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缺少美,數學也是如此,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我們的生活就會被美所包圍,生活中處處充滿樂趣,我們的教學也就會變得輕松愉快。
【關鍵詞】高中數學? 欣賞? 美? 文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129-01
張奠宙老師說過:“世上萬物,以真善美為最高境界。”數學也有自己的真善美。欣賞數學的真善美就成為數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1]。脫離了數學的文學藝術如同人沒了筋骨,而沒有文學藝術般的詩人的氣質,數學也必然少了許多風采。其實,數學里面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接觸到美的本領。所以,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學會自己欣賞數學,同時也教會學生欣賞數學,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會變得輕松愉快,教師和學生都會陶醉其中,這才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學會用詩人的眼光欣賞數學
詩人的想象可以補充我們數學的理解。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古詩詞來描繪高中數學中的一些概念。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來描繪數學中的無限;用“相見時難別亦難”描繪雙曲線與漸近線的關系;用“大漠孤煙直”描繪線面垂直;用“長河落日圓”描繪線圓相切;用“橫看成嶺側成峰”描繪三視圖[2]等等。詩人王國維有人生三種境界之說,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也可把此作為學習數學的三境界,比如高一的新生開學初學習函數,由于知識儲備的不足和數學理解力的有限,剛開始好多學生都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但這時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抱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決心,執著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最終必然達到那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王尚志教授也曾用一首詩來描述立體幾何的美:錐頂柱身立海天,高低大小也渾然。平行垂直皆風景,有角有棱足壯觀。這種意境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2.教學過程中體驗潛在于數學的直觀美
如果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能夠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的展現給學生,那么學生學習數學就會感覺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在映射的概念教學中,我把集合A中的元素比作教室中的全體同學,把集合B中的元素比作教室里的所有座位,而把映射的對應關系比作班主任規定同學坐座位的規則,那么符合下面三條的“規則”就是映射了:第一,教室里的同學和座位構成的集合都非空;第二,每位同學在教室中都有自己的座位;第三,每位同學的座位都是唯一的。這三條都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相符合,很容易理解。用此法既能把抽象晦澀的數學概念直觀化,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指數與指數的運算教學中,我會用下面的例子來激勵學生:1.01365≈37.8,0.99365≈0.03,1.02365≈1377.4,098365≈0.0006,在這些數學的計算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我們有一種直觀的感受,每個人一年都是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一個進取的人和一個懶惰的人一年后的結果卻有天壤之別,所以,只要你比別人每天多努力一點點,經過積少成多,其實你已經把別人甩得很遠很遠,正像有人形容的:“每天進步一點點,屌絲也會變富帥;每天退步一點點,富美一年變挫矮。”這個道理偉大詩人陶淵明說得更為形象生動:“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短,日有所虧。”這種生動直觀的感受,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蘊含在數學題中的簡潔美
中學數學中的好多公式定理都蘊藏著一種簡潔美,例如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教學中,當推導出公式d=■后,就引導學生體驗蘊含在公式中的簡潔美,我們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種表示點到直線距離的如此美妙的公式了。
我在數列復習的教學中碰到了下列一道題目,同樣令我拍案叫絕: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缺少美,數學也是如此,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我們的生活就會被美所包圍,生活中處處充滿樂趣。最后用偉大的數學家克萊因的一段話來共勉吧:“音樂能激發或撫慰人的情懷,繪畫能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能使人獲得智慧,科技可以改變物質生活,但是數學卻能提供以上一切。”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柴俊.欣賞數學的真善美[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0(1-2):3-7.
[2]林京榕.詩歌滲透數學教學的嘗試[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5(6):13-17.
作者簡介:
焦永垚(1977-),男,漢族,甘肅省蘭州市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