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威
摘要:本文以職業學院思政課教學為研究視角,真正對以人為本語境下思政課教學方法變革提出建議。期待為進一步提高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課? ?教學方法
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將思政工作貫穿全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自身在立德樹人道路上肩負的神圣使命,結合新時代、新要求,立足新教育、新思想,構建新模式,開啟新里程。基于此,職業學院思政課教師需要樹立生本教學思想,優化思政課方法體系,提升思政工作時效性。
一、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是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的基礎。通過系列調查活動,閱讀學生檔案、與學生交流溝通等方法,全面系統的了解教學對象。了解學生,必須立足以下三個層面:第一,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情況,家庭其概況如何,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如何的等。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陣地,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所以在調查中需要重視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如可以在調查問卷中設計這樣的問題“進入大學之后,父母對你的叮囑與期許是什么?家中的父母最牽掛的是你嗎?”通過系列開放式的問題,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第二,要了解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情感訴求。如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學生選擇專業的原因,學生的人生規劃等。第三,要了解學生的“三觀”情況,政治意識、道德修養等。
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我們才能將學生心中所想變為自己所想,選取針對性的內容,為其呈現時效性的思政理論知識。雖然調查研究與溝通交流中我們發現學生反映出的許多問題是如此稚嫩、不成熟,但這就是學生,這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
二、認識學生
了解是初步認識,認識是了解的深化,二者相輔相成。通過了解學生,我們會發現他們與之前的異同,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思想意識領域,人生觀、價值觀領域,人際關系領域,學習態度與動機領域等發生了何種變化,之后逐漸形成教師對學生的定性:職業學院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心理與生理特點,人生閱歷特點,知識結構特點,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特點等;學生在高考與擇校中的受到的影響,其內心的求知欲望與對知識的茫然困惑等;學生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看法以及受到社會的影響程度,理想的正確性與擇業就業的迷茫性等,進而形成對學生的系統認識[1]。
作為職業學院學生,其不僅具備一般大學生的特質,同時兼具職業教育對象的特征。基于此,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共同點中發現不同點,又要善于從不同點中發現共同點,認真挖掘學生的普遍性與特殊性[2]。從普遍性角度而言,職業學院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知識體系不夠成熟,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沒有成型,心理與情感正在發展,雖然抽象思維正在迅速發展但是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自我情感與情緒日漸豐滿但是波動程度較大,導致心理獨立性、閉鎖性、依賴感、歸屬感并存。從特殊性角度來看,職業學院學生“三觀”沒有全面樹立,存在明顯的務實性、世俗化與功利化傾向;政治意識層面,雖然政治價值取向明確,但是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影響,依舊舉棋不定、模糊不清。從道德價值維度分析,職業學院學生具備極強的獨立意識與個性意識,但是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集體意識、競爭意識等社會性道德價值有待提升。在學習中,學習動力嚴重匱乏而且基礎普遍較差,導致學習態度不積極,自覺性不強、自律性不高,并且自信與自卑并存,抗壓能力弱,存在一把大學生對就業的普遍關注與對前途的擔憂,雖然具備遠大理想,但是不知如何實現。
三、理解學生
理解學生是“以生為本”教學模式中承上啟下的環節。理解學生就要將學生之心比自心,經常換位思考,思考學生為什么如此,為何會如此,思考影響學生的主要因素。青年學生正處于國際風起云涌,國內改革事業蓬勃發展,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3]。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心理、思想、訴求、價值呈現新特點。辯證唯物主義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思,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作為思政課教師——思想意識的引導者,我們必須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學生、走進學生,進而將心比心的理解學生,這要求我們從客觀出發,從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出發,立足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家庭、教育多個角度,綜合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觀念,深深體會學生的現實處境,找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定位學生廣泛關注的問題,厘清出現問題的誘因,進而融入學生,為打造學生愛學、樂學、好學的思政課奠定基礎。
四、融入學生
融入學生是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實施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將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深深的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論課中去,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引導學生養成樂于奉獻、積極樂觀的價值標準[4]。融入學生必須樹立“立德樹人”的基本思維,將育人、育德、育心三者結合起來,打造深層次、立體化的綜合性思政課程體系。這在客觀上要求全體思政教育工作者堅守思政理論的剛性,更要在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立足學生自尊心與心理訴求,因勢利導、寓教于樂、點撥引導,完成思政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神圣使命。
融入學生,需要填平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那條固有的鴻溝,以真情換取學生真情,拉近學生與思政課的距離。所以,思政要做到心中有學生,真情系學生,真心誠意的與學生溝通交流,走進學生生活,關心學生成長,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學生,學生活動的時候指導學生,引導學生將快樂與幸福分享給他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思政教師只有真正融入學生,才能成為他們的“四個領路人”[5]。因此,新時代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應該將陣地固化在三尺講臺,不應固守成規,應該認識到自身與學生的交集是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課堂。思政教育要將教師的無言身教與有言聲教同氣連枝,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要做到因事變化、與時俱進、因勢革新,不僅要恪守思政工作的客觀規律與教書育人的基本思想,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成長規律與發展方向。
五、引導學生
新形勢下的職業院校思政課,需要引導為主,筆者認為需要綜合利用各類資源,構建立體化、多維度的引導模式:第一,用正確的思政理論引導學生。當代青年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始終無法離開正確的思想意識,所以職業院校思政課中必須充分發揮思政理論主渠道價值,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抓手,讓學生受到先進思想理論的洗禮,堅定“四個自信”。第二,利用紅色文基因激勵學生。我國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是無產階級革命者在漫長而艱辛的奮斗中形成的先進文化與寶貴財富,可以激活當代青年學生的斗志。如我們可以開展“井岡山精神”專題教學,對紅色文化深入透視與挖掘,激勵大學生艱苦奮斗、奉獻社會,奠定學生發展的精神基礎。第三,以實踐活動影響學生。職業學院思政課不能集中在課堂上,要實現課上課下的聯動,這就凸顯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如抓住建國七十周年、建黨一百周年等特殊節慶,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中職業學院思政教育必須呈現新氣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積極的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之后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引導學生,全面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界美.以三個重點發力打造優質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以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9,(41):142+149.
[2]彭曉云.基于精品在線課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48-51.
[3]陳金平.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學“1+1+5”綜合改革的實踐與創新[J].發展,2019,(09):78.
[4]萬珍妮.VR技術在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的實效性分析——以《井岡山會師VR項目》為例[J].國際公關,2019,(09):50-51.
[5]王永平.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路徑探究——基于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思政課教學的調查報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8):60-61.
(作者單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