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
摘 要:鄉土歷史是學生最為熟悉的歷史,對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形成學科能力起著眾多輔導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歷史教學,對于推進素質教育有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鄉土歷史;素質教育;歷史教學
一、課題研究背景、目的、意義
在歷史教學中,統編教材主要從整個國家的角度闡述其文明的發展進程,對地方歷史的敘述簡略甚至沒有。
歷史是人類已經消失了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對青少年來說,歷史離他們比較遙遠,沒有親近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起來興趣不高,僅僅依靠歷史教科書,學生不可能真正融入歷史學習中。
為了培養有公民意識、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教育部規定:各學校可自編教材,以補充統編教材的不足;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可自編鄉土教材,充實教學內容。這就為鄉土歷史走進初中歷史課堂提供了機遇。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發展史,我們的家鄉是祖國的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家鄉山川地貌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為家鄉的發展流血流汗、犧牲生命貢獻青春與力量的人物事跡,都值得我們每一個對自己家鄉有著特殊情懷的人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形成學科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堂教學成為課改實踐的主要場地,合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歷史教學,能提高學生素質,構建寬松、和諧的課堂。
通過在課堂中融入地方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探索適合我校自身發展的歷史課堂教學新模式。
教師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供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現由教書向研究型轉變;學生通過搜集、整理地方史資料,增強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情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使我校形成地方歷史校本課程資源。
二、概念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各地都保存著極其豐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風俗習慣等地方史,內容極其豐富。地方史貼近學生生活,就在學生身邊,具體、生動,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樂于探索。對推進素質教育有著獨特的作用。
景泰歷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先民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漢武帝于公元前111年設了媼圍縣,唐朝時是絲綢之路北線路的必經之地。明朝修長城、建堡、移民屯田,1936年紅軍西路軍與馬家軍展開了血戰,足跡踏遍了三分之二的村莊,景泰縣有豐富的歷史遺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業巨變,工業崛起,商業繁榮,交通郵電、科教衛生事業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地方史蘊含著寶貴的物質資源與強大的精神財富,挖掘地方史融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獨特的作用。在挖掘地方史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收集、整理資料,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歷史課堂中合理利用地方史,是青少年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能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構建新時代的歷史課堂教育教學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拓展歷史課堂教學內涵,形成有一定特色的課堂教學,并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2.挖掘地方歷史資源,如通過課堂中對紅四軍英勇作戰的學習,以弘揚為理想與信念而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使地方歷史資源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重要途徑。
3.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讓教學更有效”的目的。
4.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我校歷史教師的教研能力,提高我校歷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四、課題的創新之處及亮點
從構建地方歷史的角度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性研究,把歷史地方課程研究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重實效。
本課題的實踐創新之處在于,研究課題時并沒有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發動學生搜集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自己家鄉的“小人物”的人和事,雖然他們不是國家或者世界的著名人物、特級英雄,但是他們為家鄉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家鄉的發展與繁榮貢獻了青春與力量,我們要關注他們,記住他們,為他們樹碑立傳。通過這樣的活動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所以本課題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題,亮點一是師生共同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符合教育學科的要求;二是內容新,如采訪相關人物、掃烈士陵、參觀歷史博物館,考證來源等,從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補綴歷史事件,整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學俊.關于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優化配置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2(11).
[2]李樹江.西路軍在景泰[M].白銀:景泰縣黨辦史,2014-05.
[3]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4]王建麗.淺議地方史在歷史教學中的嘗試[N].甘肅日報,2008-12-04.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初中歷史教學中地方史運用的探索”(課題編號:BY[2014]G149)研究成果。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