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鑫
摘要:隨著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實現貧困人口的長效脫貧成為新時代扶貧工作的迫切要求,而民族地區的脫貧問題是其中的重大議題。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過調查該地扶貧開發工作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探尋其成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能有效解決湘西州長效脫貧的阻礙,并為其他民族地區的長效脫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地區? 長效脫貧? 返貧因素? 發展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扶貧開發是長期歷史任務。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而當下,返貧問題是決勝脫貧攻堅戰,解決長效脫貧問題的關鍵。只有建立完備的防止返貧體系,解決各方面因素所導致的返貧,才能真正實現全面脫貧。
而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3.72%,人口眾多,其貧困與發展狀況關系到我國一億以上人民的福祉。因此,積極開展民族地區的各項工作與建設,鞏固脫貧成效,提升脫貧質量,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本現狀
(一)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2018年末全州常住人口264.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3.3萬人,農村人口141.65萬人。
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3萬人,發放資金總額1.76億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26萬人,發放資金總額3.89億元。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96萬人,占77.21%。土家族人口108萬人,占42.75%;苗族人口86萬人,占33.88%。
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51元,居于全省末列。
(二)受教育程度不高
截至2018年,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14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6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2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4萬人。文盲人口為14萬人,文盲率由10.33%下降為5.76%,下降4.57個百分點。
(三)扶貧工作取得較大進展,但仍存在不足
由于自然災害嚴重、少數民族族裔人口身體條件差、醫療水平低等,民族地區的返貧率一直高居不下。因災、因病返貧是其主要原因。作為“精準扶貧”的首倡地,湘西自治州突出培育產業支撐、基礎建設、教育培訓、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等重要方面,全力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程,探索出了一條民族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道路。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貧中所面臨的困境
第一,自然災害防范措施不足。金鑫(2015)提出,從當前全國返貧的總體狀況看,自然災害所導致的返貧在所有致因中屬于最核心因素,自然災害及其風險主要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這類典型的脆弱性對象為聚焦點,不僅直接加劇貧困,更使得已經脫貧甚至走向富裕的農村家庭重返貧困[1]。湘西州地處偏遠,多山地丘陵,武陵山脈斜貫全州,位于武陵山特困片區內。州內多為喀斯特地貌,溶山熔巖數量眾多,土層淺土質差,稀缺的耕地資源和不發達的生產生活習慣,使其少數民族族裔人口的收入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因其地理環境與地理特征,自然災害多重,尤其是洪澇、旱澇災害等,歷年的返貧人口數量幾乎與脫貧人口數量持平,使湘西州長效脫貧的進度極度滯緩。
第二,勞動者素質技能低。少數民族族裔人口是發展的主體,其素質技能的高低對經濟發展的進程具有重要影響。促進少數民族勞動者技能素質的提升,是完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而在民族地區內,低水平的的勞動者素質技能,是返貧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地區教育水平落后,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流失嚴重,人力資本的累積和增長不足,進一步加重了返貧的趨勢。劉麗娜、李俊杰(2015)提出,民族地區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高低是直接影響勞動力收入多少及家庭是否貧困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反貧脫貧的關鍵措施[2]。
第三,內生動力不足。一是由于貧困文化。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于20世紀首次提出貧困文化的概念。貧困文化理論指出,在適應被剝奪狀態的過程中,貧困人口逐步形成了使他們陷于困境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和信仰,即形成了一種貧困亞文化,它嚴重偏離了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處于貧困亞文化中的人們對擺脫貧窮、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渴望不強烈、參與性不夠,他們極度贊成即時享樂的生活方式。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使得我國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一直處于落后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極度貧窮的狀態中,這不僅使他們形成了強烈的自然經濟意識,也培育了故步自封、停滯不前、不求上進的宿命感,沒有認識到貧窮通過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形成了一種等、靠、要的依賴和惰性心理,自主脫貧的意識不夠。二是由于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福利制度正一步步完善,即使人們不勞動,沒有收入來源,國家也可以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免費享受醫療、教育、住房等,使得他們內心脫貧的動力不夠強烈,返貧頻發。此外,鄭瑞強(2019)提出,我國的扶貧傾向于傳統權威資源配置體系以追求政策機制的高效性和執行力,關注行政推進與秩序維持,貧困群眾處于被動接受行為安排的地位[3]。
