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教學設計,統編教材,宋朝,社會流動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03-0018-07
2019年10月23日,在上海市高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主辦的統編教材教學展示系列活動中,筆者執教了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本課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的變化”四目。前三目講述經濟(第三目涉及文化),后一目講社會變化,內容較為龐雜,且經濟與社會兩部分又相對獨立,凝練一個統攝整節課的教學立意就成為了教學設計的關鍵。
筆者認為,歷史教學立意應該是基于一課時的教與學,形成的蘊含思想性和價值判斷并統領全課的歷史見解。在閱讀與思考中,兩句話給了筆者靈感,也賦予了這節課“靈魂”:“宋帝國在地理上和經濟上是由道路和河渠網絡所支撐起來的”。①“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汴河)?!保ā端问贰ず忧尽罚┕P者突然福至心靈:既然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支撐了宋帝國,“流動”,不正是貫通宋代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典型特征嗎?“任督二脈”一打通,我的思路也迅速“流動”起來:從《清明上河圖》的“汴河”,到四通八達的河網交通,再到走向世界的海上絲路,水流讓“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商業興盛,城市繁華;在此基礎上,人口的橫向流動讓經濟重心南移,縱向流動則形成了階層交流和社會變遷。
到此,似乎已經找到了靈魂,但筆者總感覺歷史教學的深度不足。這樣的設計固然展現了宋代經濟社會的特點,但僅停留在對社會表象的認識,并沒有走進深處:為什么宋代社會的流動性會如此強烈,歷史演進的學術機理是什么呢?教學中還缺少一個由表及里的深層次探究。這時,筆者想到了“唐宋變革”?!疤扑巫兏镎摗笔侨毡緦W者內藤湖南和宮崎市定等人關于中國中古史的研究觀點,擁躉很多,影響巨大。他們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世的開始,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深刻變化。教學中,運用這一學術思想的部分內容,設計一個“溯流探源”的環節,既可以把碎片化的經濟、社會內容融合為一個整體,更可以由表及里地透視歷史的演進,對學生學科素養的落實、歷史意識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立意:“流動”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江海奔流,提供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百物周流,造就了繁華的城市、新生的紙幣、和平的榷場、跨海的絲路;重心南流,形成了江東經濟甲天下,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經濟新格局,引發了東南科舉冠天下的文化新趨勢;科舉競流、婚姻交流、土地轉流,更是開創了一個四民合流的新世界。溯流探源,在宋代經濟社會流動性的背后,是文明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
教學目標:知道宋代農業、手工業的典型成就和商業、社會的突出變化。
借助水陸交通、海上絲路、人口南遷等歷史地圖探討歷史問題,認識空間地理因素對宋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把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置于歷史演進的宏觀時空中,形成基于時空背景解釋歷史的意識。
運用文字、圖片、數據等多樣化的細節史料,尤其是與關于交子產生記載相抵牾的史料,展開學習探究,增強史由證來、言必有據的實證意識。
探討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經濟重心南移與科舉重心南移,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因果邏輯,辯證認識社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重點:宋代社會階層的流動。
難點:對宋代流動性原因的分析與認識。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從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真人版《清明上河圖》再次驚艷全世界說起,拋出問題:《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汴梁城的街景,應該命名為《清明上街圖》才對嘛,為什么叫上河呢?汴河對于汴梁人、對于宋朝人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呢?
汴梁城的街市以汴河為中心排開,宋太宗感慨道“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宋史·河渠志》)。汴河如此重要,是因為它連接了各地,甚至連接了世界(展現引自《哈佛中國史》的“開封及其河網圖,1083年“北宋的道路與河流網絡圖”,此略)?!端问贰氛f:“汴水橫亙,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雹偎耐ò诉_的河流,便利了交通,繁榮了經濟,更昭示著一個“流動”的王朝的出現。下面我們就以宋朝為主,來觀察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設計意圖:交通在歷史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地圖如果去掉交通路線的話,我們根本無法從中讀出它的歷史意義”。②宋代,正是因為大運河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河流、海路運輸能力的大大增強,形成了一個縱橫交織,連通天下的水上網絡。這個新的交通系統是宋代經濟繁榮的礎石,也是本課的設計“底色”。以熱點導入新課,師生在交談中,借助“上河”“汴河”“漕運”“江湖”“南?!钡仍~語,以及地圖,可了解宋朝以“江海奔流”為動脈的水上交通,引出“流動”二字,進入課堂學習。
過渡: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便利了商品的運輸和流轉,帶來了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
第一部分:百物周流,商貿達天下
1.城市風流,汴杭富天下
材料1: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兩萬多戶,其中640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別屬于160行,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72家……酒樓、茶坊適應商業大潮,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2:《清明上河圖》的三個局部:孫羊正店、勾欄、斗茶。
問題:從材料1、2中,你能感受到宋代開封怎樣的經濟和生活狀況?
