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雅 周子平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高校“專本融通”中雙方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化、課程體系銜接不完善、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環節較高職專科偏弱、“雙師雙能型”教師能力不足等問題,以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本科專業為例,論述構建基于“專本融通”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打造政校企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本科階段“專本融通”課程體系、開發多元立體的本科教材資源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等措施,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關鍵詞】專本融通 國際經濟與貿易 應用型本科 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27-03
教育部等六部門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把“建設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作為重點建設任務之一,其中提出“探索建立各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銜接的制度”“完善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等內容。同時,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既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又具備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作為教育改革政策的實踐者,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應用型專業、建立應用型院校及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正成為新時代大學發展的強勁動力,“銜接”也因此成為不同教育階段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一、廣西高校“專本融通”存在的問題
在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高職專科教育著力實現“五個對接”,強調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將崗位操作技能的培養作為重點目標,從而弱化了理論知識的系統化學習,最終或導致畢業生的崗位遷移能力不足,制約學生職業的發展。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則更強調的是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弱化動手能力的訓練,這樣又會導致畢業生在專業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為了進一步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充分發揮高校在應用型本科和高職專科教育并舉的優勢,實現二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有機銜接,實現高等教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在普通本科院校向服務地方產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階段,我國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結構、質量、體系與模式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求,例如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既有高職生源,又有包含專升本學生的應用型本科生源,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兩者之間融通的局面尚未形成,未能形成最強合力,有效推進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過對廣西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初步的調研和總結,目前廣西應用型本科與高職專科融通發展的阻力主要在在以下方面。
(一)應用型本科與高職專科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化。廣西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轉型過程中,對于自身基礎、學科特色與優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等內外因素把握不是很到位,頂層設計、優勢資源整合、行業需求與未來發展等方面認識有限,對于學生的培養層次、市場需求、崗位能力與技能等方面沒有與行業需求達成一致,仍普遍保持傳統學科式教育,側重于理論教學,培養面向不同領域的高端研究型人才或者學術型人才,對專本融合的發展理念與目標不夠明確。而高職專科則是以培養面向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教育理念的差異,沒能理想地構建專本融通發展教育體系。
(二)應用型本科與高職專科課程體系銜接不完善。首先,應用型本科和高職專科難免會出現課程設置的重復,特別是在設置專業核心類課程時,往往為了體現專業特征,在開設的課程方面可能出現重復和交叉,如果遇到外校升入的學生,則更難掌控學生在高職教育階段的課程開設情況。在存在非本專業升入的情況下,課程設置中又容易出現斷層。這些情況都將導致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提升不明顯、理論知識結構不系統、學生學習情緒不高、積極性下降。其次,應用型本科和高職專科的課程標準相對獨立,缺乏連貫性。目前廣西高校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的課程標準構建主要是以地方經濟,就業環境及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作為基礎,缺乏實踐的推敲以及權威的論證。因此,在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設置上沒有得到具體細化,目標存在“空”“大”“虛”的情況。而每位老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導致教學目標實現的質量高低不等,特別在這樣兩個相對獨立的課程標準下,對于缺乏經驗的老師而言則更容易感到困惑,從而造成課程銜接上的障礙。再次,教材建設不配套。目前,高職專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材基本是以典型工作崗位所需的“適用、夠用”為原則的專業理論,更強調技術的運用及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大部分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的教材還是采用普通本科教材,教材的編寫體現的是完整的學科體系,這不僅導致應用型本科教材建設與培養目標不配套、與崗位技能不吻合,也與高職專科教材缺少關聯性和遞進性。
(三)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環節較高職專科偏弱。由于在教學過程中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廣西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目前存在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所占課時的比重低于高職專科,開設的實踐項目與高職專科存在雷同,且實踐條件不足等問題。由此,導致與高職專科的實踐教學缺乏延伸性,專升本學生在本科階段不能很好實現知識的轉化,所接受到的實踐教學對能力提升的效果也不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應用型本科與高職專科融通發展所需的“雙師雙能型”教師能力不足。目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雙師雙能型”教師不足,是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融通的阻礙之一。由于長期以來高校在人才引進和教師素質培養方面,更多是注重學術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大多沒能考慮教師的職業背景和職業應用能力,因此,造成廣西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理論研究能力較強,而職業應用能力欠缺的現象。應用型本科的課程設置重理論而輕實務,實務型課程強調任課教師的實踐經驗,但因為一些教師缺乏企業從業經驗,無法給學生帶來企業一線的信息和行業人才需求狀況的信息,造成教學內容無法得到及時的調整,難以實現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這已經成為困擾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頑疾”。
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措施