第四,扶貧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嚴重。一是過去的粗放型經濟造成環境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的各項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其中,主要是以資源開發帶動脫貧。但其不合理的能源開發利用、不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貧困人口生存難度加劇,形成了生態性貧困;民族地區落后的產業結構、廣種薄收式的生產模式,導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生產產量低且波動性大,形成了經濟性貧困;多種貧困狀況并存,形成原因復雜,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加大了其長效脫貧的難度。周伍陽(2019)提出,生態功能定位制約了區域的大規模經濟發展,生態治理與一些產業的發展會存在矛盾,并且環境污染、地方病等因素也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增加醫療費用支出,這些因素都會使得當地人口極易陷入深度貧困的不利境地[4]。二是現行扶貧方式中對環境的依賴。現有的民族地區扶貧方式中,如產業扶貧,資源主導型產業居于主要地位,其發展過度依賴于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扶貧開發中造成了一系列生態問題,而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生態破化會造成產業鏈破壞,又會進一步加劇生態惡化,這種惡性循環會導致扶貧開發機制失效,造成以此為收入來源的脫貧者大量返貧。
三、長效脫貧的有關治理建議
第一,完善自然災害應對體系。一是做到災前預防。應完善自然災害探測系統,提高其靈敏度,并通過有效的警示通知途徑告知群眾,提前規避風險。還應對群眾進行安全教育,組織模擬演練等,使其能在災害來臨時有效應對,降低因自然災害導致返貧的可能性。二是及時進行災時救援。建立有效、及時的救災應急系統,通過武警官兵等第一時間進行搶救,在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其財產安全,盡可能減少損失。三是高度重視災后重建。湘西州頻發的洪澇、旱澇等會影響住房安全、糧食收成、交通運輸、供水問題等,政府應貫徹落實相應損失的災后重建工作,如搬遷、農業補貼、公路建設、進行外部供水等。
第二,完善教育多層次、多維度發展以及醫療體系全方位保障。在教育方面,一是保障基礎教育覆蓋面,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改善教學條件,發展教師整體教育水平。二是減輕貧困家庭上學負擔,完善困難學生資助救助政策,采取減免學雜費、伙食費等措施。三是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強化職業教育資源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完善技能培訓。四是強化繼續教育,開辦成人學習班,擴寬受教育面,提升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水平。五是提高高等教育能力,提高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增加高等教育學校數量,繼續實施高校招生傾斜政策。在醫療方面,一是提高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衛生意識,養成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傳統落后的飲食、用水習慣等。二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體制改革,強化人才培養培訓,支持中醫藥以及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三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降低貧困人口看病費用支出,實行分類救治,全面監督福利實施的環節。四是強化疾病預防工作,重視公共衛生,同時加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疾病防控力度與水平,全面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深入開展衛生運動。以此促進貧困人口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實現民族地區長效脫貧。
第三,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在積極性。長效脫貧不能僅僅依靠國家補助,它與勞動者的自主發展能力息息相關。一是應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貧困人口深刻意識到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國家福利只是最低保障,更好的生活需要自己的努力。二是應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貧困人口所創造的勞動與財富的多少進行分級獎勵,召開自主脫貧表彰大會,弘揚自主精神。三是應創新扶貧方式,改變過去的直接補給式,把直接資助和激發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結合起來,如投資貧困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畜牧業,傳授謀生技能等。
第四,把扶貧開發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一是改變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使他們認識到脫貧必須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不能追求一時的發展而破壞生態,不能用生態破壞換取經濟增長,應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可持續發展與脫貧。二是應培養長遠的眼光。發展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經濟效益,還應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為其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三是應從國家扶貧觀念與手段入手,注重代內與代際發展平衡,不能將一個區域的發展建立在損害其他區域利益的基礎上,應發展生態型產業。四是基層執行人員應貫徹落實國家方針,在扶貧實施過程中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和協調。
參考文獻:
[1]金鑫. 當代中國應對自然災害導致返貧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劉麗娜,李俊杰.基于村級尺度的湖北武陵民族地區貧困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126-132.
[3]鄭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激發:行動框架拓展與實證——以內蒙古興安盟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9(01):154-161.
[4]周伍陽.生態——產業耦合目標下扶貧搬遷戶返貧風險與脫貧長效機制——以武陵山民族地區為例[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2(01):75-80.
基金項目: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準效率與減貧效果的分析——以十八洞村為例》,項目編號:XCX193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