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昌葉
摘 要:在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中,課前預習是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能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壓力,有效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而且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多年的工作實踐來看,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他就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關鍵詞:課前預習;初中數學;學生學習方法
一、農村學校學生現狀分析
《新課標》中指出“課程理念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終生學習的基礎,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效教學模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等教學方法不斷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出現,而在這些教學中,“預習”這一環節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老師和學生遺忘了。但是對于那些地處農村的學校,學生整體基礎較差,很多學生小學畢業時,已經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進入初中后,如果教師不改變教學方法,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辛苦,學生還會一如既往地上課聽不進去,下課應付作業,考試成績很低,初中畢業兩手空空。這是我們每位教師最不愿意看到的、最不希望的結果。
二、預習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不明確預習的作用和預習的重要性。
一些同學認為:課前預習沒有必要,反正老師上課時要講,上課專心聽講就行了,雖然老師布置了預習,但是我預習不預習老師也不知道,何必事先多費腦筋,還浪費了許多時間。
2、預習目的不明確。
課前教師下發預習學案,布置學生循案學習,而事實上對學生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為什么要預習,并沒有仔細琢磨,當然也談不上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只是讓學生通過看教材,完成幾個簡單的填空或問答,預習質量怎樣,無從知曉。
3、預習內容缺乏針對性,制約了學生的思維。
布置學生預習時只要求通過看教材,完成簡單的預習學案內容,而不要求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其他資料。預習時沒有針對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歸納,更沒有來自與生活的鏈接,不能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4、預習形式化,應付了事,收效不大。
有些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每次內容都千篇一律。預習之前沒有就預習的內容、預習的方法、預習的方向等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很容易走向形式。
5、對預習的要求過高,預習過細,用的時間過多。
預習只是初步學習,只能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做鋪墊;預習是為了課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識。
6、有的同學雖然能進行課前預習,但是缺乏主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能持之以恒。
三、預習方法
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首先要指導幫助學生課前預習與鞏固,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有效地檢查與診斷,了解學情,為課堂上的學生高效學習作準備。詳細策略如下:
(一)、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課前預習。
預習前,教師要作必要的指導:明確目標任務、掌握學習方式方法。讓學生明確并體會預習的好處,提高學生對預習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課前預習的內容要有所選擇。
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進行課前預習的。因為學生常會因為時間或習慣原因,不注重預習內容的過程,直接參看課本里的定理。課堂上進行活動時,他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最后的結論,不再關注定理的推導過程。使活動過程失去實際意義。
(三)、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
預習成敗的關鍵,就是能夠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就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尋找和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使學生多一點“問題”的意識。
(四)、要把握好學生課前預習的度。
預習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對預習提出過細過深的任務要求。預習過細、花時間太多,多數問題如果在預習中解決了,課堂學習就會覺得沒什么可學了;預習時間要根據學習內容靈活安排,可在課前,也可在課內。要掌握好預習的度。
(五)、注重對預習效果的評價,突出小組“帶動”作用
如果教師只布置預習任務而不檢查預習效果,就會使得數學預習在學生實際操作時失控,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學就會敷衍應付,甚至不預習。相反,如果老師及時對預習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評價,對預習效果好的同學進行鼓勵和表揚,對預習效果差的同學進行督促,則能調動全體同學的預習積極性,提高全體同學的預習效果。
總體來說,預習要明確以下幾個目的:
1、了解材料的大概內容,與已學知識的框架。
2、找出本節內容與已學知識的聯系,找出所需舊知識。
3、找出本課自己認為的重點和難點。
4、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做上預習標記.
總之,學生的預習習慣和方法的培養不是朝夕之功,加之預習任務的難易度不好把握,做到持之以恒實屬不易。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克服被動學習的困惑,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忠林.初中數學課前預習策略分析[M].教育研究,2018.1
[2]王秀穎.初中數學課前預習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M].教學論壇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