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梅
摘 要:新課改形勢下,如何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成為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上彰顯學生的基本落實途徑,即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展開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和總結點評,從而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地位;圓柱;教學探索
新課改形勢下,如何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成為教學的重要課題。以下擬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和思考對此作一較為系統的探討,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一、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性及落實途徑分析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要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課堂沉穩有余但“靈氣”不足,雖然在應試教育占據主導的大背景下,講授式教學有著授課效率高、有利于升學率的優點,但其難以有效地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則是客觀事實,而這與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教學理念是有所違背的。長期以來,傳統講授式教學被一些人稱為“填鴨式”教學,主要的原因就在這里。由此而言,在當前新的教育形勢下,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核心標準,也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發展的必由途徑。有鑒于此,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要優化教學模式,從而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是把“灌輸”轉變為“引導”和“啟發”,不要什么都由教師講出來,而應多采用任務或問題引導的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交流,這也正是彰顯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基本落實途徑。總之,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使其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實現這一點,也就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彰顯。下面我們以西師版六年級下冊《圓柱》一節的教學為例來加以較為具體的探討。
二、例談小學數學課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
(一)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
基于上段中的簡要分析我們知道,要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可以采取任務引導的方式,即為學生布置一系列課堂學習任務,以此作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的指引,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和總結點評,從而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那么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第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一般來說,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應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任務的設計應基于課本上的知識生成思路,各任務之間要具有合理的銜接性和遞進性,表述上則要清晰具體,使學生可以在任務的指引下順暢開展自主性學習。據此原則《圓柱》一節的課堂學習任務可設計如下:
任務一:自主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嘗試畫出一個圓柱,并在畫出的圓柱上標出它各個部分的名稱,然后小組長帶領組內成員相互對照答案,確保最終一致,并選出最優版本的答案;
任務二:組內成員一起觀察老師下發到組內的易拉罐圓柱模型,說說上下底面的圓是否一樣大?用剪刀沿易拉罐圓柱的一條高將其商標紙剪開在展開,看看是什么形狀?根據剛才的操作思考:若得知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如何求該圓柱的側面積呢?
任務三:組內合理分工,測量老師提供的易拉罐圓柱模型的相關數據,計算其表面積,得出答案后組內成員之間交流測量的方法和表面積的算法。
結合教材就會很容易發現,上述任務體系的設計完全是基于教材上的知識呈現思路,并且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具體而明確的學習指引。任務設計好后,可以做成課件,以待課上呈現給學生。下面來看課堂上的教學實施過程。
(二)課堂上的教學實施過程
從基本思路上來說課堂上的教學實施過程是很簡單的,即上文中已指出的,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展開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和總結點評,從而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一般說來,應采取逐一出示任務的方式,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教師即進行階段性的評價和總結,并展開針對性教學,這也是為了深化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本文案例中,任務一很簡單,多數小組都能很快完成,該階段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圓柱模型強調其各部分的名稱,鞏固學生的認知。任務二但在直觀模型的幫助下也會很容易的完成。任務三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推導能力,該階段要注意使學生切實理解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要和學生再一起推導一遍,加深和鞏固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綜上,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上彰顯學生的基本落實途徑,即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展開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和總結點評,從而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新課改持續深入的形勢下,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彰顯,并采取合理的途徑加以有效落實,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駱丹. 小學數學教學中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J]. 基礎教育研究, 2014(23):28-30.
[2]張紅.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 13(3):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