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展
摘? 要:高效課堂的構建一直是學科教師重視的問題,它不僅體現出教學質量的高低,還是保障學生展開有效學習活動的依據,此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再僅僅以單純的注入式展開教學活動,而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變化,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從而保障課堂構建的高效性。因此,本文筆者對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設置問題;信息技術;合理評價
數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學生發展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科學觀念的主要途徑。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常常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產生一定的思維偏差,此外,課堂活動也呈現出沉悶的氛圍,導致學生的參與程度較低,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因此,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應精心設置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僅需要重視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還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情感升華,從而構建出高效的課堂。本文筆者以高中數學為切入點,從“設置課堂問題、借用信息技術、科學合理評價”三個方面對構建課堂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設置課堂問題,激活發散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激活學生發散思維的主要依據。但目前,學生仍然過度依賴教師所教的內容,主動思維問題的習慣還未形成。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抓住這一時期,在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地設置課堂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原有數學認知和經驗,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并完善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不斷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以“指數函數的概念”為例,由于學生對函數的一般性質和簡單的指數運算等有關知識具有了一定的學習,為了使學生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和意義,因此,筆者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過程,以充分了解指數函數的實際背景。首先以折紙問題來探究對折的次數和所得層數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于是引出指數函數的概念,隨后再次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限制
且
?”學生分別對a<0、a=0、a=1進行討論,一段時間后,全班進行交流,全面認識了指數函數的概念。通過設置課堂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不僅活躍了每個學生的思維意識,還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二、借用信息技術,降低理解難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其與學科教學整合這一模式已不陌生,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抽象的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信息技術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化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降低學生理解過程中的難度,還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從直觀化轉向抽象化,從而發展其抽象思維能力。
以“正弦函數的圖像”為例,本章節的難點是“利用單位圓中的正弦線畫正弦曲線”,筆者首先以復習“角的正弦線、余弦線、正切線”的方式導入教學,隨后運用多媒體中幾何畫板的功能,演示正弦線在幾何圓中的畫法,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畫圖過程,并在筆者的引導下進行動手操作,即:“首先在直角坐標系x軸上取一點O作為圓心開始作圓,從這個圓與x軸的交點A起按照0到2π的原則把圓分為n(n=12)等份,然后再畫出角所對應的正弦線,并用光滑的曲線把正弦線的終點連接起來,得到直觀的圖像。通過信息技術,不僅能夠突破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夠促進學生產生抽象思維,從而加深他們對正弦函數圖形的認識。
三、科學合理評價,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作為建立學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徑,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常常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仍然將數學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造成部分學生的自信心深受打擊,無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對學生個人心理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的幫助者,應建立合理化、科學化的評價體系,并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快樂的學習。
以“生活中的映射”為例,為了使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了解映射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筆者首先組織學生獨立閱讀教材,一段時間后,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給數學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提供更多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發現了映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指紋、DNA檢驗這些高科技的發展都與映射知識相關,有的學生聯系原有的數學知識發現,平面上的點與其坐標的對應關系也是一種映射。在此過程中,筆者對學生回答的結果表揚,從而營造出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并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的構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等。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巧設課堂問題,使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與“問題”進行有效聯結,同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此外,教師還需建立合理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獲取情感升華。
參考文獻:
[1]葛彬.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5).
[2]史宏亮.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構建和諧高效課堂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