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當下的初中音樂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較少缺乏對音樂的深入探究,忽略對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音樂表現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導致音樂教學的實效性較低。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秉持“以美施教,以樂育人”的教育方針,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歌唱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基于此,對初中音樂教學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 核心素養 初中音樂
一、初中音樂教學的意義
音樂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中的數理化,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通過聽覺來達到審美享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元素可以很好的實現陶冶個人情操的作用,對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多重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例如,播放一些抒情歌曲,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抒情歌曲包括親情、友情以及愛情,通過播放抒情歌曲,在課堂上給學生營造出一個飽含深情的感情氛圍,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音樂所帶來的多重感染力,用心靈感受音樂。而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播放音樂,老師還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關于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世態冷暖,感悟到現實和理想交織出的火花,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的智慧,提升他們的思維廣度和思想境界,讓學生在情感上有一個質的飛躍,感受到音樂的“美”與“樂”,從表面的音樂形式上脫離出來,實現音樂教學的真正功能。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模式單一,課程趣味性不足
在當下的初中音樂教學中,老師利用課件進行音樂播放,簡單地完成一些唱歌技巧的傳授后,組織學生共同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至于音樂課程趣味性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另外,教師教學模式守舊,對于一些思維較為守舊的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自己的領域,能夠對其更好的駕馭,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作為基礎,也就更加傾向于墨守陳規,以至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部分教師群體要想在短時間內轉變教學模式是不太現實,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思維轉變。此外,當下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通常由其他教師兼任,這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知識,未受過專業訓練,無法有效把握教學目標,以至于教學效率低下。
2.忽略“以美施教”,學生的核心素養難以形成
在我國大多數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學老師的教學態度不夠嚴謹,普遍認為音樂是一門副課,只停留在較為淺薄的“聽歌,唱歌”階段,嚴重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以至于音樂課堂氛圍低迷,需要教師及時創新教學方法,秉持“以美施教,以樂育人”的教育方針,給予學生獨特的審美享受,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浮躁的心靈得以治愈,實現其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力的共同提升。
三、以美施教,以樂育人: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
1.選擇“優美”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現代初中學生更多的喜歡一些流行音樂,而不是別有韻味的年代音樂,所以,音樂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學生熱愛的音樂作品,增強音樂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打下基礎。然后,教師在讓學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后,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是一件感受美的課程。所以,教師要傳授學生正確的音樂賞析技巧和唱歌技巧,如感悟情感,注重聆聽,讓學生在優美的歌唱氛圍中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播放一段“啊!中國的土地”,營造出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歌曲所表達的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眷戀之情,然后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到歌曲的情感抒發,并傳遞學生賞析技巧,如“三連音,弱起小節,混合拍子”等,隨后讓學生跟隨老師進行合唱,讓學生深度掌握歌曲所表達的內涵和情感。此外,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還要讓學生領會歌詞中蘊含的內涵和歌曲的韻律,并深刻感受歌曲語調緩急、語氣輕重,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獲得極佳的審美體驗,最終掌握唱歌要領,深深愛上音樂。
2.多媒體和音樂器材相結合,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音樂的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接受效果,而音樂教學更加注重氛圍,讓學生在良好氛圍中體味音樂的內涵,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建出合適的音樂尤為重要,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就能夠輕易的創建出這樣一個環境。例如,在初中音樂“北京喜訊到邊塞”的賞析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管弦樂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讓學生深刻領會到歌曲變化的節奏,直擊學生的靈魂,深刻感悟到歌曲中所表達的內涵,讓學生通過看、聽、觸覺感受到極為震撼的視覺和聽覺沖擊,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3.注重師生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盡情釋放自己的思維,讓其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是培育學生創新能力、音樂交流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師要秉持“少講多學”的教育理念,通過引導和互動,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可以結合教材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探究,這種開放性且具有較大爭論性的問題必然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討論,這個時候學生的參與意識就會更加高昂,再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比如,在九年級“中國流行風”的教學中,教師為讓學生有效進入課程中,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當下哪些音樂比較流行呢?”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通常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進而積極進行探討,在探討后,教師對其進行總結,然后說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我們中國的流行音樂。”學生們這時通常積極性大增,教師隨即播放一段“黃土高坡”,在聆聽歌曲后,隨機抽取學生談談感受,并體會其不同的節拍、節奏,學生通過直觀的音樂體驗,感受到濃濃的家鄉情懷,其審美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形成。此外,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評價,拉動師生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比如,在九年級音樂“青藏高原”的賞析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上選擇幾個學生來對歌曲進行分段歌唱,并分別對他們的歌唱效果進行一個積極評價:“小李,你覺得自己唱得怎么樣呢?”小李:“有些部分的音節還不夠標準,節奏也沒把握好。”老師這時可以給予適當鼓勵:“你可以把這一段再唱一遍嗎?注意起低點試試。”小李按照的老師的指導之后重新歌唱了一遍,老師這時就可以對他進行一些適當的夸獎,“唱得真好,比上一次好多了,希望以后繼續加油。”就是這樣面帶和藹微笑的鼓勵,就會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心里“暖洋洋”的,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總結與展望
音樂教學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人文內涵和審美能力有著關鍵作用,但就當下初中音樂課堂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缺乏審美引導,教學趣味性不足等,這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教師要及時創新教學方式、理念和教學模式,借助于現代化手段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實現其審美判斷能力、創新意識和音樂表現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學生身心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鳳俠.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音樂教學[J].高考,2019,(36) :171.
[2]劉芳世.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J].讀寫算,2019,(10) :198.
[3]孫小桃.以美施教,以樂育人——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 :13+69.
[4]吳菁菁.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J].考試周刊,2019,(18)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