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萬黎
摘 ?要:本次論文圍繞著小學生在語文寫作環節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著手,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認為目前小學語文寫作中不僅存在著同質化和模板化傾向嚴重的問題,同樣還暴露出評價機制的落后。最后筆者以案例的方式形象具體論述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詞匯;真情實感
在小學階段寫作教學一直困擾著每一名師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當前的小學作文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同質化傾向嚴重以及模板化和范本化問題,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更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難以有效推進下去。為此本文深度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當中的問題所在,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寫作活動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和模板化傾向嚴重
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可以發現大部分小學生在上交上來的作文當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同質化和模板化的傾向,而這兩點問題直接制約了小學生的想象力發展。然而這卻是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思想限制,教師在進行作文寫作教學環節的時候,通過一味講究套路和模板化的范本講解,禁錮住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使得他們在寫一些文章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怎么去寫是最省力的,怎么去寫是最能夠得到高分的,卻從沒有思考自己到底要寫什么或者自己想要寫什么。例如一寫到親情題材的作文的時候,絕大部分小學生都會寫自己的父母平時是怎么照顧自己的,甚至在雨夜背起自己去醫院,在深夜為自己遞上一杯熱茶,在自己生病的時候無微不至照顧自己等。這些刻板的情景已經融入到了每一個小學生的作文當中,成為了千篇一律的代名詞。
(二)評價機制的落后與僵硬
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到底是給誰看的這個問題,困擾著每一名小學教師。從根本上來看的話,如果是為了獲得一個高分,那么小學生的作文,就是給成人看的,是給老師看的。但實則,不然在素質教育不斷被提出的今天,我們希望小學生所寫出來的作文能夠真正符合他們的心理意愿,是能夠真正寫出給小學生自己看的語文作文,而不是為了討好老師后獲得高分。但是這一點在評價機制當中卻沒有被明顯體現出來。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文評價機制還依舊圍繞著教師這一主題,并沒有發揮學生之間的作文評價作用,反而是將一個作文的分數拆解成為了卷面分、表達手法分、情感分等來進行評價。這樣僵硬與落后的評價機制將學生們的作文禁錮在了教師的評價模板之中,而過于成人化的評價手段也打擊了小學生的寫作信心。
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途徑
(一)在游戲中積累作文詞匯
詞匯是作文寫作的關鍵,只有積累了豐富且大量的詞匯,才可以避免小學生在寫作過程當中出現了無話可寫情況。而我們所采取的詞匯積累手段,絕不僅僅是通過強硬的背誦方式來讓學生進行記憶,反而是需要將其裝點成為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活動當中積累大量的詞匯,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標。建議教師可以通過成語接龍這種形式進行小規模的比賽來完成對學生的詞匯積累,同樣也可以通過擊鼓傳花這種方式,來檢驗學生近一段時間內的積累成果。花朵傳遞在哪一名同學手中,那么就需要站起來分享一本近一段時間所閱讀的書目,并說一說自己在閱讀以后積累的好詞好句和優秀段落。同時也可以通過飛花令的方式鼓勵學生們更多地去積累一些古詩詞。
(二)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
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把功夫下在日常,學生們想要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想要寫出一首好作文,那么首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和積累習慣。在學習一篇新課文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逐漸從主導地位當中抽離出來,反而是需要將閱讀的主導權歸還給每一名學生,使學生能夠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的品評。尤其是需要對文章的主體結構、修辭手法以及核心情感表達方式進行相應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當中學會正確寫作。
(三)重視學生的真情實感流露
想要真正的克服模板化和同質化的傾向,那么必須要使得學生從思維上開始重視真情實感的流露,這一點在日常的作文教學環節當中同樣也需要有所體現。教師需要不再以網上的模板范文作為教學的重點,反而是說要選取學生們在寫作環節當中所流露出來的一些真情實感句子。例如,學生在寫自己父母的時候是怎樣描寫自己父母的外貌的?學生在撰寫最喜歡的一件小事的時候又是怎么開頭的?一般來說,教師需要全面而廣泛地進行優秀詞句的搜索,不應當選取一篇優秀作文進行講解,而是需要在品評和閱讀學生們上交的所有作文以后,只要其中有可看借鑒的點,哪怕只有一句話,哪怕只有一個詞,也需要將其在課堂當中進行介紹和分析。這樣更有助于對學生寫作自信心的樹立。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環節當中,想要培育學生更好的寫作能力,那么還需要教師運用創新的教學手段,以一種新的態度去面對寫作教學,而不僅僅將其作為學生拿高分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高來勝.讓小學生寫作的雪球滾起來[J].學周刊,2020(02):113.
[2]林來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