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摘要】做好小升初的銜接非常重要,而課堂導入又在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的眼。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一上學期教學內容中幾種常用的課堂導入和小初銜接的方法和實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課堂導入;小初銜接;初中
從小學升入初中,數學的知識容量,知識結構,知識難度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容量更大,結構更加復雜,難度提高了很多。因此,做好數學小學到初中的銜接,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順利適應初中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如何做好銜接呢?我認為可以以課堂導入為抓手,通過多樣的課堂導入方式,應用多種課堂導入的方法,同時穿插小學的知識,讓學生從熟悉到陌生,順利銜接到新的初中知識。
初中數學課堂,要順應課堂改革,符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靈活多樣,生動有趣、富有啟發、緊貼小學的課堂導入顯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下面就常見常用的導入的方式方法,促進小初銜接作以下分析。
一、生活實例導入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認識到數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我們日常授課時,就一定要將課本中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緊密聯系起來。尋找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對學生理解和喜歡數學有非常大的幫助。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課時:正數與負數時,教師可以先提問:“小學時我們學過了那些數啊?”這時學生會說我們學過正整數、正分數、正小數和零。老師接著說:“回答的很好!我們生活中只用過這些數嗎?你還見過別的數嗎?原來小學學的那些數夠用嗎?”學生這時會七嘴八舌說:“還有很多別的數,天氣預報中出現了負的溫度,手機微信零錢明細中有正數和負數”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順利從學生小學學過的正數順利引入初中新學的負數,銜接非常恰當,緊密聯系生活,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生接受度較好。
二、有趣故事導入法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教授說過:“喜歡與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初一的學生,年齡比較小,生動有趣的故事往往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師精心準備的數學故事往往能起到奇妙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加法運算律的時候,我們教師可以應用我國著名數學家張景中院士講的一個故事來引入新課:公園的飼養員給猴子喂核桃吃,早上給三個,下午給四個,這樣連續喂了幾天后,飼養員換了種喂法,早上給四個,下午給三個,一天還是七個核桃,可是猴子們卻不干了,它們覺得今天吃的核桃變少了。老師問學生:“這其實是我們小學學的加法的交換律,在小學正數加法中是適用的對吧,但是在猴子身上卻不適用”。孩子們聽完笑了。老師接著問:“那么他在我們學的有理數加法中還適用不?會不會像猴子一樣不適用呢?”孩子們的求知欲一下被激發起來了,這樣既做到了與小學運算律的銜接,同時也順利引出了這一堂課的課題。
三、學生示例導入法
學生的親身示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激活課堂的氛圍,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學生的親身示例,會讓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這個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精心設計一些學生上臺的示例,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們在講授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時,就可以讓學生上臺示例表演。首先選一名同學小明上臺,規定小明向左走記為負,向右走記為正。老師開始發布指令:小明同學在起點先向右走5步,再向右走3步。小明同學按照的老師的指令進行相應的動作。老師接著問:“那么小明兩次運動的最后結果是什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老師請同學回答:小明兩次運動后從起點向右運動了8步,寫成算式是:5+3=8,同時也可以請同學畫數軸表示出來。接下來老師繼續發布指令:小明同學在起點先向左走5步,再向左走3步。小明同學按老師的指令進行相應的動作,老師又問:“那么小明兩次運動的最后結果是什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如此進行下去,小明同學的親身示例,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抽象的算式便的形象生動。同時課堂又從小學正數與正數相加開始,讓學生易于接收,銜接比較流暢。
四、引用舊知導入法
數學知識往往具有緊密的聯系,特別是我們的教材,在編排上特別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和銜接。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因此,我們老師在設計新課導入時,利用好了舊的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課題,也可以讓新的知識變得簡單易學。
比如我們在學習有理數加法運算律的時候,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景:某地為了治理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從2016年開始進行植樹造林,其中2016年造林786畝,2017年完成957畝,2018年完成1214畝,2019年完成1543畝,問:該地從2016年到2019年共完成植樹造林多少畝?看誰算的又對又快。老師請同學回答,并提出兩個問題:”你用了小學我們學過的什么知識解決上述問題?這一方法在有理數范圍內還適用嗎?“上述應用問題,學生應用小學學過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很快解決,他們自然也會順著老師的提問去想,在有理數的范圍內,這兩個運算律還適用嗎?這樣,把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就激發起來了。這樣的新課導入,學生既熟悉又喜歡,可以說是無縫銜接。
五、實驗導入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多種不同的感覺渠道往大腦輸入相關的信息,又助于對某一知識或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推翻另一個解釋。”在課堂上,我們的授課方式要尋求多樣,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和認識新知。
比如我們在講授等式的性質時,可以去物理實驗室借一臺天平,進行實驗演示:先調節天平,讓天平保持平衡,這種平衡老師可以解釋,它就像我們的等式,左右兩邊是一樣的。接下來,請學生上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同時各放一樣重的兩個砝碼,讓同學們觀察,天平有什么變化?然后再找一個學生在天平左右兩邊同時各拿走一個一樣重的砝碼,讓同學觀察,天平又有什么變化?你能把這一變化規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嗎?這樣地引入這一課,讓學生手、腦、眼并用,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這也是小學老師一直強調的學好數學要多動手動腦。學生對這一抽象的知識理解將會非常到位,并且印象深刻。
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比如游戲導入法,設疑導入法,直接導入法,類比導入法等等。不管怎樣,小學生剛升入初中,老師在導入時,要把握好學生的認知,掌握好時間點,目的明確,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同時注重小升初的緊密銜接。對于預設的課堂導入方案,要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使得我們的課堂導入更加接地氣,更加富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3]張景中.幫你學數學[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