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品牌價值構成主要以各種可量化的指標的高低進行衡量;而在非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品牌價值構成主要以業內定性評價為主。也就是說,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以專家口碑來對刊物品牌價值進行定性評價的話語權被嚴重弱化,學術期刊品牌價值的構成主要是基于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轉化為可被操作的量化數據指標對刊物進行定量評價,立足于此基礎輔之以定性評價。
【關鍵詞】數字學術評價;學術品牌期刊;量化評價,定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0)17-0093-04
對于什么是學術期刊,學界對于其定義與分類并沒有一致的界定。一般而言,學術期刊主要發表以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運用概念、判斷等抽象思維為表達方式的科研成果,“屬于‘文化精英型刊物,以其獨特的較高的文化層面和理性思辨色彩”[1]來探討理論問題。如何對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價,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的學術評價模式有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學術評價、出版行業和學術團體組織的學術評價、專門機構組織的核心期刊數據庫遴選及排名、高校科研單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級等分類。不管評價主體是誰,在評價方法上要么是定性評價即非數字學術評價,要么是定量評價即數字學術評價。當今,判斷某一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主要看其被公認的權威機構依據其制定的學術標準而計算出的數據之大小,或者是將非數字學術評價與數字學術評價結合起來進行評價。
一、非數字學術評價學術期刊品牌價值構成
非數字學術評價,也可稱作傳統學術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一般是對學術期刊進行定性評價。評價方式大致由如下幾個要素構成。
1.以鮮明的期刊名稱和風格體現刊物的內容和屬性
期刊名稱是期刊的第一個具體的、顯性的信息,直接體現為該期刊所涉及的特定知識領域及其學術期刊品牌價值的發展空間,給人一種首因效應,形成一種標識性的記憶。刊名既能反映刊物特色,又能反映學術領域或學術期刊地區的代表性,通過刊名可以知道刊物的基本屬性和對于內容的訴求。比如《教育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名一看就是以學術研究見長,而且學術指向十分明確,面對的作者和讀者隊伍也有鮮明的指向,學術成長的空間維度極為清晰。除了要有鮮明的期刊名稱外,還要有與刊物相適應的版面設計,這種設計要大方得體,與刊物屬性相匹配。封面與版式力求有視覺沖擊力,但又要簡潔、典雅,既能與各篇學術佳作相得益彰、構成和諧的整體,又能形成一種獨特的識別符號。要使封面與版式成為一種可辨認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產品或服務資源,使消費者覺察到相關的、獨特的、可持續的價值,進而使刊物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并不斷增強刊物的社會影響力和學術生命力。刊物投放的廣告要有學術底蘊,要精心構思,要使廣告成為對學術期刊品牌價值高認可度的一種體現。總之,當讀者感知到某種特定的符號時,馬上能激發對于特定學術刊物的各方面的聯想,進而整合和強化人們對刊物的認同,并成為人們記憶刊物的重要標識。
2.以知名的學術期刊編委與學術顧問提高刊物的話語地位
學術期刊編委與學術顧問一般都是在刊物所涉學術領域具有較高話語權和學術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學者,這實際上是學術期刊的學術品牌價值推廣的一種顯性廣告。這些知名的學術期刊編委與學術顧問在相關學術領域影響力大,能凝聚學科領域內的優秀學者,組織高質量的稿件,提高刊物的學術品質和學術影響力,對刊物的學術發展方向能起到把關和引導作用。刊物學術品質的提升除了要注重刊物學術內涵的發展外,還需要在學術界具有話語地位的專家學者通過多途徑在有一定規模、一定層次的場域予以推介,這比依靠編輯部自身來提高期刊品位更為有效。
3.以提高刊物的發行量擴大刊物的社會影響力
發行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術期刊的品牌價值與學術影響力,但發行量本身并不構成學術期刊品牌的基本要素。在當下這個時代,對于刊物的發行量要作綜合性的考量。一方面,要穩固傳統的訂閱紙質期刊方式。這是擴大刊物發行量、讓訂閱者認識了解刊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通過數據庫下載單篇文章或整本期刊也是提高刊物發行量的一種重要方式。事實上,目前“隨著期刊數據庫對讀者閱讀方式和習慣的改變,紙質類學術期刊對大多數從事研究的讀者而言,閱讀吸引力已嚴重弱化,他們更多地通過網絡在數據庫中以題名、作者名、關鍵詞等來獲取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論文信息,并在對信息給予加工分析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創新”[2]。實際上這種通過付費下載閱讀也是一種發行方式,下載量越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也越大,學術期刊品牌所產生的效果也會更好”[3]。
4.以高層次的學術對話提高刊物話語影響力
其一,學術期刊通過對學術的經營可以使某一學術問題的不同觀點集中于本刊展開論爭,這對于刊物學術品質的提升和學術影響力的擴大具有重要意義。學術期刊通過多頻次參與刊物所涉領域的高端學術會議、論壇、學會活動、專業展示活動,可以提高學術品牌價值輻射能力,擴大刊物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刊物的關注度。這需要辦刊者視野開闊,洞察學術前沿,激活學術流派。其二,學術期刊編輯在期刊所涉領域多與專家學者開展對話交流,甚至能對專家的觀點提出質疑,更能使刊物得到學者的尊重和肯定,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學術品牌價值。當然,這需要編輯以一定的學識判斷力作為基礎。編輯主體的德才學識所及的高度,直接影響刊物的質量。有思想的編輯才能小心翼翼極盡目力、精挑細選稿件而不至于漏珠遺玉,才能在眾多稿件中發現上乘之作或作者的代表作,使刊物發表的文章能夠代表該學科領域內學術研究的走勢和最高水平。
5.以一定的學術稿費體現作品和期刊的學術價值
1941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反對主觀主義與宗派主義》的講話,在說到稿費時指出:“對研究實際問題的文章,要多給稿費。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員,才算好教員,要多給津貼。”[4]毛澤東同志將稿費與寫作內容、寫作的針對性聯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說,寫得好的就多給稿費。雖然高稿費并不必然意味著作者的學術水平就一定高,但合理的稿酬可以反映作者的勞動價值,體現刊物對作者的尊重及其學術地位的肯定。一般來說,給予高稿酬的作者應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其學術成果應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稿酬標準的高低對于刊物能否組織到高水平的學術文章是有一定影響的。也就是說,高稿酬在吸引高質量的稿件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且這種優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數字學術評價學術期刊品牌價值構成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對學術研究成果的評價具有相對客觀的參考,如下載率、引用率等指標,使傳統的定性評價轉為以量化評價指標為主,輔之以定性的學術評價。
