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環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并且在“實施建議”中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增加學生閱讀量的最好辦法。
【關鍵詞】整合;遷移;分享;語文主題學習;課外閱讀習慣
我校地處粵北山區,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滯后,“教死一本書,死教一篇課文”的思想比較嚴重。加上山區學校的留守兒童多,課外書少,家庭缺乏監管。所以,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差,積累少。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加強課外積累呢?我根據山區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落實語文主題學習理念,從整合、遷移到分享,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以教材為主,善整合,引領語文主題學習深入化
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材為主,通過整合,以點帶面,習得閱讀方法,帶動學生向更廣闊的課外閱讀資源拓展。課堂上,在讀完一篇課文之后,及時總結文章的學習方法。然后,以點帶面,舉一反三,進行相同或相近主題的拓展閱讀,引領語文主題學習深入化。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話,永久的魅力”時,通過學習教材中的《盤古開天地》,帶領學生讀文品句,悟理得法,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認識人物形象,感受神奇。然后用1+X或者是1+x+y的模式,進行略讀整合學習《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引導學生梳理單元中的每篇課文所要掌握的語言訓練點,最后,以例悟法,拓展閱讀叢書中的《精衛填海》(節選)《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等多篇文章,進一步深化神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教材為主,以點帶面,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促進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以叢書為輔,巧遷移,引領語文主題學習常態化
對“語文主題學習”來講,尋找拓展資料,加強課外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是與小學教科書配套的,每本教科書有四本,是最適合學生拓展閱讀的資源。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先明確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摸清每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然后整合叢書中的有關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滲透讀書方法。首先,將叢書中的文章搬到課堂上來,利用課前、課中或者是周閱讀課,讓學生自由選擇,合理整合《叢書》的文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品悟寫法。其次,激發他們對叢書誦讀的積極性,利用課前五分鐘,讓他們品讀佳句,感悟得法;每周五下午閱讀課,和學生一起賽讀主題叢書,加強課外知識積累。在閱讀語文主體學習叢書時,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的好詞佳句、讀后的感想寫在讀書記錄本或讀書卡上。學完一個單元后,用表格梳理法對整個單元的篇目進行概括。最后,還要給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像讀書筆記、讀后感,好詞佳句等,互相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讀書的樂趣。
三、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樂分享,引領語文主題學習生活化
為引領語文主題學習生活化,筆者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把課外拓展融人生活,帶領學生走進《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四大經典名著中去,利用周閱讀課,開設主題讀書分享會。分享會上,筆者把課堂交給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由每個小組挑選自己喜愛的故事情節進行朗誦;然后每個小組交流讀后感、發表成長啟示。通過分享,有的同學明白了周瑜嫉妒諸葛亮,總想謀害他,我們不能像他一樣心胸狹窄,而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的同學懂得了司馬懿雖有才能,卻過于驕傲自負、自吹自擂,遇事浮夸失實,最后遭到損失的是他自己。在分享《窗邊的小豆豆》交流活動中,筆者利用懸念法,欲擒故縱,將文章中最吸引入的故事章節讀給學生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后,布置學生課后在書本中去尋找答案,以求釋疑,從中收獲讀書的喜悅。我還定期開展誦讀比賽,進行“閱讀之星”“悅讀小標兵”評選等活動。同時,筆者還舉行“親子共讀”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同讀一本書,或是同讀精彩文段,一起交流讀后感,共寫閱讀感受,促進親子閱讀質量的提高;利用“一米閱讀”軟件上的閱讀功能,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外閱讀中去;建立班級讀書釘釘群、微信群,讓家長及時反饋孩子在家讀書的情況。如此,讓學生的閱讀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有效地實現語文主題學習生活化,大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可見,善用語文主題學習,落實語文主題學習理念,促語文主題學習深入化、常態化、生活化,不但大大加強了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還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