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雄智 毛歡歡
摘 要:信息化教學改革是“互聯網+”背景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整體改革。該文從教學分析、策略選擇、過程實施和教學總結等方面提出了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水生觀賞動物養殖技術》課程中“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項目的教學設計方案,總結了教學創新效果,旨在為涉農高職院校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自主學習;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G7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6-0145-03
Abstract: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reform is a series of overall reforms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aquarium eco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aquatic ornamental animal breeding technology from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analysis, strategy selection, process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summar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ers from agricultural 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design; Autonomous learning; Ecosystem
在實際生產中,由于觀賞動物的養殖周期較長,養殖環境受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同的養殖對象其生物學特性也不盡相同,因而養殖模式需因地制宜。《水生觀賞動物養殖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2],因觀賞生物種類繁多而內容龐雜[1],且受限于課時總量、實驗實訓條件和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學生難以進行完整的技能實訓。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極大地拓展了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形式[3]。然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否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優秀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由知識技能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自主地學習的主動探索者;教師則由知識的講解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4]。
《水生觀賞動物養殖技術》是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專業拓展課程,教師在講授時要力爭將生產原理和操作技能融為一體。當前,由于本課程尚無適用的高職高專國家規劃教材,筆者參考本科教材《水生觀賞動物養殖學》,同時結合相關國家標準及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項目化整合。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以下5個模塊:淡水觀賞魚養殖技術、海水觀賞魚養殖技術、水族造景技術、養殖環境調控技術和觀賞魚病害防治技術。其中,模塊4又分為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和養殖水質綜合調控2個項目。本文以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項目為例,進行了2學時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探討。
1 教學分析
1.1 學情分析 課程授課對象是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大二的學生,他們已經熟悉了常見經濟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對養殖池塘生態系統也有一定的了解,為本次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對水族箱很有興趣,但對水族箱生態系統的構建還不熟悉,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生動有趣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
1.2 教學目標 根據《水生觀賞動物養殖技術》的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確定本次課的“知識、技能、素質”三維目標。(1)知識目標:①掌握水族箱生態系統的構建方法和技術要點;②掌握影響水族箱生態平衡的因素;③熟悉各類水族造景材料;④理解水族箱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2)技能目標:能根據客戶要求,構建相對穩定的水族箱生態系統。素質目標:養成規范的職業習慣和鍛煉團結協作能力。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的首要目標是維持水族箱內所有生物的健康生長,因此,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水族箱生態系統的構建流程和技術要點,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合理配置各類水生生物,使它們在水族箱中達到生態平衡。
2 策略選擇
2.1 項目化教學 由于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操作復雜、耗時長,涉及的材料種類繁多,難以使每個學生全面實操。因此,教師團隊整合案例資料、微課素材、視頻動畫和技術規范,以某會議室大型水族箱設計項目為載體,利用信息技術實施項目化教學,解決難以全面實操的難題。
2.2 信息化技術 教學中師生依托學校構建的網絡教學平臺,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組交流和互相評價,教學平臺上融入了Flash原理演示動畫和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校企合作開發的“觀賞魚百科”模塊,運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3 過程實施
3.1 課前準備 課前,學生通過QQ群接收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和任務,然后登陸網絡教學平臺,先預習本次課要學習的項目及相關的技術規范;接著,觀看由教師團隊自制的微課“生態球中的苔蘚微景觀制作”,了解小水體生態系統構建的技術要點;然后,完成教師預設的測試題,隨后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的交流互動區反饋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2 創設情境 上課后,學生觀看一則新聞視頻:某觀賞魚愛好者從水族店購買了幾條觀賞魚回家,但幾天后魚就都死了,創設情境問題“為什么觀賞魚買回家養了才兩三天就死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原理探究 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燃起后,引入環節一“探究水族箱系統生態平衡的形成原理”,只有理解了這個原理,才能構建出相對穩定的水族箱的生態系統,為水族箱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這是教學的難點。所謂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水族箱中的生產者水生植物吸收水體營養物質,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積累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為消費者水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溶解氧。水生動物攝食水生植物及飼料,通過新陳代謝將產生的廢物排出,排出的廢物及飼料殘餌等有機物經分解者微生物分解成無機營養鹽,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水族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人工生態系統[5],用文字來描述水族箱生態系統的平衡過程非常抽象,通過制作Flash演示動畫生動直觀地展示這個原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教師布置學生在線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測試,比如,不同的水族箱的特點、過濾器的類型、底沙底泥的特性等。
3.4 規范學習 接著進入環節二學習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流程和技術要點。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分為材料選擇,景觀布設,動物放養和水質檢測4個流程。每個流程又包含多個步驟,教師在講解完每個步驟的技術要點后,播放構建水族箱生態系統的示范視頻,學生們觀看視頻并討論;然后,每組派出代表總結匯報視頻中的技術要點,教師進行點評。教師還可展示往屆學生構建水族箱生態系統的相關照片與視頻,師生共同討論,教師答疑,引導學生掌握技術要點。
3.5 方案編制 在掌握了原理和規范之后,教師以某會議室水族箱設計項目為載體,開展項目化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學生首先登錄網絡教學平臺,查看客戶要求和各類材料清單,明確項目團隊成員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然后,根據材料清單,選擇不同類型的觀賞動植物,進行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比如,大型熱帶淡水觀賞魚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小組成員每人選擇一種具體的觀賞魚,如羅漢魚,銀龍魚等,有針對性地編制方案,在方案中列出生態系統構建的基本步驟和技術要點,編制出詳細的方案上傳網絡教學平臺。在編制方案時,學生需要查詢我院與企業合作開發的教學模塊“觀賞魚百科”,模塊中收錄了常見觀賞動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案例。以莫斯水草為例,在模塊的淡水植物篇章中能搜索到詳細的相關資料。模塊中還收錄了水族箱生態系統構建的視頻操作演示,點擊其中的視頻,學生可以隨時學習某個教學環節的具體操作流程。比如,水草的栽種,通過學習視頻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直觀清晰地了解水草栽種的具體步驟和關鍵環節。各小組派出代表匯報方案,學生之間互評,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3.6 總結評價 學生成績由操作流程要點匯報、在線測試和方案構建3個部分組成。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查看自己的成績,部分方案還可以聽到校內外教師的語音點評。
3.7 拓展提高 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個體差異,教師向學生推薦“水產養殖頻道”、“水產前沿”等行業門戶網站便于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4 教學總結
4.1 特色創新 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演示動畫,校企合作開發的教學模塊,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難題,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交流協作。
4.2 教學效果 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條件,運用掌握的原理和技術要點,構建出較為平衡的水族箱生態系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韓雨哲,田瑩,姜玉聲,等.《水生觀賞動物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天津農學院學報,2016,23(2):63-65.
[2]宣雄智.高職水產養殖專業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探索—基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3):72-75.
[3]胡國強,王敏,韓蘇建.高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現狀調查分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1:77-79.
[4]丁祥云,莊園,尹華偉,等.高職組織學與胚胎學信息化教學設計探討——以“人體精子的發生”教學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2):67-68.
[5]元媛,周靜.開封市水體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4):7-8,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