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幼連
【摘要】本文基于課堂上一問一答、一答一結缺乏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的背景,論述教師應該利用課堂追問發展學生思維,提出在讀、品、思中追問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實現深度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追問 深度閱讀 文本細讀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20-02
縱觀當下的語文課堂,師生問答幾乎占了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時間。然而,在這師生一問一答的課堂交流中,學生的思想、認知、能力到底是原地踏步、小步前行,還是大步向前?如果是毫無思考價值的、學生不用動腦就能回答的提問,無疑是缺乏實際意義的。筆者認為,教師只有深入文本,以一個中心話題為統領、若干細節話題為支撐,才能讓學生在逐步深入的問題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是升華情感。
一、讀中追問:在情感吟詠中體悟真情
一直以來,教師都認為寫作策略單元的精讀課文只需承載寫法的滲透和遷移,一般的課文閱讀方式不需要。因此,在解讀寫作單元的課文時,教師往往走到梳理文章脈絡這一步就停止了。其實,寫作單元的課文朗讀也不可小覷。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沒有朗讀的情感積淀、感悟,學生怎么能感受到文字的溫度,繼而寫出有溫度的文章呢?筆者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策略單元《爬天都峰》(精讀課文)時,就有意識地借助追問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促進本單元“了解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這一語文要素的落實:
師:作者站在天都峰腳下向上望,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聲感嘆——
生1:啊——(聲音故意拉長),真叫人發顫!
師:你這是要深情地贊美天都峰的險峻啊!
生2:啊!(短促而下壓)真叫人發顫!
師:看來你吃驚不小啊!
生3:我覺得“啊”字要讀出一種驚訝、令人害怕的味道,因為天都峰直插云霄,太高太陡,令人望而生畏。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來,給大家朗讀示范一下。
生3:啊!(聲音先上揚而后漸漸下)真叫人發顫!
(學生鼓掌)
師:作者剛剛看到又高又險的天都峰,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害怕,所以接下來的爬山過程,你覺得該怎么讀呢?
生4:我覺得作者此時的壓力很大,畢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朗讀時,速度要慢一點,如果讀得快了,就不能體現爬山的難了。
師:是的,用緩慢而低沉的語氣來朗讀,可以讓人感覺到爬山的艱難。還有誰想補充嗎?
生5:我覺得“奮力”“攀”“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這些詞可以重讀,這樣可以把爬天都峰的那種用盡全力的感覺表達出來。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你所說的這些要重讀的詞,恰恰把作者爬天都峰的過程寫得很清楚,你來給大家展示一下吧!
對文本表達形式的感悟、寫作策略的內化,都離不開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帶動情感涌動的最佳路徑,就是有感情地朗讀。于永正先生說得好: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對自己的徒弟、學生也是這么要求的,那就是不能讀好課文堅決不開講!只有在有感情朗讀基礎上的語文學習,才是真學習。即使是習作策略單元的課文閱讀,教師也不能偷工減料,因為少了朗讀的環節,就會耽誤了學生的情感積淀,讓文字表達淪落為單純的連詞成句的游戲。
二、品中追問:在文字涵泳中加深體驗
對文本中關鍵詞句的賞析,是強化學生語感、豐富傳統文化積淀、傳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好辦法之一。這種對文字的品,不是一帶而過的望文生義,也不是照搬照抄的機械詮釋,而應是在具體語境中的涵泳、體驗。
如在教學《精衛填海》一課時,筆者從首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開始談起:“少女,一般指什么樣的人?在這一句里,又是什么意思?”學生結合注釋很快說出:“少女現在是指年輕的女孩子,在課文里,指的是小女兒。”筆者追問:“像這樣古今意思不同的,課文中還有嗎?”學生再次讀課文,發現“赤足”在課文里是“紅色的腳”,而現在是“光著腳”的意思。筆者適時總結: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別,在閱讀小古文時我們要注意聯系注釋,不能想當然。由此,滲透理解古文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接著,引導學生緣文想象:作為首領的小女兒,你想象她是什么樣子的?在學生說出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等特征后,筆者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反復練讀,為下面“溺而不返”的悲劇形成強烈的情感對比。然后,圍繞“常銜”“西山”“東海”等詞體會精衛鳥填海的決心和毅力。
這樣,學生對“精衛填海”故事的主旨就有了深刻的感悟,不至于產生別樣的理解,如:“女娃自己不小心淹死了,卻把責任推到大海身上,就像一些小朋友,明明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了桌角,卻反過來怪桌子不該在這里一樣”“女娃覺得自己冤,其實大海更冤”等。
其實,這樣的課文解讀是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的,小孩子的認知只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女娃為了不讓大海傷害更多的人,決定把大海填平。”教師應該強調:她的這種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在學習上,我們就要發揚精衛填海的精神,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等等。如此品悟字詞,才不至于將課文讀偏、讀殘。作者的本意也才不會被曲解、甚至被誤解。
三、思中追問:在情感共振中促進共鳴
部編教材“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編排結構,讓文以載道的思想得到充分體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價值觀教育。這樣方能讓思想道德的引領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置身其中的心靈需要。以部編版語文第五冊《軍神》為例,為了讓學生體悟劉伯承元帥身上堅強的革命品質,并積淀這份道德認知,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疏導、引領:
一是聯系生活,真切感知。在學生初步閱讀文本、梳理脈絡之后,筆者以談話的形式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同學們有被小刀或其他物體劃傷過的體驗嗎?是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一次我撿到一個刀片,就隨手放在我的衣兜里,然后就忘了。第二天早上,我把手伸進衣服口袋里,手就被刀片割破了,鮮血直流。媽媽擔心我生病,還帶我去醫院打了預防破傷風的針。那種被刀片割傷的感覺,真是刻骨銘心,太疼了!”“我最怕打針了,特別是打疫苗。手臂沒屁股肉多,特別疼。”……筆者適時總結:“是啊,那些來自肌膚的疼痛,總是牽動著我們的痛覺神經,帶給我們刻骨銘心的痛苦記憶,再也不想承受第二次。可是,劉伯承明知刀割的疼痛,卻不肯打麻藥,忍受著一刀、二刀、三刀……一共七十二刀!這是一種怎樣的毅力啊!”學生發出了由衷的敬佩和贊嘆。
二是品悟形象,產生共鳴。筆者順勢讓他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到劉伯承鎮定地與沃克醫生對話時,在“嶄新的床單居然被抓破”時,在臉色蒼白時依然能說出“七十二刀”這句平靜無奇的話語,其背后隱藏著他何其堅強的意志!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即使受傷也不畏懼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劉伯承元帥那樣,被疼痛糾纏也不害怕,是不是?”學生齊聲說“是”,并紛紛舉例,有的說在賽跑時摔倒了,磕破了膝蓋也堅持跑到終點;有的說在一次做家務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當時也不覺得疼,一直把菜做好……
三是循著精神,找尋初心。筆者及時肯定他們有集體榮譽感,有敬業之心等,而后引導他們思考:“是什么信念支撐著劉伯承的頑強意志?”學生思考后得出:是他高度的革命事業心,是他鎮定、自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由此,學生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對人物優秀品格的欣賞上,而是更進一步地知曉了“人總是要有一點信仰的”這句話的含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等關鍵詞在具體的文本閱讀和生活體驗中變得生動可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在原先簡單的問答基礎上,教師要思考可以深耕的空間,通過適當的追問,自然地將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實踐引向那更深處,讓語文課堂別有一番洞天。
作者簡介:梁幼蓮(1979—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