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摘 ?要:當堂練習的目的在于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得到及時、全面的反饋信息。教師通過這些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知道當堂練習重要性,但是對學生掌握情況反饋及再次跟進練習,包括關注練習中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課堂;課堂練習
第一、反饋及時性不夠。
及時的練習與反饋是實施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反饋不僅要符合科學性,更要及時。通過練習的及時反饋,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明了自身學習的進展情況。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反饋很多時候用“對與不對”與“會的舉手”等來代替,對學情的了解都只能從作業批改后才獲取,屬于被動獲取,喪失了及時反饋矯正,彌補不足的最佳時機。
第二、設計針對性不強。
現成的作業都是統一的,對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不同、興趣愛好各異的一個班的學生來說,布置同樣質量的練習勢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飽”,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狀況,這指的是練習梯度過大或過小。一般來說基礎練習可以著重依據小學生的共性來設計,但時跟著其后的鞏固練習、拓展練習就應當更多地依據學生的個性和生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或補充設計。
第三、時機靈活性不足。
對于課堂上的練習,教師們習慣于“教—練—教—練”模式。心理學研究證明,單一的刺激容易產生疲勞,如果一堂課,一個教學階段只采用一種練習形式,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積極性。反之,如果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課堂內容特征,采用多變的練習形式及練習時間,將能調動教師與學參與學習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讓教師找到了解學情重要途徑,使學生時刻處于高度關注的狀態,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真正提高課堂練習效益,就必須要讓學生的訓練、檢測、反饋、矯正呈現在課堂上。使用當堂練習這個方式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現就當堂練習的設計與使用簡要闡述。
一、當堂練習設計需要“顧全大局”
當堂練習的設計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現狀,緊扣學習目標、突出學習重點進行設計。做的“顧全大局”,既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全體學生要達成的基本學習目標,又要具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可見設計這樣的練習,必須對教材編寫要深入分析,對知識的邏輯起點要充分了解,對學生的情況也要了如指掌,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因此當堂檢測的內容要少而精。要精心設計檢測的練習,教師要鉆研教材,解讀教材,搞清教材編排意圖,把握教學方向的基礎上,梳理每一個知識點與認識要求、技能與能力要求,為練習設計提供依據;與其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更是檢測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理解,這也是提高教師在吃透教材能力,做到對教學容了然與胸,心中有教材,有尺度,設計水平也就水漲船高了。
二、當堂練習促成課堂精講多練
課堂教學改革提出“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而高效課堂的特征之一就是精講多練,并且教師能了解全體學生的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如果理解得不好,不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糾正,就會形成錯誤的定勢,以后將花更多的時間來糾正。信息反饋過遲,對于糾正大多數學生頭腦中的錯誤來說,基本上是無效的。所以信息反饋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堂中實行“3+1”教學教學模式,即每節課30分鐘教學新知,10分鐘用來當堂練習。如果的低段年級學生,可以將“1”分成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利用上課始五分鐘,進行口算訓練,比如《口算基礎練習》等,前三分鐘比賽,后兩分鐘校對,另一個是利用下課前五分鐘,進行數學當堂練習,讓學生當堂按時地完成檢測內容;如果是中高段年級的學生,則在新授教學后留出10分鐘時間,進行當堂練習,盡量把基礎練習的作業、批改留在課內。教師在課堂的及時批改并做好典型錯例記錄,共性問題可以當場講評,個別問題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講解與輔導,這樣的效果最佳。
這種檢測方式主要目的不僅僅是檢測學生思維的結果,而是要根據思維結果來推導學生思維的過程、理解過程和認知過程。從時間上看,每節課要用10分鐘,好像來不及,其實這10分鐘保證了全體學生的練習時間,我們應把時間留給學生。精講的目的是為了多練,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在多練中實現。通過各種形式的當堂練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及時反饋,加深印象,查漏補缺。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要手段。
三、當堂練習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當堂練習不是增加學習的負擔,而是要通過對練習的及時給予評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驅動力。數學作業的批改,老師們習慣于用單純的“√”和“×”來評價學習思維、學習成績,這影響了師生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筆者將評語引入數學作業的批改中,多用鼓勵性語言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批改的方式也不僅僅是教師全包全干,而是自評與互改相結合,引導學生根據老師與同學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學習結果,當學生知道錯誤后要通過自己思考,找出錯誤原因,進行自我矯正。可以在小組內批改,在互相批閱的基礎上,對知識的錯誤及時修正,有利于學生認知的建構。
筆者的做法要求學生每周對當堂練習進行歸納小結,既復習了知識點,又了解自己錯在哪里,不僅改正本子上的錯誤,而且不斷地修正學生頭腦里知識系統中的錯誤,有利于知識的形成,對不同的學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激勵他們繼續努力,教師對學生積極而有效的評價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將會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使他們充滿完成學習任務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以更大的主動和熱情投入新的學習。
數學當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總之,有效當堂練習既能體現出教師教學的效果,也能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成果,是促使師生共同進步的良方妙藥。
參考文獻:
[1]阮林萍,李富.小學數學有效當堂練習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3(7):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