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運用支架式學習物理電磁學知識的策略,提出教師提供、科學適宜的支架,引領學生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分解學習任務,結合學情確定搭建學習支架,借助支架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利用支架釋疑解惑等教學建議,讓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電磁學知識。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初中物理 電磁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43-02
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學習物理電磁學知識時,要想實現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師需以較低一層的知識與能力做支撐,借助支架式教學理論促使他們逐層遞進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初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小步調、適當的支架,帶領他們通過這些支架逐步學習,使其理解并掌握電磁學知識。
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科學分解學習任務
支架式教學可以將抽象、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多個具體、簡單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逐層深入,為他們帶來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信心。在初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時,教師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科學分解學習任務,通過合理分解提出每一個學習任務的目標,為學生指明努力和前進的方向,每個任務即為一個支架,使其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進行“串聯和并聯”教學時,教師首先分析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學習電學知識,是上節電流和電路知識的延伸,也是本章的重點,學好本節內容,能為他們學習以后各章的電學知識奠定基礎。接著,教師圍繞本課內容科學分解成多個學習任務,即為小支架,包括:會看、會畫簡單的串聯和并聯電路圖;能連接簡單的串聯和并聯電路;通過探究,用實驗的方法了解串聯與并聯電路的區別;能說出一些生活、生產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之后,教師根據各個任務展開支架教學,在課件中播放漂亮的彩燈夜景視頻,讓學生思考這些漂亮的彩燈是怎么連接的?如何被開關控制?指導他們研究彩燈的連接方式,簡化成兩個小燈泡的連接,以此簡化實驗操作,順利引出新課內容。
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應用支架式教學,科學合理地分析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逐個完成學習任務,使其通過討論學會區分電路,帶領他們在動手實驗中分析不同電路的特點。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搭建學習支架
在初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為更好地應用支架式教學,教師需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認真分析學情,了解學生掌握該課題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再結合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明確他們通過學習達到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把握好這兩個階段之間的距離。據此制訂三維教學目標,確定和搭建生動、有趣,且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形成能力的學習支架。
以“家庭電路”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分析實際學情: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見過家庭電路,通過對電流、電路、電壓、電阻、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他們的思維特點由形象具體逐步過渡至抽象邏輯。接著,教師據此制訂教學目標,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幅家庭電路的圖片,依次點擊墻上的開關,提問:家庭電路的電壓是多少伏?所需要的電能是怎樣來的?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都有哪些?它們是如何連接的?開始搭建學習支架。接著,教師展示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分別介紹各部件的名稱,包括:進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電燈和開關等。然后出示家庭電路示教板,讓學生逐一說出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并演示各部分的功能。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與搭建學習支架,引領他們逐個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作用及主要特征,使其初步掌握安全用電常識,提高安全用電意識。
三、借助支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雖然電磁學知識較為抽象,但與生活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在初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當教師確定并搭建好支架后,可借助支架營造情境,聯系一些生活中的電磁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中,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與好奇心理。同時,教師還可以應用支架式教學下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提高他們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電流的強弱”過程中,教師首先搭建支架式學習框架,分解學習任務,然后演示生活化實驗:出示臺燈,接通電源燈亮,調節旋鈕燈變暗。提問:燈為什么亮?燈變暗說明什么?燈泡忽明忽暗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陌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討論,使其得知電流有強弱之分。接著,教師提問: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同時,課件展示介紹電流的相關理論知識,要求學生估計一些家用電器的電流大小,指導他們學會電流單位換算。之后,教師設問:電流看不見、不能摸,那怎么知道小燈泡中通過的電流是多少安(A)?拿出電流表讓學生觀察,回答以下問題:表盤上黑色的大寫A寫在此處有什么用意?刻度上下都有數字且不同,這是什么意思?黑色小旋紐的作用是什么?以此類推,利用問題帶領他們進行支架式學習,使其在問題導向下認識電流及電流表的相關知識,并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四、做好引導工作,組織學生獨立探索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留給學生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往往是有限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要求他們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能夠記憶不少物理理論知識,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卻難以靈活變通。為此,教師在電磁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應做好引導工作,組織學生獨立探索問題,使其主動進入學習活動中,實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并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在“磁現象、磁場”教學中,教師確定好支架后引導學生學習,先播放磁懸浮列車行駛的視頻,讓學生思考:磁懸浮列車依據什么原理做成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接著,教師提問:“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學生知道可以吸引鐵、鈷、鎳等金屬或某些氧化物質,引領他們回顧磁性的概念。然后提問:“一塊磁鐵上各部分磁性強弱是否一樣?”學生回答:“不一樣。”追問:“哪個地方磁性最強?磁鐵上有幾個極?”帶領他們學習磁性強弱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演示實驗:將一把小刀放在條形磁體兩端,由條形磁體兩端向中間靠近。組織學生觀察小刀受力大小有無差別,然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這說明什么?學生得出磁極在磁體最突出的兩個尖端。最后引領學生采用支架式模式分別學習磁化、磁場和磁感線等知識,同時搭配提問和實驗組織他們獨立探索“磁”的奧秘,改善學習效果。
五、利用支架解惑釋疑,鼓勵學生合作學習
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電磁學屬于一個難度較大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不少難點和疑點,教師可利用支架式教學幫助他們解惑釋疑,使其學會合作學習,一起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在電磁學教學中應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明確難點和預知疑點,圍繞這些知識要點建立一些小支架,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通過討論、調查、競賽等方式展開合作學習,使其思維發生碰撞,推動他們正確、全面地理解電磁學知識。
在“磁生電”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本章節內容建立以下支架:電磁感應現象,磁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發電機的構造、工作過程。學生往往會在磁生電的條件產生疑問,難點則在動手設計實驗方面。對此,教師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什么情況下磁能生電?然后提問: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從而使導體發生運動,那么反過來,如果讓導體在磁場中先運動,導體會不會產生電流呢?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發言。接著,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操作研究電磁感應現象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各個步驟中電流表指針偏轉情況,然后展示本組的實驗結果,歸納磁感應現象的定義,使其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電路必須是閉合的,磁場中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如此,教師根據難點、疑點知識有針對性地建立支架,帶領學生圍繞支架解惑釋疑,使其通過實驗合作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精神。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電磁學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師要合理應用支架式教學,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與搭建支架,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帶領他們對電磁學知識的理解逐步走向深處,使其知識體系的構建更為清晰、更為完善。
作者簡介:肖光明(1978—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曾獲“玉州區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主要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