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內容摘要】教師在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進行翻轉的過程中,可基于課前準備、課中授課、課后訓練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實施。并能在各個環節科學的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巧妙的實施每一個教學步驟。從而,真正展示出翻轉課堂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建一個更加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翻轉教學;應用策略
翻轉課堂實際上實際將“教”與“學”進行翻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流程。教師可在課前引導學生對初中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進行預習,而課中面授環節更深層次的講解知識,同時在課后對學生進行測評反饋。教師所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進行翻轉,不僅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最大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還可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令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于此,初中教師應創建科學的翻轉課堂實施流程。最大化發揮翻轉課堂的優勢與作用,全面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一、課前準備階段
1.設計教學課件
初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項基礎理論與技能并重的學科,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大數據思維培養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應能進行科學的備課。在課前準備階段,應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將其中重要的知識點,以及難點進行提煉,并將制作成教學課件。而教師在實際設計教學課件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本身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術,將教學與育人進行科學的融合。即,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自然的向學生講解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知識點。如,教師可將其制作成視頻課件,并確保將教學內容控制在合理的時長內,通常情況下15分鐘左右為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保證教學課件的系統性與合理性,要在有限的實踐內最優化的對知識進行呈現。同時,教學還需確保視頻課件的趣味性凝練性,確保學生能全程融入,并能快速厘清學習思路。之后,由教師作為引導者,鼓勵學生在線上對初中信息技術理論知識進行預習。使他們對相關知識建立初步的認知,并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2.收集教學問題
教師基于完善的教學課件,在引導學生進入到預習環節的過程中,應能與他們保持流暢、和諧的互動。在學生進行學習時,教師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令他們自行對知識進行了解與探索。倘若學生出現疑惑,無法再繼續下去時,教師需對他們進行恰當的指導。重新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思路,令他們逐漸建立更強的自信心積極的對知識進行探索。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難點進行指點與反饋,確保學生能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另一方面,教師需全面的收集教學問題,并對其進行客觀分析。由此,對教學計劃與教學流程等進行及時的調整與完善。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需注意的是要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理論知識給他們造成困擾。教學課件是否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是否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啟發,令他們能更細致、深入的對知識進行研究與學習。由此,才可為后續的教學安排做好準備。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除了針對教學問題進行探討外,還需能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以及他們的意見與想法。基于此,教師需將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整合,切實貫徹與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課中授課階段
1.答疑解惑
教師在課堂上實際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確保學生基于良好的預習,對知識進行有效了解后,應著重于所搜集的教學問題,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當然,在此之前,教師需對知識難點與重點進行適當的拓展,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討,確保他們能真正掌握力專業知識。在此之后,師生可更系統、集中的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解答、反饋等。在課堂上教師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體現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線由學生提出自身的困惑,并引導他們表達其基本的解題思路。而后,由教師進行正確判斷后,給予學生相應的反饋。確保學生不僅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令他們真正內化吸收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探討的過程中,應盡量照顧所有人的學習感受。并觀察他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與反應,由此對于羞于表達的學生,教師需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鼓勵與關懷。確保其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論中,避免出現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打擊他們自信心的現象。
2.實踐訓練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具備一定的實踐性,必須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踐,才可確保他們能夠熟練的進行應用。因此,在課堂面授教學環境,教師基于科學的課堂翻轉,已使學生在最短的實踐內掌握的相應的理論知識。接下來,教師應將主要的教學側重點放置在實踐訓練上。教師可鼓勵學生上機實踐操作,根據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將其進行有效應用。例如,教師可向學生發布制作表格的任務,令他們在規定的實踐內做出符合要求的表格。同時,教師為能最大化挖掘學生的潛能,可鼓勵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該項任務進行適當的拓展。如果他們認為教師發布題目比較簡單,可允許他們自由發揮,充分發揮想象力,制作出更復雜的圖形或表格。這樣,不僅可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基本教學需求,還可利于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獲得成長,切實做到因材施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清楚的闡述教學任務與教學要求,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基于舒適的教學氛圍內,去對自我發起挑戰。以此,不僅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還可有效提高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課后訓階段
1.安排習題
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后,應結合教學實踐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向他們布置相應的課后習題,使學生在課下能夠對知識進一步進行學習與鞏固,逐漸加深其記憶。教師在安排習題的過程中,需對所有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進行了解。從而,設計出具有一定針對性與層次性的課后習題。例如,教師可以游戲沖關的形式去對對初中生的作業進行創新設計。教師可將作業分層三個層級,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的去完成作業。即,第一層主要是引導學生回顧最基本的理論知識。通過相應的問答,主要以填空題、選擇題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二次學習。第二層級,主要是以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對該章節的理論知識進行自行總結。要求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并標注自己的學習心得與掌握情況。這樣,不僅可幫學生對自我形成積極反思,還可為教師采集學生信息提供有效途徑。而在第三層級,主要針對的是對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更高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標準的學生設定的。教師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有效的拓展。如可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表格制作,轉化為試著利用思維導圖去設計自己接下來的學習計劃。基于此,教師通過科學的安排習題,使學生能對知識的進行有效掌握,并全面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2.教學評價
教師在向學生系統的講解初中信息技術知識與操作技能后,需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綜合的評價。在結合課前預習、課中授課、課后鞏固三個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的是,應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而不應只針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就輕易做出判斷,去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主要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為依托,對他們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性、知識掌握程度、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分。確保學生能客觀地看待自身的學習優勢與不足,并能進行積極的改進與完善。教師在將具體的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后,應確保他們能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能以積極的態度進行改進與完善,從而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教師通過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進行科學的翻轉,基于精煉的視頻課件,引導學生在課前對知識進行有效預習。在課堂面授環節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訓練的機會,全面提升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評價,令他們能正確認知自身的優勢與缺點。
【參考文獻】
[1]汝新輝.淺探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翻轉教學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163-164.
[2]張聰聰.基于微課的“課內翻轉”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教學實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9.
[3]張惠娟.基于ITtools平臺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內翻轉教學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
[4]薛天琪.基于SPOC的課內翻轉教學模式在藏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濟南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