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立人”的作用是很強的,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活動,同時也與傳統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歷了上千年的積淀,有著博大精深的內容。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意識,是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因此,新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做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奠基時期,可以對一個人的一生起到至關緊要的影響,文章在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一、 引言
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大量的文學經典、民間藝術蘊含其中,值得在小學教學中充分地加以利用,在小學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能讓小學生在感受、品鑒和體驗我國優秀文化中精華,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并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人生的奠基時期,學習學習傳統文化給他們帶來了最有價值的內容。同時,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一個人一生教育的起點。良好的小學教育對小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已經得到了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而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利用傳統文化教學,對小學生可以在文化方面起到啟蒙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且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二、 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概述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融合成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思想歷史上文化價值、觀念形態綜合,是指中國地域內的祖先創造的、世代傳承的、民族特色鮮明的、內容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以儒家文化為根源外,牽涉到了我國地域內所有的文化形態,其中內容豐富多彩,很多可以在小學教育中加以利用。
(二)教育資源的內涵
從廣義方面來說,教育資源指的是一切對教育對象發展起到支持作用的物質與精神的綜合。文章認為,教育資源是可以對學習起到支持作用的一切資源,包括教學材料與外部環境。具體來看,精英文化在小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遠遠比不上傳統文化,其在小學生教育中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到底價值體現在哪個方面,不同的討論者得到的結論也各不相同,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如果小學生課程出現了傳統文化方面的缺失,這對小學生精神面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如果傳統文化不考慮小學生的發展,精神的力量就不能被小學生所感知。但無論是持什么觀點的人,都在現實中受到了傳統文化浸染,這是確定無疑的,從而必然會對小學生產生“個人——家庭——民族”層層傳導式影響。
(三)傳統文化對小學生教育的作用
目前,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很多小學的教學已經包含了詩詞歌賦、文明禮儀、道德修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我們在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的過程中,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手段,以公共服務體系作保障,采用各種傳播方式,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大量的、優秀的、高質量的傳統文化資源,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信息庫,進而滿足小學生教育傳統文化教學的需求,能使各個地區的學校都可以從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中汲取豐厚的營養,保證教師、家長和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這對于消除地區差別,保證傳統文化教育的均衡發展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因為小學生教育的特殊性較強,因此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地位和價值都是至關緊要的,小學生1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小學生時期的孩子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促進小學生智力發展,把小學生美好的人格建立起來,對小學生進一步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作用和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三、 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應用建議
(一)深度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的藝術性是比較突出的,職業也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無窮魅力,其人文性和情感性等特色也可以被充分的體現出來,傳統文化就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把教材中的蘊含的傳統文化充分地挖掘出來,有效展現傳統文化的特色,有意識要求小學生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拓展小學生的思想文化視野,并培養出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例如,在《草原》一課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使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對草原景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是否見過草原?見到的草原什么樣子的?”并且,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很好的溝通,首先對草原的具體形象和內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草原民俗和文化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且,教師可借助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草原引申形象加強對小學生的教育,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出草低見牛羊”是草原的外部形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草原的氣節和品格。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就可以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與自己的思想品德密切結合起來,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把傳統文化教育與閱讀教學有機的融合,并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文學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進行體驗,進而把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上去。教師應當尊重學生閱讀積極性,只要是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都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例如在《望洞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把洞庭湖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觀圖片和視頻展示給學生。學生被這些魅力無窮的景觀所吸引,教師可以不失時機的告知學生:“這就是洞庭湖的景象!”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那么,《望洞庭》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同學們可不可以充滿感情的朗讀這篇課文呢?”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能夠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從而熱愛上祖國的大好河山。由此可見,通過閱讀教學形式,對于加強小學生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可以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出傳統文化氛圍
學習氛圍可以對小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有滲透,但滲透的深層往往較深,單依賴傳統課文講解的方式,傳統文化的魅力很難被他們感受到。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建立傳統文化氛圍,激發小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求知欲,使小學生身處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進而對傳統文化的精髓加深理解。首先,教師要把傳統文化底蘊提升上去,這樣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具體可以把傳統文化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借助各種手段加以宣傳,在班級內營造出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把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出來。例如在《傳統節日》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在課堂上把課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講解給學生,并鼓勵學生課后對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行為搜集起來,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的習俗,并通過文字和繪畫展示出來,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學習,且能給學生帶來體驗傳統文化優勢的成就感。
(四)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最能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古詩詞語言優美,格律嚴整,且意境深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其傳統文化藝術感染力極強,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他們的情操。但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小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片、文字多種形式展開教學活動,使得古詩詞知識高度形象化,便于小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牧童》這一古詩的學習中,由于當今時代的生活方式與詩中的時代有著較大的差異,小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詩中描述的牧童生活,教師為了更好的把詩詞中的意境展現出來,可以借助圖片、文字、音頻引導學生觀察牧童的生活。還可選取符合詩詞意境動畫讓學生欣賞,并同步講解給學生,加深學生體驗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不妨就教學內容形向中國傳統樂器竹笛加以延伸,增加學生對民族傳統樂器的了解,讓他們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把黃鶴樓歷史淵源講解給學生,再輔助以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體驗古詩詞中蘊含的意境,并理解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教師可在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在向其他詩詞延伸,使學生意識到友情的珍貴。
四、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小學語文學科的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的切入點是很多的,我們要以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展開教學活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遞給孩子們,進而把我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小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長。并從諸多方面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運用體制機制進行完善,把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和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亞燕.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4):50-51.
[2]張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596(14):99-100.
[3]陸光艷.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教育(文摘版),2017:325.
[4]王慶鳳,房蘇杭.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策略分析[J].陜西教育:教學,2017(11):36.
[5]張房玉.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課外語文,2016(11):135.
[6]朱迎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3):292.
作者簡介:
藍挺松,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朝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