依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用20000、640、160、72一組數據充分展現汴京城商業的繁榮;一組圖片述說著汴京城娛樂休閑生活的多彩多姿,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好一座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
出示圖片:
——咸淳年間雕版墨印《京城圖》,
摘自《哈佛中國史》
問題:這張地圖被稱作“南宋版的杭州旅游攻略”,從這些密集的圖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材料3: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柳永:《望海潮》
金主亮聞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設計意圖:南宋咸淳年間雕版墨印《京城圖》讓城中的“人間煙火”一覽無余,全景式地再現了臨安的繁華,“參差十萬人家”所言不虛,“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更是道出了杭州的富庶和輝煌。而柳永的這首名作《望海潮》,甚至勾起了金朝海陵王完顏亮要“提兵百萬西湖上”,渡江攻打南宋的野心。
宋代的城市和商業繁榮,學生在初中就已學過,高中教學不宜重復,但也不宜直接忽略,因為這是宋代經濟的典型特征。筆者的處理是選擇最為典型的歷史現象進行史料研習,意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所選擇的兩個點分別是開封、杭州兩座城市,使用的教學方法則各有側重。此處使用的是“神入”手法,運用圖片、文字等不同類型的細節,創設具有帶入感、現場感的歷史場景,帶領學生“游覽”汴州、杭州的城市風景;而完顏亮讀完柳永詞后要“提兵百萬西湖上”的文壇韻事,更反襯出杭州城的都市繁華,意在讓學生如臨其境,生發強烈的感受。
材料4:(宋太祖)曰:“五代之際,生靈凋喪……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賞賜),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泵烧芟唬骸俺溯浰冢渴呒史笔⑷绱恕3紘L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愿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鄙献兩谎浴?/p>
——摘自《宋史·列傳第二十四》
問題:材料4中,宋太祖和呂蒙正對當時的經濟狀況分別做出了怎樣的評價?你如何看待宋代的經濟繁榮?
設計意圖:宋太祖從與五代亂世的強烈對比中感慨宋代的經濟“繁盛”,并為自己的國家治理成就而感到自得;呂蒙正則指出,這種繁盛僅限于都城之內,都城之外“饑寒而死者甚眾”,并借此勸誡皇帝不要被眼前的繁盛遮蔽雙眼,而應該以更寬的視野觀察社會,體察民情。這種設計思路是要在教學中提供歷史的“AB”兩面,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①
過渡:宋朝城市商業的繁榮,需要大量的貨幣支撐。盡管宋朝政府鑄造銅錢的數量超過唐朝十倍,但依然不能滿足貿易的需求。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了。
2.交子初流,紙幣先天下
材料5: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6:真宗時,張詠鎮蜀?;际袢髓F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謂之交子。
——《宋史·食貨志》
問題:《宋史》與《續資治通鑒長編》兩部史書中關于交子的記載在哪些問題上是相同的?在哪些地方又有不同?同一件事情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記載?如何才能弄清楚這一問題?
