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
摘? ?要: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結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于今天高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本文通過挖掘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中的核心內涵,從現代視角研究對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影響與啟示,打造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 中華傳統文化? ?師德師風? ?現代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對今天高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借鑒意義。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可以從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智慧。
一、遵循儒家舍利取義、誠實守信的價值選擇
義利之辨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最早對義利關系進行了辨析,提出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基本原則。在孔子看來,義與利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根本標志。當然,孔子也不是完全否定利,而是當利與義發生沖突時,君子的選擇一定是舍利取義。孟子把孔子的義利觀推向極端,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他認為“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亡者,未之有也”。在孟子看來,過度追求物質利益常常會泯滅人類固有的道德良知,在義利關系上,孟子更強調義的價值優先地位。在義、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孟子堅決主張先義后利,所以他認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是“選擇道義而死”,還是“拋棄道義而茍活”?孟子鮮明地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要確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僅要犧牲各種利益誘惑,甚至有時還要犧牲寶貴的生命。當人們有了崇高的道義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就能自覺抵御種種外在誘惑,做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直至舍生取義、以身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在價值取向上,有人選擇精神價值,有人選擇物質價值,有人選擇個人價值,有人選擇全體價值。價值選擇是行為模式的呈現和素養的外現。
教師的價值選擇無時無刻不在過義利之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教師正確的選擇有示范性和導向性。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對積極價值有一種正確選擇。教師應該告誡學生,一個人如果一味沉湎于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就會失去正確的價值與方向。人作為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的高級動物,應該追求高尚的道德理念,完善人格,以便最終實現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很多時候,對于迎面而來的利益,如果合乎義則取,不合乎義則不取。
此外,教師在向學生傳遞儒家義利觀的同時,自身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與自身的行為表現不吻合,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和不服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只有嚴于律己,恪守舍利取義的價值觀,才會讓學生真正信奉與折服。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這些都是儒家關于誠信的表述。孔子還將“信”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文、行、忠”一同教授。可見,誠實守信是儒家認為一個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品格。高校教師對學生守信,言出必行,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對同事守信,真誠待人,才能與同事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在學術上守信,實事求是,才能不斷在探索過程中取得豐碩的教研、科研成果。此外,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比如教師教學生不撒謊,自己就不能欺騙學生,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處理學生的一些問題時,更要誠信至上。比如教師承諾學生只要說出事情真相就不為難他,就不能秋后算賬,對學生失信。可以說,誠實守信是教師為師立教的根本標準和基本原則。
二、遵循道家“尚柔”“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則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騰躍穿行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死亡后身體反而是堅硬的。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死亡后卻是枯槁僵硬的。從老子的諸多言論中,都可以發現老子“尚柔”的觀點。
“尚柔”運用到教育管理中,那就是柔性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高校中,作為成年人的學生需要更多的自主與自由,柔性管理環境下的大學生更容易形成獨立、積極、主動等優良品質。在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既是良師,更是益友。高校教師應善于和學生溝通交流,很多時候,教師要學會聆聽,放下架子做優秀的“聽眾”,傾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柔性管理還表現在指導與促進學生民主價值觀的形成。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里,老子借用水性的“柔”比喻它的無私與包容。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柔弱勝剛強的最佳詮釋。“柔弱”既是水的法則,又是力的象征。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柔弱”絕對不是懦弱和軟弱,而是柔韌,是似弱實強,柔弱勝剛強。看似柔弱中卻包含無比堅韌不拔的力量。“柔”體現在人性上便是一種韌性,只有具備韌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當代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上,更具主動性和自覺性;自我評價能力增強,自我觀念更加明確。在自我體驗上具有敏感性和波動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織。在自我調控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反抗意識十分強。針對這一群體,教師委婉的表達、溫和的態度、平等的心態,更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認可與尊重。以柔克剛、關心體貼、正面鼓勵在師生交往中都體現出老子“尚柔”的觀點。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一個核心觀念。道是構成世界的實體,是創造宇宙的動力,是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無是它的本體,有是它的作用。“法”是效法、取法或者以……為法則的意思。“自然”就是順其自然,本來就是這樣的意思。道法自然的內涵是符合每種事物“順其自然”的狀態、順應每種事物“自然而然”的規律。不要人為地做違背規律、破壞規律的事情。
“道法自然”運用在教育領域,即教書育人之道,開發學生的潛能、能促發人心天然的光明本性,就是“因材施教”,“明德自新”。高校教師應該以謙遜的態度對學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本來的樣子。教師要想確立自己的威信,發揮影響力,絕不是靠一味地命令、發號施令實現,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引導,絕不是以權力進行控制。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差異很大。《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無論是善良還是不善良的人,我都要善待他,這樣,大家的品德就同歸于善良。因此,教師不應以固有的思維看待問題,而要站在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經濟環境下了解學生的行為和想法,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他們真正做到“明德自新”。
三、遵循佛家“眾生平等”“推崇感化”的思想觀念
佛教從眾生平等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生而平等,都應平等相待。
佛教創立之初就主張在僧團內部實行平等。無論是在家修行還是在寺廟修行,無論出身貴族還是貧民都可以加入僧團,所有僧眾一律平等。佛家主張的這種眾生平等不僅指一切現象均平齊等,無本性、本質,乃至于高下、淺深的差別,甚至還特別突出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正如宋代高僧清遠所言:“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平等待人、慈悲為懷的佛家思想對于今天建設師德師風仍然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寫道:“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不得損害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可見,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低、性格外向還是內向,教師都應該盡可能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一視同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能否得到學生的尊重與信任,與教師是否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有著重要的關系。“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越是信任、推崇教師,教師的言行舉止越能給他們帶來深刻影響。個體道德發生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發自內心的道德行為。由此可見,道德只有真正內化為自我價值觀才能真正得以實現。佛教是一種師道教育,全心全意又一視同仁地教化眾生,對今天師德教育啟發意義很大。
佛教推崇感化,首先要求高僧樹立榜樣與示范。佛門的高僧和禪師,學識淵博、胸懷寬廣且公正嚴謹,不論在治學還是為人上都堪稱楷模。教師應該時時提醒自己成為學生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樹立優良的學風教風,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教師應該通過春風化雨的感化與示范,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導,發自內心地敬佩教師、尊重教師。
綜上所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建設師德師風,培養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和價值。當代高校教師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既教書又育人,既傳道又授業,力爭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大先生。
參考文獻:
[1]劉卉.從傳統師德思想審視當代師德師風建設[J].河南科技,2012(12).
[2]嚴小青.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啟示[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3]薛玉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師德師風建設[J].教育與管理,2016(3).
課題項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規劃課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創新研究》(課題號:XJK19BZY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