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指教師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所設計出的問題,同時,它還包括學生在認真思考后,使自己對知識有深入透徹的理解,以便進行靈活運用而發出的疑問。學生學會有效提問是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基礎,具有多方面的價值,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提問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師需掌握引導學生有效提問的策略,使其有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學生有效提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關鍵環節,學生的有效提問能引導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生疑——質疑——釋疑”,它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感悟、思維散發、獨創性的培養等。本文從學生提問的視角出發,理解學生有效提問的內涵,分析目前課堂提問,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現狀,探討學生的有效提問在課堂提問中的重要性,及其對于教學目的實現的促進作用,并積極探尋激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提出高水平問題的方法策略。
一、 學生有效提問的內涵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引導關乎課堂教學的成敗。課堂提問包括多種模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指教師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所設計出的問題;同時,它還包括學生在認真思考后,為使自己對知識有深入透徹的理解,以便進行靈活運用而發出的疑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圍繞教學目標,以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惑為目的,以及那些聯系日常生活實際而進行的提問,可稱之為有效的學生提問。
二、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現狀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然而,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現狀卻不容樂觀。
(一)學生不發問
當前的課堂提問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只是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答問這一模式上,數學教師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樣提問更為巧妙,以引導學生跟著自己的步子走,而較少甚至沒有思考如何使學生敢問、善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實踐;另一表現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發問,即使教師在教學結束時問道:“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或不清楚?”此時的課堂也往往是鴉雀無聲。那么,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提不出問題呢?
1. 教師方面
研究者王坤認為,教師的心理負擔是阻礙教師鼓勵學生提問的重要因素。概括來說,教師的心理負擔有三種:一是怕“誤事”。教師認為,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太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若是讓學生自己尋找和提出問題不但會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主題圖上而影響例題的講解,而且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的提問往往偏離主題,從而影響教學進度。二是怕“冷場”。有些教師擔心讓學生提問題,時間多花在學生讀書、思考上,氣氛上不來,課堂就顯得沉悶。三是怕“難堪”。還有部分教師怕有些來自學生的問題一時答不上來,在學生面前跌份。
此外,傳統的教學設計具有封閉性的缺陷,教師在備課前很少進行前測或調研,所做的備課是以教學大綱中的重難點為依據,教學設計大都是師問生答的引導模式,課堂教學如同工廠做工的流水線,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更沒有產生疑問的意識,長此以往,學生想主動發問也不可能。
2. 學生方面
除教師外,傳統教學方式所導致的學生自身問題是學生不發問的根本所在,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缺乏自我意識導致學生不敢問
生活條件的改善不代表精神世界的豐富,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70后、80后家長大軍更多的重視的物質的改善,購買大量的書籍、報各類輔導班興趣班等,這種看似被“滿足”的教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即孩子自我意識的培養。長期“被”安排、“被”滿足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嚴重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在走進“學校”或“課堂”這個小型社會時,一些孩子表現出缺乏自信,嚴重自卑的心理,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害怕提問暴露自己的無知,這種情況下,學生更愿意選擇沉默。
(2)缺乏問題意識導致學生不會問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問為引導,逐步“揭題——探究——應用”,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問”一直都是教師的專權,這類課堂模式下,學生缺乏提問的機會,更缺少必要的鍛煉,所以不會問。因此,教師教學中要多設置開放性問題,像“小強看一本320頁的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三分之二,第二天看了全書的20%, ??”此類題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自主設計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課堂教學或練習中,多設計此類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學生提問缺乏有效性
不能否認,在一些素質教育得到良好實施的學校,學生提問已經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學校的調查表明,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學生問而不深的現象。拿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來講,學生往往把重點放在主題圖的畫面上,提一些“水母有幾只腳,動物園里都有哪些動物”等問題,這樣就偏離的數學探究的主題,即使問一些相關的數學問題,也只不過是問這個算式怎么算,而不去思考這個算式怎么列,為什么要用加法而不用減法。究其問而不深原因,有以下兩點。
1. 學生為了提問而發問
課堂提問上,學生可能會為了獲得同伴的注意或是教師的贊許而提出問題,而不是為了深入的理解與運用知識,其外部動機較高。因而,對于那些僅僅是想引起老師和其他同學關注而提問的學生,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消退策略,比如對該生的提問不做任何評價,不引發學生的討論等等。因此,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要恰當的控制其動機水平,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2. 受表達方式的限制
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其思維能力尚未達到成人水平,因而在提問時,可能會出現表述不清的現象。這會導致其真實想法表達不確切,另一方面,聽者(教師和其他學生)也容易產生誤解。此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學生,對于其他學生的嘲笑也要及時制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問,使學生懂得怎樣把問題表述明白。筆者認為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引導。
(1)困難或不懂的地方是哪?哪項任務不能完成?教材中哪些內容不能理解?
(2)用自己的、合適的話把心中想要提的問題表述清楚。對典型的問題要集中進行指導訓練,個別的問題,教師要通過“詢問”,讓學生表述清楚。
(3)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翻譯”。當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表述不明確、不清晰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及時的“翻譯”,或是啟發小組內其他學習伙伴翻譯該生沒有表述明白的問題,從而共同將問題表述明白。
三、 激發學生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培養問題意識
有位學者曾經指出:美國的課堂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中國的課堂是著力于幫助孩子尋找問題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少。孩子的問題越多,創造的欲望就越強烈;反之,問題越少,創造的動力就越小。這也許就是中國學生普遍缺少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謂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
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如聯系實際法、逆向思維法、類比聯想法、因果聯系法)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遺漏問題,使學生發生聯想,待其發問,形成問題意識。具體來說,呈現問題后,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題意,此時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耐心的等待和適時的鼓勵性語言,能促使學生進入“深入思考——產生疑問——探索方法——解答驗證”的良性循環的過程中。當然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在問題遺漏時,要注意把握分寸和針對性,不要在無意義的問題上耗費時間和精力。學生一旦找到疑問所在,教學的重難點便不攻自破,這樣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并逐步建立問題意識。
(二)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
安全的心理環境是學生成功學習的重要條件,師生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運用材料和觀念進行思維加工和探索創造上。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提問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尤為重要。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表揚,腦洞性的問題,給予鼓勵,無意義的問題,學會激勵。但無論如何,對提出問題的學生不予批評是最基本的原則。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才敢于提問,樂于提問。
(三)創設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可以有效地促使個體從事學習活動,會激起驚奇感、好奇感,從而促使個體提出新問題,理解新觀點,學習新知識。認知沖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認知空缺;也就是學生在某方面的認知是空白的。另一種是認知矛盾;即學生的舊知不能解決新事物時,就產生了認知沖突。教師要善于保護并利用這種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進行意義學習。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時,學生可以得出算式8+(3-2)=8+3-2,而8-(3-2)≠8-3-2,此時,學生就會產生質疑:同樣是去小括號,為什么一個相等而另一個不等呢?兩個算式中究竟有哪點不一樣導致了這種結果?其實,這就是學生為自己設置的有效提問,它可以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究,最終弄清去括號的法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生思考的起點和動力,因而,在新課程改革廣泛推廣的今天,教師要教會學生提問,才能真正把問題轉換成知識和能力,才能找到撬動學習的支點。
參考文獻:
[1]王丹丹.學生課堂提問研究綜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14-15,31.
[2]趙英.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有效提問能力[J].教育實踐與實踐,2010(6):4-6.
作者簡介:蔣文意,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五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