設計意圖:《續資治通鑒長編》和《宋史·食貨志》都是研究宋史價值較高的史料,然而關于交子創制的表述卻有明顯不同,正可以構建一個帶有一定學術性、沖突性、探究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材料難度適中,具有中等學力的學生都可以看出其中端倪。這種沖突性情境設置,意在喚起學生探源求真的熱情。筆者在這一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設計了四個問題。前兩個問題是關于異同點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提取信息并比較差異。第三問主要是基于史學史研究的維度,讓學生認識到,史學家對歷史的記載會有分歧,而造成分歧的原因也不止一個。第四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主要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這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形成了自然的問題鏈。
3.多族交流,榷場和天下
呈現宋遼、宋金榷場貿易地圖(此略),師生一同觀察地圖,在談話中了解榷場的位置特點和功能。
材料7:朝廷創置榷場以通南北之貨……內足以專課息之源,外足以固鄰國之好。
——《宋會要輯稿》
宋朝在宋遼榷場貿易中每年有四十余萬的收入,以致每年給遼國繳納的歲幣(三十萬)可以從榷場貿易中收回。
——霍賀:《淺析宋代的對外貿易》①
問題:據材料7,指出設置榷場在經濟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榷場是各政權在邊境接界地區設置的交易市場,由官方管理,商品種類繁多,宋朝貿易的商品多為加工品,而少數民族政權則多為土特產品。在探討完榷場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了解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從略。
設計意圖:“和”字是本目教學的核心,學習了解民族間的榷場交流是載體,領略“和”的價值意義則是本目設計的宗旨。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政權有戰有和,與戰爭相比,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系更為持久,其中和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榷場貿易往來,但高一學生對此并不清楚,教師可提供榷場分布圖和文本史料,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了解榷場的位置、功能和概況,解讀史料,分析榷場設置的經濟與政治作用,并突出強調榷場“和”天下的積極意義。因少數民族政權的經濟發展不是本節課的重點,故在此處可適當涉及,一帶而過。
4.絲路海流,巨艦驚天下
材料8: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與宋朝通商貿易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動以百萬計。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
問題:據宋代海外貿易圖(略)和材料,指出宋代海上絲路的起點、終點,簡介海上絲路的最遠路線,概括海外貿易的規模以及對宋王朝的意義。
設計意圖:一個“驚”字突出了宋代海船之大,貿易之盛。宋代的海上絲路貿易,大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文化交流。這一環節綜合運用地圖和文字史料,意在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規模,在強調空間意識的同時,也把“流動”從區域推進到了世界。
通過教師引領下的師生問答,得出以下觀感:商業的繁榮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之上。利用表格、圖片完成宋代農業、手工業的學習。
由于初中對宋代農業、手工業成就的學習較為深入,此處從簡。借助表格、圖片,認識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即可。
第二部分:重心南流,江東甲天下
5.人口常流,南北易天下
從東漢末年到南宋時期一千余年的人口南遷史,是從物的流動過渡到人的流動。尤其是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北方的三次大的戰亂對之影響深遠。
問題:利用戰國、唐、宋三個時期的經濟形勢圖,讓學生分析北方戰亂、人口的持續南遷對南北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對比南北經濟的異同,指出其變化。
設計意圖:千余年里,北方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民南遷,一方面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宋朝形成了“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經濟新格局(宋史專家葛金芳語)。
地圖是歷史教學中的基本素材之一,引導高一學生運用恰當方法觀察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和地圖解讀能力,并能夠在觀察中獲得發現,啟迪思考。師生可共同讀圖并作方法歸納:(1)閱讀地圖標題以定名;(2)觀察地圖輪廓以定位;(3)對比三圖差異(觀察密集點)以定量。
6.文化分流,東南冠天下
材料9:北宋籍貫可考的進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兩浙、兩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總數的73%。
——摘編自劉海峰:《中國科舉史》
問題:材料9中這組數據說明了什么?北宋時期司馬光和歐陽修還發生過“分路取士”和“憑才錄取”的爭論,你贊同哪種錄取方式?
設計意圖:文化水平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科舉錄取人數是地區文化水平的集中體現。運用數據史料,化繁為簡,對學生理解文化重心南移有直觀的幫助?!胺致啡∈俊迸c今天的分省高考有相似之處,此處可以不直接介紹“分路錄取”的做法,而是運用觀點討論的方式,深化學生的歷史理解,使其能在結合現實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見解。
第三部分:四民合流,大宋新天下
7.科舉競流,讀書贏天下
材料10: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
——宋真宗:《勸學詩》
問題:皇帝親自做這樣的詩作,反映的是怎樣的國家政策導向?這一導向對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何作用?
材料11:唐代有宰相524人,科舉出身者為232人,《宋史》載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舉出身的達到123名,(比例)大大高于唐代。
——何忠禮:《科舉制度與宋代文化》
問題:材料11說明了什么社會現象?宋代宰相來源的變化對社會階層關系有何影響?
設計意圖: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其結果是“利弊兼得”,弊是外戰不強,利則使宋代成為了文人所處的“黃金時代”。重文和科舉引導了普遍的向學風氣,更打通了階層流動的重要渠道,讓“白衣秀士拔地而起”(錢穆先生語),也讓門閥世胄難以為繼,宋代縱向的階層流通大大超過前代。這里使用數據史料可以“短平快”地說明階層流動,比其他材料更有呈現力,有助于學生理解。
8.階層匯流,婚姻融天下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是唐代的文宗皇帝卻發了愁,他想把女兒嫁給崔、盧兩大望族,崔盧兩大望族卻拒絕了這門婚事。這是為什么呢?
