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鳳玲
摘 要:目前,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存在偏重語言知識、偏重語言訓練、強貼情感標簽的問題,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不高。還有一些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了依賴教參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方法,喜歡照搬教參現(xiàn)成的教材分析。一旦離了這根拐杖,幾乎寸步難行。語篇是小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語篇教學文本解讀的能力是一直被廣泛關注的話題。文章通過分析文本解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背景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了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語篇教學;小學英語;文本解讀;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76-02
一、引言
教師進行有效備課與教學的前提條件是深入研讀教材文本,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在語言觀、學習觀、課程觀等方面的差異,其文本解讀的思路、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教學設計的定位也會有差異。很多教師僅僅把文本作為語言學習的材料,教學目標的定位也是強調(diào)知識目標的達成,而把文本的主題和情境等忽視了,讓學生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對語言知識點進行機械記憶,課堂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而文本解讀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豐富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模式下參與英語學習,使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得到提升,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外研版教材中的閱讀文本雖然難度不大,但蘊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深入研讀文本,不斷挖掘里面蘊含的豐富意義,找準教學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二、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的意義
通過對福建省泉州市的部分小學英語教師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對文本解讀只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關注語言目標的機械操練,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設計的新穎性和趣味性上,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很熱鬧,卻沒有抓住文本的深層次內(nèi)涵,偏離了教學主道,內(nèi)容膚淺片面,教學目標很難達成。因此,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有著重要的意義。
(1)文本解讀,符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能實現(xiàn)以教材為本,又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對單元整體話題有深層次的領悟,并盡力把文中所學語言應用于真實語境中。
(2)文本解讀,讓教材更有活力,讓教學設計更加靈活,讓語言更富魅力。這種模式重視語篇的框架結構,關注情感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吸收各種語言材料,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興趣。
(3)文本解讀,能使教師走上專業(yè)化道路。教師要走進文本進行鉆研,把文本理解透徹,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和方法指導。
(4)文本解讀,是學生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保證。有效解讀文本,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思維品質(zhì),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
外研版(三年級起點)的五年級語篇篇幅雖然不長,所涉及的句型和生詞也不復雜,但每一篇語篇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是非常豐富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不但需要自己感悟文本,挖掘文本內(nèi)涵,還要引領學生一起感悟文本,深入文本。下面筆者就以外研版(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Mudule3 Unit2“Sam ate four hamburgers”為例,談談日常教學中怎樣進行文本解讀。
(一)文本解讀前,有效指導預習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課前預習做得好,就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在教師未講解前就對文本內(nèi)容有所了解,是有效學習的策略之一。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中,雖然文本內(nèi)容比較簡單,里面的新單詞和新句型也不多,但如果學生在沒有提前預習文本的前提下接觸文本,很多學生就很難在40分鐘內(nèi)較好地讀懂文本內(nèi)容,更別說里面蘊含的豐富情感了,這樣便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有效教學,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身邊的多種資源,如課外書、網(wǎng)絡等方式,查找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相關資料,以此了解English food 和Chinese food之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并把語篇中不懂的單詞、句型做好標記。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上課時能將自己的資料與同伴分享,教學效果便不言而喻了,這就是對文本的初步解讀。
(二)文本解讀中,精心設計任務
1.有效利用“教材情境圖”開展文本解讀
外研版的教材情境圖色彩鮮明、生動活潑、圖文并茂,深受學生喜歡。這些主題情境圖不但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語言學習空間,而且生動直接地展現(xiàn)了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能夠給教師提供可視化、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教學中,通過熟悉人物和背景后,引導學生觀看Sam、Lingling和Amy的表情,讓學生猜測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出他們喜歡什么食物、吃了幾個,思考English food 和Chinese food的差異等。筆者并不急于給學生判斷正誤,而是用各類疑問句“Was she like hamburger?”“What did she like?”等追問學生的猜測,以此引出重點句型“Sam ate four hamburgers. Lingling had a sandwich”的教學。
有效解讀“教材情境圖”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關注到文本蘊含的情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出。在理解新的語言知識點后,還可引導學生對情境圖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和展示,并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談論的興趣點,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過渡提供有利條件。這樣的引導能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文本情節(jié)內(nèi)容,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從而達到理解內(nèi)化、順暢表達的效果。
2.提取文本問題,開展文本解讀
在語篇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通過“What、When、How、 Where”等疑問詞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提問要注重由點到面和由淺到深。為了能更加有效地了解文本的意圖,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字面背后的內(nèi)涵進行理解,使學生對文本的信息有更好的掌握。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教學中,在黑板上寫出一些特殊疑問詞,引導學生用這些詞互相提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逐漸提出了以下問題:“Who ate four hamburger? How many sandwiches does Lingling have?”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容易就能在文本中找到。為了突破文本的難點,教師又順勢提出一個問題:“Does Sam like hamburger?”學生從文本中推敲得出答案:“Yes, he does.”然后再次引領思考:“Does Sam like Chinese food?”學生有的說喜歡,有的說不喜歡,并給出了理由,以這樣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化解了知識點,文本再次得以深入解讀。
3.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文本解讀
為了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以“情”感染學生,以“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才會樂學、樂說,愛上英語課。在開展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如利用具體實物、模型、教學圖片等創(chuàng)設具體直觀的情境;利用玩游戲、角色表演等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利用有趣的簡筆畫等創(chuàng)設課文再現(xiàn)情境。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教學中,由于涉及飲食文化,教師便創(chuàng)設了“Chinese delicious food”情境和“English delicious food”情境,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到自己喜歡的情境活動中進行練習,學生由此提出了以下問題:“What food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like ...?”等,由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不但復習了之前有關食物類的單詞和句型,還把文本解讀推向了更高的層面。
(三)文本解讀后,語言輸出,挖掘內(nèi)涵
1.學以致用,語言輸出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語言輸出,而文本解讀的目的不僅要求學生讀懂文本內(nèi)容,了解文本的主要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語言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做到學以致用,終身受用。文本解讀完后,教師要重點抓住文本中語用性強的語言,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輸出語言的機會。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給學生一張三位小朋友吃三餐的食物表格,讓學生根據(jù)表格進行語言輸出:“Feifei had a hamburger for breakfast.She likes hamburger very much.But she doesn't like sandwich...”通過這樣的小練筆,不但使本課的知識點得到強化,還練習了舊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2.挖掘內(nèi)涵,滲透情感,融入文化
外研版教材中的素材資源很豐富,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也是非常豐富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不斷與文本對話,走進文本,感悟文本,激活文本,挖掘文本背后隱藏的教育因素或中外文化差異,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從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在“Sam ate four hamburgers”中,隱藏著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即Chinese food和English food的差異,課前學生已經(jīng)通過查找資料初步了解了相關知識,教師再作適當補充,學生對中西飲食文化的理解便更深一層了,以此可以達到文本解讀的高潮。
四、結語
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開展文本解讀,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讀是教師備課的重點,教師要做文本解讀的忠實踐行者,要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提煉,構建文本的邏輯框架,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悟文本、體驗文本、找準切入點,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互動,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實現(xiàn)語言與人文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基于語篇的語言教學途徑[J].國外外語教學,2005(1):10-18.
[2]李 燕.好風憑借力——新課標下英語文本解讀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