1.定量學術評價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大數據的出現,使得對期刊進行定量學術評價在技術上成為可能。一般而言,數字學術評價是根據引文數據庫和相關大型文獻數據庫作為統計源以引證計量為主的定量評價方法,或者說根據文獻計量相關原理與方法對學術期刊進行綜合統計分析的定量評價。雖然這種評價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如催生出許多無意義和低質量的學術論文,個別期刊利用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之處人為制造評價數據、提高評分值等,而且出現了過度延伸其適用范圍的現象。但由于期刊影響因子等主要統計指標的客觀性,且各類數據翔實,使得評價結果可信度高,因而目前是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一種學術期刊評價手段,也是在學術界影響最廣的一種評價模式。雖然評價機構也會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結果進行定性評價,但實際上很難改變定量評價的結果。
2.數字學術評價構成要素
(1)WEB下載頻次。這是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的基本指標之一。一般說來,WEB下載頻次與期刊學術貢獻量和期刊學術質量評價指標存在正相關關系。WEB下載頻次越高,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大。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論文下載頻次高也并非一定表示學術品質高,甚至不排除個別人為操作提高下載頻次的現象,而論文下載頻次低也并非意味學術水平不高。但總體來說,網絡下載量基本上能反映學術期刊在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
(2)被摘頻次。學術文章發表一段時間后,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心出版的刊物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光明日報》等轉載摘登的次數越多,論文和刊物的學術影響力能一并得到提高。
(3)他引(自引)頻次。論文發表一段時間后,論文被他人引用和自引的總頻次越高,表明論文的影響力越大,其學術觀點能引起人們的關切。不管人們對論文中的觀點持贊成還是批評的態度,都表明其學術觀點有其獨到之處,也反映了學術期刊發表該論文所具有的辨識力。
(4)課題基金比。即期刊發表后一段時間發表的某學科的基金論文數與該刊該段時間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期刊所發表的論文所獲得的課題資助級別越高、經費越多、獲取研究的條件越充分,一方面越有利于期刊發布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期刊的整體學術質量也會相應提高;另一方面說明課題申請者在相關領域已有較高的學術造詣。
(5)影響因子。這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測度指標。影響因子是指學術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的總次數與該學術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篇目數之比。影響因子的高低是學術期刊質量高低的綜合反映,影響因子越大,說明所刊發的文章被引用頻次越高,學術期刊所產生的學術影響力也越大,也越有利于學術期刊品牌的形成。
(6)獲獎或被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獲獎主要是指獲得國家期刊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入選“中國期刊方陣”名單(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主要包括:Abstract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Scine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俄羅斯);Biological Abstracts(Bio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EngineeringIndex(EngineeringInformation, Inc.);Chemical Abstracts(America Chemical Society);INSPEC(Ovid Technologies, Inc.);JICST(Japan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line/Embase(U.S.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OvidTechnologies, Inc.);Science Citation Index(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ISI);中國科技文獻數據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
3.數字學術評價計量指標形成的學術品牌期刊級別
一般認為,期刊品牌級別越高,學術水平也越高。就數字學術評價而言,目前在學界信度較高的數字評選機構及公開出版的數據評價成果主要如下。其一,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及其出版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SCI)》;其二,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其三,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其出版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其四,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及其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其五,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等單位及其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這五大核心機構采用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都將學術影響力轉化為可被量化的各類定量評價指標,并將量化的學術評價數據公開出版發行,實現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話語權。一般來說,這五大機構所評選出的權威期刊或核心期刊,是國內學界公認的品牌期刊。
通過對比非數字學術評價與數字學術評價學術期刊品牌價值構成,可以明了,在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品牌價值的構成主要是基于具有數字化時代特征的數字學術評價,學術期刊的發展模式也要基于數字化時代特征的數字學術評價。
參考文獻:
[1]孫景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學術期刊編輯出版述評[J].中國期刊年鑒,2002.
[2][3]李琦.基于數字學術評價的學術期刊商業模式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0(15).
[4]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趙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