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貫穿于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以創建符合高中生全面發展需要的學科拓展、綜合課程等在內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研究對象,將在資源開發、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等方面積累經驗,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體系,搭建高中生發展的平臺,拓寬高中生的視野,陶冶高中生的情操,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等研究考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課程;課程開發;課程實施
一、課題提出
世界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知識時代加速推進,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新時代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新一代人才。2014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地位。今天,這個概念體系已經全面納入到新一輪高中課程標準的主要考核指標中。
不同于一般的素養概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素養核心時代”,必須改變高中課程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必須建立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符合高中生生活實際需要的課程體系,還有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評價標準。基于此,在高中教學中開發校本課程,注重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努力使高中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是應有之義。
以上海市為例,推出校本課程的根本目的是讓高中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經歷研究過程后獲得親身體驗,養成科學的求學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為我們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意見。由于科目的增加和教材難度的加大,對高中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能力要求,如抽象思維能力、綜合評價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等。因此,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要充分展現高中課程的時代性、針對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關注高中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生成,這是新時代賦予學校和教師的重任和擔當,也為教師專業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機遇和新要求。
二、研究意義
(1)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有力地推動了課程的橫向拓寬延伸和縱向深入發展,有利于豐富教育教學資源,讓生活和經驗進入師生的教學過程,讓課堂活起來,讓教學實起來。
(2)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促使高中生發揮自己的專長,挖掘自身的潛能;引導高中生自主探究,夯實學科基礎,拓寬知識視野,促進高中生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
(3)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教師充分實施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厚的價值,成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引導者、建設者和分享者。
三、理論依據
1.后現代課程理論
美國課程專家多爾提出了后現代課程設計思路,強調課程關注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校本課程開發應該樹立開放、融合、發展的課程觀,用發展、開放、全面的眼光看待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并將各種課程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深入挖掘、提煉課程資源中的人文和科學教育功能,并有效地實施課程教學。
2.多元智能理論
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就智力的本質來說,智力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正難題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的有效產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結構來說,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等七種智力組成的。加德納教授關于智力本質和智力結構的新理論突破了傳統意義上關于智力的認識,智力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以“邏輯—數理”智力為核心的智力,還應包括現今所提倡的社會實踐智力和創新探究智力等。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能夠較好地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遵循高中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關注高中生的基礎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的結合,完善現代高中生的智力結構。
3.建構主義理論
近些年,世界范圍內建構主義對教育教學的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有效地將已有經驗與知識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單純地從外部進行灌輸的學習;有效地將課程與課程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課程孤立無援的學習;有效地將高中生基礎性學力與發展性學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高中生只注重知識學習而忽視創新能力學習的誤區。
四、課程體系
圍繞高中生的實際情況,重點依托教材進行開放性開發,編輯匯集適合高中生生活實際的校本課程教學資源,同時研究生活中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和激勵高中生學習和求知來構建校本課程。具體有三大體系。
(1)建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校本課程體系,擴大相關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利用范圍,落實實施效果。基本思路是依托課程標準要求的核心素養目標合理構建多層次的校本課程體系,根據課堂實施的程序(課前、課中、課后),合理構建便于教學的遞進式校本課程體系。
(2)建立適合高中生全面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體系,優化課程配置結構,有效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更好地在實現核心素養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從而培養高中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建立促進學校長遠發展且具有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落實基于核心素養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梳理、總結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新渠道和新領域。
五、開發實施
依托教務處、團委、德育處牽頭,分類組織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具體來說,由教務處安排各學科組織骨干教師開展學科拓展類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由團委組織師生開展社團活動、綜合實踐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由德育處組織師生開展入學教育、班隊教育、心理健康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搭建校本課程管理與應用平臺,用以統一管理各類校本課程,實現課時統籌和進度協調。
1.入學教育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組織新入學高中生開展入學教育系列活動,印發入學教育系列校本課程,指導高中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內容包括國防教育、安全教育、勵志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班隊集體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課程。增強新入學高中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培養新入學高中生吃苦耐勞和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增強新入學高中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親近感,為高中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2.基礎學科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基礎學科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實行統籌協調與整體設計,通過歸納梳理、適度拓展、整合匯輯,力求建立起一個分類明確、分級遞進、功能全面、循環實施的學科校本課程庫系統平臺。各個學科匯集與學科知識點相關聯的生活情境、社會現象、案例等教學資源,自編匯總開發相關校本課程。例如,語文學科結合寫作素材編寫的《源頭活水》校本課程;數學學科結合生活實際編寫的《數學建模初探》校本課程;英語學科結合英語情景化教學編寫的《情景英語》校本課程;化學學科結合生活現象進行生活化教學編寫的《生活中的化學》校本課程;政治學科結合生涯規劃開發的《人生教育》校本課程;生物學科開發的《生命與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等等。
3.班隊活動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班隊活動系列校本課程將文化立德和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人的基本任務,走“行為—習慣—性格—命運”的教育路徑,規范高中生的日常行為,引導高中生關注生活點滴,顧及每名學生的需求和成長。通過鼓勵班級創立具有個性化的班訓、班規等制度,賦予班級文化豐富的內涵,形成獨特的、展現班級個性的校本課程,促進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自我認知發展意識。通過“心存感恩,成就人生”感恩教育和“爭做文明高中生,創建文明班級,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引導高中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培養高中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發展素質。
4.社團活動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加強社團活動建設是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提升高中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社團作為高中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因為其專業性、實踐性、社會性而具有獨有的實踐和教育功能,為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高中生在主動、自愿的基礎上建立起各種社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多彩的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進而生發出自律、自控的自我認知和組織管理能力,在學生中間逐漸形成高度的組織自覺性、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社團組織主要分為學科興趣、科技創新、藝術體育、社會公益四大類型,成熟的有科技創新社團、發明社團、文學社團、模擬聯合國社團、航模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模擬政協社團、財經商社等社團,多樣的社團極大地滿足了高中生各方面的愛好,豐富了高中生的課余生活。建立在社團活動的基礎上開發的校本課程種類多樣,每個學期各個社團都舉行一些有特色、有創意的活動。例如,模聯社團每年開展“模擬聯合國大會”活動;文學社團開展的征文和演講比賽活動,邀請名師和文學社團成員交流互動活動;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的社區公益活動和青年志愿活動等,這些活動在學校和當地都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六、結束語
現實教學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教師統籌考慮,不要多而雜,只求少而精,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運用教育智慧穩妥推進,處理好基礎課程和校本課程、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之間的關系。這樣,校本課程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出智慧和潛能的火花,點燃起學生內在的核心素養火種。
基金項目:濟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2018NG034)。
參考文獻:
[1]霍力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及其主要依據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3]朱明軍,郭典娟.“綜合探究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