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梅
【摘要】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教學中教師如何設計問題,不僅要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還應盡可能調動學生情緒,激活思維,促使學生把書讀進去。教學設計要敢于創新,在知識和意識上要領導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不同于傳統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的經驗型備課。而是在運用現代教育與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的基礎上,立足教學的目標性,互動性和系統性三原則,在備課時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與之相應的教學設計思路。具體操作過程的分析也要按照不同的教學目標加以分析闡述,最終達到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設計 設計原則 操作方法
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設計好的問題,不僅是歷史教師應練的基本功之一,同時也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其實,教師在上課前都是要認真備課的,這也可以看成是初級的教學設計,然而傳統教學中的備課主要是以教材內容為主,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如何選擇教學方法主要憑借教師個人的經驗,缺乏科學依據。現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強調,在教學開始之前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的內容、媒體設置等多種因素進行精心策劃,創設教學情境,要善于多角度、多層次設計問題,從而使所講授的知識系統化。因此,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設計問題,教學設計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采用什么樣的操作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一、中學歷史課堂的問題設計
石本無火,撞擊發光;水本無華,激蕩生波。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把所有的同學都能“吸引”住。所以現代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具體課堂操作過程中要擺脫陳舊的一問一答的操作程序。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敢于創新,敢于投一“石”。例如:初中歷史第一冊在講到秦漢文化時,要求學生掌握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為強化記憶,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編者設計一問題:“秦漢之際劉邦的夫人即后來的呂后為躲避戰禍逃入尼姑庵,這一史實是否存在?”學生們一聽樂了,是與否爭論不休,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比如,讓大家想一想呂后是什么時候的人?再想想尼姑庵是什么宗教的建筑?這兩個問題一出來,結論也就出來了。呂后是漢高祖的夫人是漢初人,而尼姑庵是佛教建筑,佛教是西漢末年傳入我國,時差導致這個史實不存在。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把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牢牢地記在心里。
再舉一例,講完秦漢經濟后,設計一問題“秦始皇吃過葡萄嗎?”此題一出學生目瞪口呆,疑而惑之者有之,掩卷沉思、眉頭緊鎖者有之,瞬間沉默過后,一只又一只要求發言的手舉起來……答案并不復雜:秦始皇沒吃過葡萄。因為公元前210年就已死去的秦始皇不可能吃到近百年后才從西域傳入內地的葡萄。以上兩例的問題設計,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諸多啟示。
問題設計首先要著眼于調動學生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動力,好奇是興趣的先導,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并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開始創新活動。所以設計問題要盡可能使問題新穎、靈活,使學生感興趣。前兩例問題就是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去設計的,當所學的新知識與學生已掌握的原有知識發生沖突時,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從內心深處產生“要思維”的愿望,從而調動了學生情緒,沖破了思維的抑制狀態。
設計問題啟示之二,除了能調動學生情緒,容量也要大一些。因為學生對歷史學科倍感頭疼的問題是記憶繁多的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上兩例問題的解答,涉及秦朝、漢朝諸多的時間、疆域、事件(如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張騫通西域,葡萄等傳入內地)等等,然而問題設計的恰當,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經過認真思考、討論,找到了正確答案。同時對平時倍感頭疼的時間、事件有了較為深刻的記憶。反之,如果換個作法,提出一大堆秦漢的有關時空概念問題讓學生解答,學生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也很難產生與“呂后是否進過尼姑庵?”、“秦始皇吃過葡萄嗎?”的相同情緒。也就是說,只要給定學生一個問題情境,將若干有聯系的概念寓于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輕松活潑的問題之中,便能收到古人論散文創作“以約串豐,以少總多,片言明百義,寸水養尺魚”之效果。
之三,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激活思維,促使學生把書讀進去。嚴格地說:“呂后是否進過尼姑庵?秦始皇吃過葡萄嗎?”僅是為學生給定了一個復雜的問題情境,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求學生從這個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找到“潛在的”、“真正的”問題,并擴展或重新定義問題,識別若干可能存在的子問題。就象上兩例,接到問題后,學生很自然的會想到:“呂后生活的那個時代有尼姑庵嗎?秦始皇那時有葡萄嗎?”(潛在問題:呂后是什么時代的人;秦始皇是什么時候的人)等等。這些問題很容易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聯系,驅使學生探索已知,或者借助教科書,鉆研教科書,使有趣的問題與教科書上若干概念聯系起來,那么這種基礎上的記憶也就很容易再現。如此設計問題不僅激活了學生思維,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只有這種發現,才會使學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
綜上所述,設計好的問題,不僅能吸引所有同學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且能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歸納、發現規律,溝通聯系,促進創新。這樣的問題設置和解決過程也勝過目下歷史課堂的照本宣科,機械串講、死記硬背的傳統教法,給歷史教學帶來了青春和活力。
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的基本原則
課堂教學設計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如果按時間劃分,可分為長期與短期兩種,也可分為學期、單元、課時設計三種。但最主要的還是在一節課內的教學設計。不論哪種教學設計。中學歷史教學中設計的原則有啟發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教學相長原則、教學的整體性和最優化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