材料12:(唐文宗)“民間修昏(婚)姻,不計官品而上(尚)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計崔盧耶?”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
問題:據材料12,指出這一時期擇偶的標準是什么。
材料13: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談》
材料14: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婦柴氏,將攜資(十萬貫)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張齊賢都爭著求娶……相互鬧得不可開交。
——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
問題:材料反映的宋朝擇偶標準又是什么?如何看待這種擇偶標準?唐宋擇偶標準的變化說明什么?
設計意圖:唐朝的擇偶標準以“門第”為主,而宋朝則以“才和財”為主要的擇偶標準。士農工商四民之間可以自由通婚,等級門第漸被打破。這是社會觀念變化的重要表現。
婚姻是窺察社會流動性的重要窗口。從唐宋擇偶標準差異的視角入手,選取歷史的細節史料,可以體悟宋代社會的重要變化。
9.土地轉流,契約定天下
材料15:典賣倚當莊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錢主,一付業主,一納商稅院,一留本縣,違者論如法。
——《宋會要輯稿》
問題:據宋代地契殘片(圖略)及材料指出土地買賣要經歷哪一重要步驟,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在宋代,“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千年田換八百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成為了普遍現象。為了保障土地買賣雙方的權利,政府不僅“不抑兼并”,還給予法律支持。契約化是市民社會的重要一環,英國歷史學家梅因說:“所有進步的社會的運動,到此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①宋代的契約化,不僅體現在土地流轉中,在勞務關系、經濟往來中也較普遍。契約化使物權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此處以圖片、文字展示加上教師講述,介紹宋代契約化的產權流動,管窺唐宋之際社會的深刻變遷,進一步認識宋朝的流動性。
第四部分:溯流探源,何以變天下
問題:前三個部分展現了宋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情況,如果在“流動”之外,另選一個詞語來概括宋代的特征,你會用什么詞呢?歷史學家還會用什么詞語來表達自己對宋代的看法呢?
設計意圖:前三部分的學習是對宋代社會重要變化的條分縷析,是一種“解構”,與這些具體社會現象相對應,教學中教師還應有綜合的、通貫的意識,把零散的、碎片化的具體史實熔為一爐,引導學生“建構”對一個時代的整體認識。在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的同時,也避免“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的認知偏頗。
材料16:今天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相信,大約在11世紀發生了一場“唐宋變革”:中國歷史從中世紀的黃昏轉入近代的拂曉時刻。“唐宋變革”并不是斷裂式的突變。不管宋代與唐代之間看起來有多么大的差異,宋代的近代性同樣是前代文明沖積的結果。
——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問題:史學界對宋代歷史的描述使用了哪一詞語?如何理解這個詞語?作者認為這一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17: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對社會的發展影響非常大。被交換經濟的大浪吞沒的舊莊園,只能選擇“開門,與外成市”,莊園主也再無必要強制勞動者作為隸民依附于自己。中世紀的部曲得到解放,佃戶代之而起。商業的繁榮,使城市的形態也為之一變,幾乎變成了完完全全的商業都市。政府也必然地會擺脫中世紀式的財政與土地密切結合的政策,選擇具有近世特征的政策。財富的積累,促進了近世文化的發展,導致宋代社會不得不傾向于一種資本主義式的統治方式。
——摘編自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
問題:材料中宮崎市定解釋了宋代社會哪些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之間有怎樣的關聯?由此,你認為導致“唐宋變革”的根源是什么?
