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我國現階段高中生來說,學好英語至關重要。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然而,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中依舊需要更加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任務;任務型教學;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施
【作者簡介】王舒(1993-),女,滿族,吉林公主嶺人,吉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一、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閱讀是高中學習內容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高考試卷中也占有很多的分值。現階段,任務型教學法作為我國國內新興的一種教學模式,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筆者認真掌握了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并且了解了隨之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而對其如何更好地應用于高中閱讀課程中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2.現實意義。現階段的高中學生是有活力和積極性的,他們需要參與更多的任務型活動,有更多自主學習的體驗。學生在課堂上希望能夠和同學進行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授課時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要求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閱讀教學任務。筆者將總結以往學者研究任務型教學法所得出的經驗,通過自己的研究來提出建議,加速任務型教學法的發展,使其能夠更適應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促進高中生更好地學習英語。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具體應用的方法
1.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的地位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占領著課堂的中心,控制各個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由教師決定,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教學計劃來設置教學內容,并且在課堂上,主要是由教師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的傳輸。
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可以改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身份;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根據自己學習的需求來參與設計教學活動,主動地和教師溝通互動;教師成為學生閱讀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協助者,幫助學生提高學習閱讀的能力。教師采任務型教學方式,能夠充分地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創造愉快的課堂氛圍。為了能夠更好地將任務型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學習內容,并且在必要時對重難點進行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提前了解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活動,讓他們根據自己選擇的活動來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任務型教學法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比較重視民主性,所以教師有能力輕而易舉地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全力投入到學習中。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閱讀任務時,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需求,讓學生通過完成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來掌握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擁有更高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來給他們分別設置學習任務,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組織小組課堂競賽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4.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了能夠讓新興的任務型教學法更好地融入我國現階段的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也應該創建新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不斷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創新能力,并將其應用到課堂活動中。
三、任務型教學法的優勢
1.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的興趣。學生對課堂上的任務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并且在學習活動中不會感覺到厭倦和乏味。學生喜歡學習英語閱讀,在課后的空閑時間中,也會主動地豐富自己的課后閱讀內容,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理解和文章翻譯水平,從而掌握更好的閱讀能力。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任務型教學法可以豐富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師可以設置與學生的互動活動,也可以設置學生和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環節和競賽環節,讓學生互相學習,幫助彼此更好地掌握課堂學習知識。教師使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也能夠鍛煉學生不同方面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提高自己英語方面的綜合能力。
3.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閱讀中猜生詞的能力,并且針對各種閱讀題型設置進行專項訓練,提高學生對于閱讀課文的理解能力,并且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成績。
四、結束語
國內外學者用多年的研究證實了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水平。但是,現階段在我國的英語教育界,任務型教學法并未被所有人所接受,存在著真實語言環境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任務型教學模式也未合理地被應用在教學課堂之上。在我國,要想讓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普及并被合理地使用,還需要所有學者、教師和學生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梁玉玲,夏紀梅.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可行性和認同性及其問題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