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尕秀
【摘要】課堂教學評價要對評價對象進行客觀描述,否則就不會產生對評價對象價值的客觀判斷。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僅僅通過觀察、反思、交流等方式進行,還需要采用測量、評估等一些有效的技術手段。只有充分收集相關資料,獲得客觀的評價對象信息,才能在此基礎上獲得具有實效的教學評價,從根本上實現有效性教學。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體系主要包含四個部分,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課題研究。在下文中,將就這四個部分談談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踐,課堂教學評價
一、數與代數:教師要認真把握好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首先,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對新知識的概念、法則和計算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實時引導,增進學生的理解水平。但是,切記不要把這種理解水平等同于記憶概念的準確性或者是相關技能和法則的熟練度。對概念的學習評價應注重理解程度的考查,但不應單純地考查對概念的描述性記憶。此外,教師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評價不可過分側重技巧,而應重點考查對各種運算規則和算理的理解運用,其評價標準在于能否根據問題的特點,靈活選擇合理簡便的算法以及能否根據算理進行合理計算。其次,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從事課堂中各種探索性教學活動水平的評價。該評價的側重點在于考查以下諸方面學習要素,即從事探索活動的態度和積極性,使用抽象的數學符號、數學語言、圖形的水平、形成猜想的意識和方法,多角度地探索問題和思維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對結果進行論證的意識和水平等。因此,除了基本的概念題和計算題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空間與圖形:教師要重點考查評價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過程及結果
首先,教師要重視評價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這種評價應伴隨圖形與空間各部分內容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觀察和欣賞現實圖形和幾何圖形所具有的與變換相關的性質時,應通過學生表現出來的對圖形的認識和理解,考查其空間觀念。此外,在視圖與投影部分,教師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考查學生對幾何體和三視圖之間的對應觀察水平,根據三視圖實際動手建立實物模型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可以考查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等活動過程及由此探索出的結果進行評價。在學習圖形認識的內容時,要重點考查學生參與觀察和測量等課堂活動過程,并對該過程得到的圖形性質的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在對圖形的變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現實中的實物及幾何圖形,因為這是得到基本概念的基礎。此時,教師應重點考查他們將對圖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能力和水平,由此給出合理的教學和學習評價。
三、統計與概率:教師應重視評價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本學段內容的教學是在比較完整的統計活動中進行的,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主要關注兩點:第一,教師主要評價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活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合作情況。同時,建議觀察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從事活動,是否能獨立思考同時能與同伴進行主動交流溝通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及在統計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是否能有效克服困難,并對數據保持認真科學的態度等。第二,教師要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建議從制定統計方案,收集與描述、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統計結果做判斷、預測和決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四、課題學習:教師應突出評價學生對數學知識整體性的了解水平為了在教學中評價學生對數學知識整體性的了解水平,教師可以直接通過考查學生對不同數學知識的相互聯系來進行,同時關注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反思和從實驗過程中發現數學事實的研究能力等。除此之外,新課改還積極倡導課堂學習中的過程性評價。該過程通常記錄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行為表現、操作結果或者思考方式等過程的描述性內容。這些材料可以直觀地描述出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反映了學生個體發展的狀況和發展結果。例如,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時,教師可以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來收錄反映學生學習進步的資料,除了考卷、作業等外,還可以包含:(1)學生對于開放性問題的解答,(2)與數學課程有關的其他作業,(3)學生的學習總結和體會,(4)教師的學習評價,(5)學生作業錯誤改正情況,(6)學生動手操作數學模型或實物時拍攝的照片,(7)學生獨立思考時想出來的問題(無論有沒有解答),(8)學生的與數學相關的藝術作品,(9)學生學習日記的摘要,(10)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描述。為了完善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引導學生積極整理自己的學習記錄相關材料。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實施不僅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業務提升,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然而,實現育人成才的目標需要通過學校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來培養和灌溉。例如,在一節數學課上,學生在討論了一道例題的四種解法后,教師卻要求學生自己來設計一道數學題,使它能用這四種解法來做,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是否具備了創造性發散思維能力,再如,教師提問“你能把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嗎?”,由此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是否具備了把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實踐能力,通過“如果還有你認為更好的,歡迎你能把它寫出來”等問題來鼓勵學生思考創新。
總而言之,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采用科學、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鼓勵學生個性的張揚,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