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的開端,也是學生提升的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空間能力的提升對其日后的學習生涯有著十分全面的幫助,因此,這個理念的應用也就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就圖形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能力的策略進行了研討,在具體的策略中同時加入了個人的實際工作經驗,以期給同行帶來幫助。
關鍵詞:空間能力;小學數學;培養策略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內容得到了更新及改正,在現有的教育理念中,將空間概念引入了教學中,這種引入是對傳統教學中重大補充,同時也對現有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空間思維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思維方式,其需要學生能夠通過圖形建立能力來將一些圖形建立在自己的認識中,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及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對于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議。
一、 學生空間能力概述
對于小學學生而言,空間能力也就是一種有效的空間想象力,具體代表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及后續積累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學生思考物體形狀和位置的能力,在觀察一些平面鏡像時,也可以通過平面的描繪來得出立體的場景。可以說這種能力是對于書籍等平面展示平臺的一個補充,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通過雙眼來觀察圖書或者習題時,不能直接獲得立體圖像,需要配合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而想象的結果是否與現實一樣,也就是學生能力高低對比的體現了。
空間想象能力是幾何學習的基礎能力,而學生對于幾何教學的掌握很大一部分也需要依靠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對于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基礎培養,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他們的后續發展帶來借鑒與幫助。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中,針對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也是對他們綜合能力提高的培養,也是當前全新教育要求下所帶來的改變之一。
二、 空間能力的重要性
空間能力是想象力的一種延伸,也是孩子空間想象能力的基礎,同時空間能力不僅僅是學習幾何學的基礎,也是孩子們實際能力的體現,眾所周知的是很多成人的方向感同樣很差,這主要就是由于幼年時期空間能力的培養不夠明確,導致其對應的空間感缺失,缺乏對應的空間辨別能力。
因此,在小學時期重視空間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為孩子們日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另外一方面也會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空間認識,對于其日后的美術學習及其他多學科學習都有重要幫助。筆者認為鍛煉能力遠遠比提升知識更加重要,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方向。
三、 培養學生空間能力的建議
(一)創設生活情境,感知圖形特征
對于小學學生而言,自身的能力同樣是在發展階段,因此,將能力培養和學生的生活情景進行有效結合,而且需要明確的是空間和圖形教學的內容就是要和學生進行密切聯系的。
根據這些背景,在現代教學中向學生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要求教師能夠建立與學生生活模式聯系起來的教學場景,讓學生處于一個熟悉的場景內,并且逐步在熟悉的場景內獲得知識和經驗。
例如學生通常在生活中都會有玩耍積木的經驗,而這些搭積木游戲或者是家庭內部的家具搭配類型中,都在向幼兒傳遞著空間幾何知識。而根據這些特點來建立教學內容的傳授,可以更好的學生將生活和知識點聯系起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將數學問題更加具體化。
例如在教學中,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積木生活情境,使學生能用手中的積木建造一座美麗的建筑。在制作過程中,說出你所使用的方塊的形狀,讓學生將已知的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等三維圖形進行合并,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查看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形狀,并在紙上畫出長方體和立方體的每一面,展示給學生看。生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展示欲望,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主動。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不僅讓學生感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同時,它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動手操作所獲得的體驗對于學生將會是十分長久的記憶,而且這種記憶會十分牢固,而且對空間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空間能力的培養就是一種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學生認識圖形,并且能夠自己通過思維建立圖形。在全新教學理念下,思維的培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要重于單純的知識的獲取,這種方法及理念也就是課程理念下的產物,也是當代教育的重點內容。
(二)動手實踐,獲取對圖形的認識
根據圖形教學的具體標準,積極的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探索,將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自我的能力。筆者為了提高教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中設計了較多教學活動,這些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考驗的活動,例如觀察與測量、動手游戲等等,這些活動的主要形式就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才能完成考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僅僅讓學生動手動腦,而且要鼓勵學生多多交流,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鼓勵大家參與,進而讓學生都獲得知識。
