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思維是一種積極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維方式,是人類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因時因勢,思維導圖應運而生。它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發散思維能力的優劣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強弱。《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基于此,筆者將結合思維導圖的繪制,從創境激趣、鼓勵質疑、大膽想象三方面來粗淺地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思維導圖;創設情境;鼓勵質疑;大膽想象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可見,創新思維能力在現今社會大潮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說,創新是人類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從鉆木取火到蒸汽機的發明,從烽火臺的狼煙到現代互聯網技術,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歷史。因時因勢,思維導圖應運而生。它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發散思維能力的優劣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強弱。《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現筆者將結合思維導圖的繪制,粗淺地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 創境激趣——初播創新之種
歌德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興趣往往成為行動的先導,有了興趣,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發揮出來;沒有興趣,費盡心思的教學行為在他們看來仍如白開水般,淡淡然不知其中之真味。因此,想繪制思維導圖,第一步便是激發興趣。
(一)渲染氣氛,創設情境
由于語文學科具有的特點,往往需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體驗,方能更好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課文或深情或含蓄,或明快或悲傷,體現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上,便各具特色,圖文結合,一幅幅都在訴說著一個個不一樣的故事。從中,便可見孩子們那跳躍著的思維火花,獨一無二。可能很微小,但卻異常閃亮、溫暖,讓人心動,讓人欣喜。
比如,我在執教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的《出塞》一詩時,以蒼涼古樸的《涼州曲》為背景音樂,創設了金戈鐵馬、堅決豪壯的戰爭場面,孩子們瞬間就進入了詩境,咀嚼出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歷史滄桑與久遠。凄涼、孤寂,如一顆顆充滿生機的種子,開始播在每個人的心間。接著,哀怨、凄婉的《五百年的滄海桑田》響起,表情凝重的孩子們靜靜地想象詩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的背后,隱藏著的征人、親人彼此間深深的思念與濃濃的牽掛。最后,再以雄渾、悲壯的《英雄的黎明》進行渲染,創設了既憂傷又不失激昂的情境,嘆國無良將、思國起用良將兩種復雜的情思交織在一起,學生體會到了詩歌背后的微妙之處。
如上種種的復雜情感,我問孩子們是否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經過短暫的思考,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把提取出來的關鍵詞跟大家分享,中心詞“出塞”,向四周分散四個關節點,關鍵詞分別為“恨戰爭”“盼歸家”“思良將”“建功業”,每個關節點再分別向外分散,這時,課前查找到的大量資料派上了用場。其中,“恨戰爭”一分支,學生從秦朝始,經漢朝,途經三國、晉、南北朝、隋朝,至唐朝,悠悠千年的戰爭史、血淚史,征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不變的是古關依在、明月依舊。尤其是“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這一刺痛心靈、直達骨髓的數據在無聲而有力地控訴著戰爭的可怕,天倫之樂不能享,為子孝道不能盡,豈不恨戰爭?再如“盼歸家”一分支,學生還原了荒涼的大漠和征人的日常生活景象:大漠邊關,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征人們長途跋涉,日夜兼程,與前來入侵的敵人展開浴血奮戰,英勇廝殺。每場激戰過后,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凄涼。從中,學生提煉出了“人未還”“萬里”這兩個關鍵詞,思維導圖的分支繼續向外延伸,“年年戰骨埋荒外”歲歲“白骨亂蓬蒿”,代代長嘆“古來征戰幾人回”……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溫度,那一聲聲的“萬里長征人未還”,于雙親,情真意切,催人淚下;于妻子,如泣如訴,肝腸寸斷;于小兒聲聲呼喚,令人心碎。“思良將”一分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道出了國無良將的悲哀。豪壯之氣在“建功業”這一分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將士們保家衛國的忠誠感天地,保家衛國的英勇泣鬼神,保家衛國的豪壯明月可鑒。至此,悲涼中流露壯美,憤恨中滿是赤子熱忱。學生讀到了詩的深處,與詩中的“人”相遇,一片濃濃的赤子情懷。
就這樣,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同時又顯得有條有理。孩子們為了彰顯自己的特色,中心主題有以王昌齡像為圖的,也有以飛將軍李廣像為圖的,更有的設計了邊關、明月這兩種文化意象為圖的,讓人久久品味,不禁為孩子們的創新思維點贊不已。
(二)巧設懸念,激發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趣法。
