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大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逐漸成了初中教育探討的熱點話題。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倘若教師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無疑將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大有幫助。而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若想做好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首先需要基于核心素養有科學合理的解釋,其次在組織與構建課堂時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取得積極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普及,我們可以觀察到初中教育正在往學生主體的方向回歸。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正應緊扣這一變化,把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實踐的整體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訴求和精神需求,而不是將他們看作學習機器。在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致力于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體驗,實現從“傳授知識”到“養成素養”的轉變,才能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整合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在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學生視野的拓寬顯得極為重要。古人常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擁有了更寬闊的學習視野,學生的思維才能擺脫枯燥的學習內容,利用自己的認識構筑起更加靈活縝密的知識體系。而在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則有了更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來支撐學生的素養成長。譬如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網絡資源較好地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倘若教師利用得當,無疑能夠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視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部編版教材為例,在學習七年級下冊《走進法治天地》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幾個簡單的視頻片段。比如普法欄目劇里,犯罪嫌疑人被押解上法庭,法官鄭重地列舉他所違反的法律條例,并宣布依法判處他若干年徒刑。再比如常見的港臺電影中,罪犯被捕時拒絕招供,反而要求見自己的律師,警方只得滿足他的要求……觀看完視頻后,教師亮出思考題:
1.你認為法律的用處是什么?
2.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法律嗎,為什么?
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而且對“法治”這一概念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在思考問題的同時,他們對這一課的學習興趣也愈發濃厚。這時教師再展開《法律在我們身邊》《法律伴我們成長》兩課的教學,效果便會事半功倍。
二、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求知熱情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旨在實現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到“主動求知者”的角色轉變。這也就意味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新價值取向,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而學生的求知欲該如何培養呢?此時情境教學法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可以創設直觀生動的問題情境,以此吸引學生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知,同時深入感受課程的內涵。比如學習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假設的方式來認識網絡利用的合理性。
情境1:假如我是一名中學生,我迷上了某款網絡游戲,為了升級打裝備在網吧晝夜奮戰,不但荒廢了學業,精神也變的憔悴。我十分后悔,當初不應該________;
情境2:假如我是一名黑客,經常利用技術之便入侵別人的電腦系統,窺探別人的隱私之余也獲得了很多不正當利益,后來我被依法逮捕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的錯誤在于______。
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認識到了過度沉迷電子游戲和利用網絡不當帶來的危害,從而學會更加理性地看待網絡這把雙刃劍。同時思維也朝著更廣闊的方向探索:網絡利用的合理與否,其界限在于何處呢?作為初中生,是應該積極接受互聯網等新事物,還是保持距離以免受到它們的負面影響呢?在思索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了有效強化。
三、加強課堂互動,優化學習體驗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經常扮演單向輸出知識的角色,和學生的互動也近乎于零。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我們應當積極改善這種狀況,加強課堂互動環節,讓師生、生生之間形成更加融洽和諧的合作關系。例如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課時,有一小節的教學內容是“尊重他人”。教師可以用時下正流行的微博、豆瓣等APP的評論功能舉例,展開“怎樣才是真正的尊重”為題的討論。大家可以列舉一些網絡上的常見現象,比如某明星在公共場合亂丟垃圾,網友在微博評論區客觀提出意見,這算不算尊重呢?再比如因為傳言,不明真相的網友在當事人的微博下大肆辱罵,進行人身攻擊,這算不算尊重呢?在熱火朝天的討論中,不但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學生的探究熱情也被充分點燃。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很快便能收獲1+1>2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進一步增強教學的主動性,在實踐過程中尋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教師需要以科學謹慎的態度對待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莫讓核心素養成為一句空談。
參考文獻:
[1]代盼盼.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7(36).
[2]陳肖潔.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情感讀本,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