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英
【摘要】班本課程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形成的動態課程。它要求教師要關注幼兒生活的細節和特點,把握幼兒的動態發展情況。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班本主題?!鞍啾菊n程”雖隸屬于“園本課程”的范疇之內,但前者與后者又完全不同。
【關鍵詞】班本課程? 蠶寶寶? 推進? 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17-02
一、班本課程的內容選擇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鄙钪刑幪幨强梢越o予孩子教育的契機,班本課程內容的設計也來源于生活。
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校桑葉上的蠶卵孵出了蠶寶寶,當孩子們發現蠶寶寶后,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考慮到班本課程的設計應以滿足幼兒的知識渴求為中心,通過興趣的指引使孩子在觀察和提問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以此得到發展,因此筆者以“蠶寶寶”為主題開展了班本課程——《我與蠶寶寶一同成長》。通過本次課程,啟蒙了孩子思考問題并探究答案的能力,在觀察蠶寶寶的同時了解了什么是蠶、蠶寶寶的來源等問題,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有機的結合了自然科學知識與實踐。
二、班本課程的預設與調整
1.班本課程的預設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的在實踐中的發展離不開開展領域、研究目的與目標之間的結合。班本課程雖靈活、動態,但是課程的提前預設、確定研究方向與意義是必要的。此次班本課程的目的為:通過觀察、記錄蠶寶寶的變化,了解蠶寶寶的成長階段。由于蠶的成長周期短,孩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到蠶成長的各個時期,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班本課程的周期,在短時間內使孩子的身心得到發展。此外,班本課程主題的取材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全面發展,不能禁錮于一個領域,應視野開闊。
2.班本課程的調整
事物是無限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班本課程計劃也要隨著具體問題的變化進行調整。在蠶寶寶這一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蠶寶寶數量太多、換桑葉太無趣、分配工作不合理等。根據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課程的調整。將孩子們分組分工給蠶寶寶做家,將任務精確地分配給每個孩子,鍛煉了孩子的責任心與執行能力。而后筆者還設置了一些綜合各個領域的問題,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培養了孩子探索真知的思想。由此可知,機動、靈活的隨時調整計劃對于班本課程的順利進行是一重要環節。
三、班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1.給予自由探索的機會
教師存在的目的是做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而不是“標準答案”。在班本課程進行中,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要將探索答案的過程留給孩子自己去實踐。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經常發問:“老師這是桑葉嗎?”,這時不應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要讓他們自己發掘問題的答案。于是筆者與孩子一起研究植物百科大全對于桑葉的描述,在對比與思考中孩子們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2.梳理雜亂瑣碎的經驗
孩子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得到了許多關于桑葉的知識,例如,桑葉的外形、大小、顏色、氣味、觸感,知道了桑葉是蠶寶寶賴以生存的食物等。但是這些知識是瑣碎、雜亂且不系統的,此時教師應幫助孩子梳理,使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具有邏輯性的知識網絡,通過歸納整理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加深對于桑葉知識的記憶。以此為目標,筆者帶領孩子們將自己在課程實踐中得到的知識先寫在本子上,再發掘其內在聯系。通過此種方式進一步完善了班本課程的內容。
3.激發探索欲望,解決切實問題
在此次班本課程中,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引起廣泛激烈討論的問題——如何安全轉移蠶寶寶。孩子們發現用手抓蠶寶寶不衛生而且力度控制不好,樹枝吸引蠶寶寶速度太慢。轉移蠶寶寶不能一味的要求迅速,還要考慮很多問題,這是對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次鍛煉。經過大家熱烈的討論,最終一致決定用柔軟的紙巾卷成小棍將蠶寶寶安全地轉移。
由此看出,班本課程應充分發揮好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在孩子觀察感興趣的自然現象和其他事物時,興趣的驅使激發出孩子的求知欲望,并使其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與社會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避免了書本知識太抽象而導致孩子參與性低的弊端。教師在班本課程的選題方面須考慮到孩子的意愿,應使班本課程實踐與孩子的成長同向,且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帶領孩子在親切自然地氛圍中帶著問題去探索,班本課程的設置目的不過如此。
四、結束語
通過班本課程在幼兒園內的實踐,在預設課程目的、確定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不斷調節課程與孩子現實生活的貼合度,這要求教師持有正確的導向觀和實踐觀,細心、靈活和耐心的引導課程的正確進程。班本課程的構建是一個體現著時代與社會特性的動態性過程,需要在師生互相了解、共同探索的實踐過程中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7(09)
[2]李季湄(主編).《培養幼兒的成長能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