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肇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全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此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教學觀念、方法、策略以及模式等方面的轉變和創新,才能夠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對此,本文將基于現實教學經驗,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突出課堂提問環節三個維度出發,分析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有效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行為與方式,改變知識教學的傾向,關注學生情感態度體驗的優化和學習興趣的激發,調整課堂教學的結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作為高中數學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把握課程改革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要求,以科學觀念為指引,深入探索各種創新的課堂教學策略,從而真正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
一、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給足學生學習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理念也十分強調和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凸顯,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看法,從新課程改革出發,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并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嘗試以真誠的態度、親切的話語來和學生們展開溝通與互動,給足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的空間,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地發表觀點、提出問題和質疑,完整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真正做到“我要學”。
例如,在教授《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時,本節課程的難度相對較大,需要學生們完整經歷探究過程。所以,在本節課程中,筆者給予了學生們充足的學習空間。上課后,筆者先對本節課程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們了解相關的知識。隨后,筆者再帶領學生們深入分析本節課程的探究內容,讓學生們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前期工作完成后,筆者再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將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進行復習、消化,鞏固知識的掌握。這樣一來,筆者通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給足學生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知識教學效率
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復雜性,學生通常是很難憑借教師單純的語言講解和自身的形象思維來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則能促進知識呈現方式的優化轉變,使其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技巧,學會合理地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課堂教學,將數學知識以圖片、動畫或者短片等形式呈現出來,營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優化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快學生知識理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時,本節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空間局限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將教學內容完整的展示出來,所以,筆者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將本節的局限性打破。上課后,筆者通過信息技術將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全面的展示,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空間觀念,隨后,筆者再利用信息技術對本節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分解演示,突破本節課程的難點知識,讓學生們進一步掌握本節課程的知識。這樣,筆者通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了知識的教學效率。
三、突出課堂提問環節,推進教學進程開展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環節,同時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科學有效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成為推進課堂教學進程開展的動力。所以說,高中數學教師需變革單向傳輸的教學傾向,突出課堂提問這一關鍵環節,嘗試依據數學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內容和學生認知結構來設計問題,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探究意義,再選擇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有效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領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可以主動對問題展開思考、分析與探究,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等差數列》時,本節課程的重點在于計算等差數列的相關問題,但在此之前,筆者先對等差數列的相關概念進行介紹,讓學生們認識到等差數列的意義。然后,筆者再設置一些具體的問題,并對例題進行講解、演示,讓學生們掌握解題的方法,在有了這個基礎后,筆者再提升問題的難度,并讓學生們獨立完成解答,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解題能力。這樣,筆者通過突出課堂提問環節,推進了教學進程的開展。
總而言之,課堂是各個學科開展教學活動的前線陣地和主要場所,是促進教學成效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的我們應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不斷轉變觀念、更新思想,結合數學學科的基本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來實現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突出課堂提問環節等策略的運用,構建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體系,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最終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助力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依南.新課程下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探討[J].數學教學通訊,2011(12):41-43.
[2]張義聚.淺談新課程下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