的扎作、呂田頭酒的釀造、水族舞及客家山歌的表演,學生既感受了工匠精神,又激發了保護非遺的責任感。我們以課程思政為抓手,組織學生參觀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區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用紅色精神筑牢學生的理想信念;鼓勵學生到宣星村參觀,記錄抗日戰爭時期的英雄故事,讓學生明白個人命運和國家的關系,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課程思政大格局下,探討融入鄉土文化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有助于實現大學語文課程育人作用與鄉土文化培育、職業道德熏陶、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只有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解決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的融合問題,才能切實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發揮高職語文課程的人才培養作用”[3](105)。
(三)以服務地方為導向,將鄉土文化轉化為高職大學語文人文素養培育的資源。
“高職教育的地域性特征賦予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主要特色”[4](26)。高職院校擁有一支技能過硬的師生團隊,是活化傳承鄉土文化的主力軍。
我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了一批學生志愿者,培訓他們演講、講故事等技巧,旨在培訓一批解說從化紅色旅游景點、文物古跡、名人故居等的志愿者隊伍。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到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做解說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進一步了解鄉土文化,理解鄉土文化精神,培養家國情懷。我們發揮任課班級的專業特色,助力鄉土文化發展。以從化區流溪河文化資源為例,園林景觀專業學生對流溪河流域的水景觀進行調研;旅游專業的學生收集流溪河兩岸有關水的民俗、神話傳說、渡江戰役及沿岸村莊的家訓文化、民俗等;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對旅游紀念品進行市場調研,根據流溪河流域沿岸村莊的特色,調研分析旅游紀念品;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針對調研結果,設計“一村一品”的旅游紀念品或半成品……我們還依托大學語文創意寫作,鼓勵學生對流溪河文化資源進行視頻拍攝、剪輯、制作及網上宣傳,并創建了推廣從化鄉村旅游的訂閱號。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后喻文化時代,青年人獲取信息的速度、手段、能力明顯優于長輩,改變了過去信息傳遞的方式,重新構建了長輩向晚輩學習的新秩序。高職師生以青年人為主,有著過硬的專業技能,樂于接受新事物,有獨特的想法。在鄉土文化傳承中,必將帶來新的思想,推動鄉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在這個反哺過程中,大學生產生很深的成就感,激發深造自己、學習新知識的學習精神”[5](71)。
高職師生利用專業技術主動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自覺參與到鄉土文化資源的宣傳、保護和開發中,必將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加深高職師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加快師生對鄉土精神的傳承,強化高職院校人文素養的培育效果,反哺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結語
鄉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對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起到引領與推動作用。選取鄉土文化中與高職學生成長、發展密切相關的優秀文化,有步驟、有目的地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家國情懷培育中,培養堅定文化自信、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時代賦予大學語文教學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朱巧芳.試析高職校園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03).
[2]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高彥.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4]章永剛.淺議文化育人與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3(35).
[5]田長生.后喻文化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應用型大學文化素質課程體系建構研究》(DIA190414)、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創新強校工程”教學改革項目《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視域下的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途徑的研究——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例》(NY-2018CQ2JGYB-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