(一)打造政校企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合作,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高校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撐”的政校企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政府通過統籌規劃,整合政府、本地外貿企業及學校的優質資源,成為“校企”合作的橋梁,有效推進本地外貿行業良性發展;高校主要承擔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核心職能,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主體,高校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企業培養適應性人才滿足企業需要,從而達到助推經濟的作用;而企業則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質量檢驗的試驗田,相關企業參與到教學目標制定、課程設計、教學環節中,通過聘請外貿企業家、行業專家作為實務型兼職教師,以彌補現有師資隊伍的不足,以真實的案例和豐富的社會經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與專業視野。合作企業承擔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和對政府的決策決議及高校的培養成效形成反饋的作用,三方相互協作、相互促進。
(二)優化本科階段“專本融通”課程體系。結合區域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以專業認證為指引,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共同探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由此分析出與高職專科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人才培養規格的遞升性。同時,結合“專本融通”的內涵、特征與基本要求,明確廣西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高職專科融通發展的目標、原則,突出“專本融通”人才培養的職業發展性、社會適應性和終身教育性。
1.設計模塊化的理論課程體系。以學生能力形成為主線,確定畢業生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要求,建立課程體系與培養要求的對應關系,統一修訂本科與專科的課程標準,確保課程標準的適用范圍和可操作性,為不同階段教育的宏觀規劃、統一協調提供依據,進而保障課程體系橫向可比較,縱向可銜接。
根據應用型本科和高職專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對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將課程劃分成公共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等專業深度不同的課程模塊,在保障充分體現專業特征的同時,較專科在理論上有所提升,進而實現課程體系的精準銜接。具體見圖1。
基礎課程,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同時要求教學內容上提升難度,例如高職的經濟學基礎,到本科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在教學內容上雖有一定的重復,但在理論難度上保證有所提升。
核心課程,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本活動為主題而編制的課程,充分體現專業特性,同時要求做好不同專業升入本科的銜接,以避免斷層。對于偶有實在無法避免重復的核心課程,可以在原優秀成績的基礎上予以免修,但非同專業升入的學生必修。
專業選修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程的延伸,通過對選修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同時立足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本土特色,本類課程分為四個模塊:文化交流類(東南亞經濟文化、跨文化交流等),管理類(財務報表分析、國際投資等),跨境電商類(跨境電子商務、跨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跨境電商運營管理等),其他跨專業課程(商業大數據分析)。
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實際,組成以行業專家為主導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制定適應行業發展、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同時要避免開設的實踐項目與高職專科的雷同或是簡單重復;二是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開設創新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并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開設其他領域的教育培訓;三是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改善實踐教學條件,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四是由企業一線專家負責實踐教學,創設企業模擬情境,并讓學生扮演角色,在該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具體見圖2。
(三)開發多元立體的本科教材資源體系。緊盯人才的培養需要,結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考慮本科人才的成長路徑,搭建“多元立體”教材體系。
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選擇使用國家統一編寫的本科教材,同時根據區域特點,充分調動本地企業和廣東跨境電商企業資源,收集案例、數據、指標等教學相關內容,以校企聯合開發的形式,編撰教輔參考書和實踐指導書,建設專業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形成“紙質教材+網絡資源+案例庫”多元立體的教材資源體系。確保應用型本科教材建設與培養目標相一致,與高職專科教材實現關聯性和遞進性,促進專本課程體系的銜接。
(四)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傳統本科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勢及最終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質量控制形式單一。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推進學分制,采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驅動”的理實一體教學方法,采用項目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研究型、討論型、模擬教學等方法,同時加強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以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溝通合作及協調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外,通過嚴格細分課程考核方案,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點評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強化過程考核評價,綜合控制教學質量。
人才培養是每個高校建設的根本任務,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構建符合行業需要、學校發展定位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解決當前廣西區內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本科、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專本融通”人才培養體系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等方面出發,深入探討廣西高校“專本融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為區內乃至國內其他同類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馬華菊,陳東蓮.構建“專本融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8(6).
[2]孫陽,唐永鑫,等.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銜接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8).
[3]陶學梅,李作章.日本應用型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的政策設計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18).
[4]劉倩,催俊媛,劉娜.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銜接發展的基礎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1).
[5]魯武霞.應用型本科與高職專科銜接的理論基礎及實現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4(34).
[6]劉杰.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協同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6(5).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9JGA193);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0JGB217)
【作者簡介】歐 雅(1980—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