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有
摘? 要: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新課改之后被廣泛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它是對傳統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有效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的思維習慣。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中感受思維的碰撞。該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144-02
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有小組,無合作”“差生被邊緣化”等情況,對小組合作的意義和有效性造成了影響。因此在合作學習的應用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和依據,立足于實踐中的現狀,著眼于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構建完善的實施方案。
1? 科學合理組建小組
1.1 設置動態小組規模
在進行班級小組劃分時,要注意小組結構的合理性。考慮到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邏輯性特點和規律性特點,以及小學數學內容沒有較高的難度等特點,每個小組的人數可以保持4~6個人。小組人數太多會影響個人展示,而太少則不利于相互間的交流。如果合作學習的任務和條件比較多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添加人數。
1.2 合理選擇小組成員
在小組成員的選擇上,可以利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即,由學生自己隨機選擇與誰一起成為一組,這種隨機性的原則比較公平,組內成員相互接受不容易產生矛盾。也可以利用先后桌為一組,這種分配方式是當前用得最多的方式,適合教師在臨時開展合作學習時采用,如果座位的安排是以優生與差生相扶的方式排座,那么前后桌為一組的劃分更利于學生相互幫助和學習。最后可以采用層次劃分的方式,即,教師要全面了解班級內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成績、學習能力等不同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他們算數的平均數,然后將他們劃分為優、中、差3個層次。然后在小組劃分的時候,從3個層次中抽選組員,進而落實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使組內成員都能夠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2? 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與分工
2.1 精心設置小組任務
學習任務是小組合作的核心內容,任務設計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小組目標完成質量的好壞。因此,在任務設置時,教師要考慮到設置的任務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與學生已有經驗對接、能否引發學生從多個層面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內容要具備挑戰性、任務目標的目的要明確等[1]。除此之外,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進入小組合作中時,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從而提升合作的熱情,避免出現無話可說的局面。
另外,教師也可以布置個性化的任務,給任務增加開放性的特點。首先,因為學生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任務的開放性特點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愛好和能力,去選擇自己能完成的任務。其次,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比如在合作靴子之前的準備階段,學生可以在家里查閱相關書籍,也可以通過家長幫忙,或者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為所有組員都準備好要使用的教具等。最后,在合作成果的展示上,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匯報方式,比如,善于表演的小組可以用節目的方式;內向嚴謹的小組可以展示數據,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個性化的任務不代表隨意,教師要制定一定的規則,讓學生明白任務的要求,進而使合作順利開展下去。
最后,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教師在展開小組合作時還需要選擇合理的時間。比如,在要收集想法和解決方案時;需要與別人一起商討出結果時;需要對原來內容進行補充時,等等。在恰當的時機內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教學任務完成的質量,同時也為每一位組員提供了必須傾聽和發言的機會。
2.2 明確合作目標,合理分工
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是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基礎,因此,教師要讓小組內成員明確自己小組合作的目標,并強化組員的責任感[2]。教師將任務分配到小組當中,可以直接給他們進行職責分工或讓他們自行分工。小組成員在接到任務時,需要對自己提問,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合作完成之后,需要一起反思自己承擔的任務是否完成,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結合老師給的判斷標準,讓每一位成員明確自己在小組內承擔的角色和任務。與學生要一起探討,選出組長、記錄員、操作員、匯報員。在整個小組中除了組長不適宜經常更換之外,其他的角色都可以輪換選取,讓組員通過角色的轉變體驗出不同的感受,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
3? 培養小組成員自我解決沖突的能力
小組矛盾和沖突是合作學習中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家庭中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也正是一個家庭就一個孩子,很多獨生子女都有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責任感缺乏。所以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因性格等多方面原因,與同伴產生沖突和矛盾,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控力不強,在長久的矛盾沖突中很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影響整個小組的合作效率。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自我解決沖突的能力[3]。教師可以引導各個小組成員制定組內的行為準則獎懲制度,因為這個準則是組內成員共同商議的,是得到全部人認可的,因此會具備較高的執行力。另外,分工不均也是造成組內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發生矛盾而組長解決不了時,教師要進行干涉,針對矛盾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措施,比如用言語說服或通過其他公正的方式劃分等。
4? 建立合理的展示、評價方式
合作后的成果展示與評價環節,是促進學生下一次合作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重視這個環節,做好小組成果展示與評價工作。
4.1 多樣化展示成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成果展示是整個過程中最高潮的部分,學生都想積極了解合作的成效,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豪感。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小組利用多樣化的方式去展示成果,滿足他們好奇心的同時又為他們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比如,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展示小組合作的過程和困惑,讓學生將探究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如何轉變思路去解決等的過程表演出來。也可以用辯論的方式、實物展示或者板書繪畫的方式等。成果展示中要盡量避免個人匯報。因為個人匯報有可能更傾向自己的想法。所以小組匯報時,可以用接力匯報的辦法,讓每一位成員去匯報自己負責的部分,然后再相互補充。充分讓每一位組員都參與到合作過程當中。
4.2 多元化評價
成果展示之后則需要對成果進行評價,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在評價環節中,教師不僅要評價合作的結果,還需要對合作的過程進行評價。通過小組合作的氛圍、成員的參與度、任務分配、合作方式、合作時間、成果等各個環節的觀察,做出總體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才是全面而有效的。評價之后教師則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特別是合作失敗的小組,要讓其明白為什么失敗、合作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是正確的、哪些是無用功,與他們一起探討下一次小組合作中應避免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總體來說,經驗總結可以分為3個方面:肯定積極成果的一面;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發展新的合作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從這3個方面進行探討,然后在班級進行分享。
5? 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人際關系、語言溝通以及思維發展等,是新課改積極提倡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是順應學生發展要求的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因教學觀念、家長與社會壓力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的效率并不理想,其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教師要及時總結經驗,深入分析研究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應對策略,以其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玉靜.基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對策探究[J].才智,2018(17):121.
[2] 賈學彬.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15-116.
[3] 卜義.淺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