設計意圖:教材各版塊學習完,再用上一個問題“收口”,歸納宋代的總體社會狀況,由分到總,課堂教學似乎可以結束了,但“知其然”還未“知其所以然”。于是,筆者又做了深化設計——溯流探源,何以如此?意在探究宋代的“流動”特征從哪里來,社會各要素分別是如何演進的,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彼此呈現出怎樣的關系。
關于“唐宋變革論”,史學界的討論很多,可以說是深入討論宋代經濟社會時無法忽視的學術思想,但由于高一學生的學養和學力不足,教學中不宜引入過多的概念,不宜專業性太強。這里,筆者沒有使用內藤湖南等人的原著,也刻意回避了“中古”“近世”等詞語,而是以吳鉤的概述介紹這次“變革”,以宮崎市定側重于經濟的闡釋展開探討,突出三點:一、宋代“流動性”特征的深處是一次“社會變革”;二、這一變革是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引發的由量變到質變;三、社會各層面的變革是關聯的,是環環相扣的,其根源是社會經濟的進步。這種處理,既保持了“唐宋變革論”的基本思想,又深化了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更讓艱深的學術思想走下殿堂,以中學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化入中學教學。
合作探究:在上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宋朝崇文抑武,是一個飽受詬病的時代,但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卻發現,它經濟高度發展,文化成就卓著,各階層充分交流,是一個如水一般流動的,充滿生機的,讓人向往的時代。你如何認識這個歷史的悖論?
設計意圖:提到宋朝,多數國人馬上想到的是“積貧積弱”。而在西方許多史學著述中,漢學家給予宋代歷史極高評價,甚至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這種巨大的反差緣于時代的差異和視角的不同。元明清三朝一直有人認為宋代“武備不振”,視之為“積弱”。而將宋朝描述成“積貧積弱”并使之深入人心的,則是近代的一些史學家。面對近代中國遭遇的劫難與屈辱,以及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所暴露出來的貧困孱弱,近代知識分子無不痛心疾首。特別是在日軍侵華的背景下,有些歷史學家將對國家的感情投射到歷史上,宋朝就成了他們抒發抗戰決心與悲憤心情的一種寄托,其中積郁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充溢著建設強國的期冀。①
這一探究活動利用兩種相悖觀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歷史解釋,并從來源、目的和史家所處的時代際遇等多方面,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進而嘗試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見解。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對宋朝的認識更加全面和理性。
課堂小結:兩宋時期,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便利了各色商品周流天下,連接了世界。在城市經濟高度繁榮和重心南流的基礎上,階層等級有所松動,縱向流動逐漸發生。所有這些,共同締造了一個開放而充滿活力的新世界。
設計意圖:從歷史現象中歸納宋王朝經濟和社會的“流動”的特征,且以此為關鍵詞概括本課的主旨,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宋朝,理解時代特征。
作業設計:(略)
教有所思:
1.以高遠的立意統領教學,是筆者倡導的“靈動課堂”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著力突破統編教材“講不完”的重要著力點。“靈動課堂”是筆者在對歷史學、歷史教學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的基礎上凝練出的個人教學主張,有四個要素:高遠的立意為“靈魂”,圓潤的邏輯添“靈氣”,多彩的細節增“生動”,多維的對話是“互動”。②教學立意表達本課的核心認知,起到思想引領作用,是避免知識碎片化的重要舉措。本課以“流動”賦予課堂“靈魂”和“綱領”,作為遼宋夏金元經濟和社會典型特征統攝整節課,在此基礎上設定學科素養目標,聚焦主干知識,變焦相關知識,用三個方面九個小點拼出了一幅遼宋夏金元經濟和社會的“流動”全景,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
2.以情境為基礎,以問題為引領,以多維度的對話建構學習的意義。教師的所有教學意圖都離不開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教學互動的主要形式。本課中,筆者創設的教學情境追求結構化、帶入感和沖突性三個維度,如婚姻觀變化的教學情境就是如此。問題設計除了思維含量上的考量外,還著意從邏輯的角度勾勒一種思維脈絡,也就是從分析史料,到重組信息,再到結合知識,最后創生觀點。如交子問題的設計,就能夠較好地讓學生在清晰的邏輯演進中提升認知,習得方法,優化思維。本課對話活動的展開以交談式為主,只是在最后部分的探究中運用了討論式。師生交談式對話中,教師刻意注重了五個要點:傾聽、引導、追問、辯難、評價,尤其是問題回答中的引導。
3.新課標歷史教學的核心訴求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而不是指向知識的。本課在教學目標的擬定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都注重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如借助水陸交通、海上絲路、榷場和人口南遷等歷史地圖展現商業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意在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運用關于交子產生記載相抵牾的史料,展開學習探究,意在讓學生增強史由證來、言必有據的實證意識。使用文字、圖片等多樣化的細節史料,展現宋朝科舉、婚姻觀、土地流轉等方面的變化,則是期望學生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統編教材的教學探索才剛剛起步,本教學設計中不免存在各種疏漏與不足,敬請批評。
【作者簡介】苗穎,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松江一中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