例如在軸對稱線的教學中,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對應的四邊圖形等,例如長方形、正方形等,在畫完后進行裁剪,裁剪后的作品進行折疊,讓學生自己觀察折疊后的圖形是否可以重合。通過實例觀察,學生發現一部分可以重合,另外一部分不可以重合,這種自己動手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圖形的特點,而且這種模式更加深刻。小學生年齡正是出于探索外界的階段,這種自我探索的知識會讓他們更加記憶深刻。
(三)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一種全面的呈現技術,可以將圖形教學中的圖形和文字共同展現,這種表現形式更加全面且生動,而且也更加具體。通過視覺影像的呈現,讓學生建立感官認識,進而創建符合教學理念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集中在感官上,有效的教學場景構建,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及想象,也會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提升。利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傳統的板書模式教學很難將所有知識都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而計算機的模擬很好的重現了場景,也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出了重要貢獻,進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圖形知識,也會建立對應的思維模式。
例如:在“梯形面積計算”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探索面積公式的全過程:在白板上畫一個梯形,然后復制一個梯形,再通過一個梯形的旋轉和平移,將兩個梯形組合成一個大的平行四邊形。學生感受到并最終認識到,這個大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原來梯形面積的兩倍,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回放頁面功能多次演示勘探過程,加深學生對勘探過程的理解,掌握并鞏固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多媒體圖像演繹、動靜結合以及動手參與,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協同作用。學生不僅要了解知識的語境,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還要掌握不同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用也越來越多,這種教學方法更加直觀,對于思維培養的內容也更加直觀,讓所需要的信息以圖像的形式來展示,讓所有學生對于其認識更加深刻。
(四)抓住細節,培養空間想象力
所謂空間想象,就是觀察、分析和抽象客觀事物的空間形態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幾何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這種數學能力表明他善于在頭腦中構建研究對象的空間形態和簡潔結構,并能根據對象的一些操作在頭腦中進行思考。
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弱,教師應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從細節入手,重視細節的力量,同樣將會幫助學生提高處理細節能力。
例如,在教學角度的識別中,當學生感知到角度的大小與所畫邊緣的長度無關時,教師往往取兩個邊不同但大小相等的角度,讓學生在觀察后猜測哪個角度大,哪個小。然后通過疊加比較,讓學生知道角度的大小與畫邊的長度無關,而是和兩邊張開的長度有關系。
通過教學中的具體引導,實現了學生鍛煉自身的空間想象力的幫助。在學生和教師教具的直角三角形上畫出直角,讓學生觀察、猜測、比較。然后,老師引導學生看黑板的直角,然后讓學生觀察、猜、疊、比,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教室里有這么大的角落嗎?你能在教室外面找到這樣一個角落嗎?這樣,通過課堂上不同側面的可見角和可觸摸角的疊加體驗,讓學生慢慢地學習直角,教具、黑板、墻壁上的直角,籃球場和一座建筑在老師手中依次出現,這些生活的角落被抽象成人物,定位在頭腦中,內化為想象,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四、 結論
空間能力培養是當代教育中所誕生的教學目標,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的重要目標,在本次研究中,探討了相關理念的發展,望帶來借鑒。
參考文獻:
[1]胡芳怡.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學生空間觀念建構的行動研究[J].數學大世界,2018(2).
[2]劉慶偉.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探析[J].情感讀本,2017(15):37.
[3]王曉玲.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力[J].好家長,2017(30):126.
[4]蔣雪花.淺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幾點策略[J].考試周刊,2019(22):89.
[5]何娟.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意與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7(4).
[6]瞿光齡.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
[7]金婉玲.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數學動感游戲的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5(11).
[8]盧海娟.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研究[J].教師,2018(17).
[9]曹淑珍.探究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8(28).
作者簡介:羅鎮州,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馬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