比如,我在執教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的《孔明借箭》一課時,即拋出一個問題:“曹操生性多疑,卻甘愿奉上十萬余箭,再次成就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體現在哪些方面?”此話一出,學生驚呼陣陣,對諸葛亮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每個人的眼里都閃耀著想一探究竟的光芒,他們興致高昂,開始在書上圈點勾畫,思維導圖以“神機妙算”為中心,一級分支、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圖文并茂,頓時讓一篇讀來稍稍費勁的文章化成了一幅幅讓人一目了然的思維之圖。
可見,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創設情境,越是新穎,學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興趣就會更濃。然后再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思維發散,從中產生更為強烈地探究愿望。不知不覺地,就把一顆創新之種深播于學生的心田中,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鼓勵質疑——始見創新之芽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學習的開端,質疑是思維的源泉。換句話說,質疑是創新的起點,一切科學發展都是從疑問開始的。
以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的《齊天大圣大戰二郎神》為例,學生對齊天大圣與二郎神的變法爭斗一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于是我設計了角色扮演一環,讓學生親入角色,體驗人物。正當大家為“齊天大圣”與“二郎神”那酣暢淋漓的戰斗場面所吸引時,一道弱弱的聲音瞬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齊天大圣與二郎神的法術高強,都會七十二變,應該是變啥像啥,可為什么文中多處說到他們變的動物都有讓人一看就知是仿冒的不足?最后還說,孫悟空變的廟,因尾巴無處安放,只能變成旗桿,卻被二郎神識破。以孫悟空的本事,怎么會奈何不了區區的一根尾巴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這可是一個極好的課堂生成,我心中狂喜,肯定了這學生的質疑精神,不迷信書本,也不盲目讀書。接著我讓他們把角色扮演完,然后改變原先的設計,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找找本課乃至《西游記》中自己覺得有疑問的地方。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一找,找出了許多哪怕是我都未曾想過的問題:孫悟空連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都不怕卻被紅孩兒燒了個半死;大鬧天宮,本事滔天,卻對下界為妖的神仙坐騎奈何不得,常搬救兵;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為何辨認不出假觀音……
思維導圖一幅接一幅,凝聚著學生的思考。批判質疑,讓每個學生多了一分思辨色彩,添了一股探索的熱情。“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學習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利用思維導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深播心田的創新之種必會冒出新芽,綠意蔥蘢!
三、 大膽想象——終綻創新之花
“定勢思維”是學習中一大禁忌,對于一件事情只有唯一的想法,就會使思維停止工作。運用思維導圖,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寬想象空間。
再以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的《提燈女神》為例,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羅列出了南丁格爾的四件典型事例:“沖破阻力當護士”“照料霍亂病人”“前線救護傷員”“創辦護士學校”,重點在“照料霍亂病人”“前線救護傷員”兩個事例上,引導學生想象,南丁格爾是如何的“日夜奔忙”,又是如何在深夜,一間病房一間病房地探視傷病員。在想象中,南丁格爾的形象愈發豐滿,她那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立時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
再如《凡卡》一課,學生們能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概括凡卡“挨打”“挨餓”“挨困”的悲慘學徒生活。但為何說這些遭遇是悲慘的?對于生活在和平世界、有爸爸媽媽呵護的他們來說,體會不免淺薄,并沒有深刻的情感共鳴。于是,我引導他們抓住文中的關鍵字眼,繼續拓展思維。如抓住“揪”“拖”“揍”“隨手”“撈”等,既想象動作本身,又想象施暴方的神態、動作。于是,大家似乎看到了老板正高舉著皮帶,一臉猙獰,狠狠地,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抱著頭顱、縮在墻角的、骨瘦如柴的小凡卡身上,一個冷血、殘暴,一個可憐、無助,孩子們那情感的弦也隨著皮帶的抽打上下撥動,狠狠地揪了起來,他們于情感深處體會到了凡卡悲苦的心情。從此可見,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中說,凡卡在過道里睡,這是怎樣的一個過道?想象繼續升級,在炎炎酷暑里,到處是嗜血的蚊蟲,凡卡只能在那兒睡。秋天到了,瑟瑟的秋風吹來,凡卡還在那兒睡。凜冽的寒冬里,老板和他的小崽子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而凡卡仍然在那兒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孩子們的回答一聲比一聲小,到最后,有好幾個女生哽咽了聲音,微紅了眼眶。同是兒童,遭遇卻天差地別,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在于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這是文章的深層意思,卻在孩子們的想象下,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抽絲剝繭般,慢慢接近,由感性到理性。想象,能打開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基礎,想象,是創新的原動力,能為創新插上強而有力的翅膀。
四、 總結
創新思維是一種積極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維方式。如果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思維的發散、訓練、拓展,那么,創新之種必會生根、發芽,綻放獨具的美麗!
作者簡介:
郭曉茹,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