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是難度系數相對比較高的學科之一,不管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邏輯處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讓他們真正學好數學,那么就必須高度重視其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養成。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59-01
數學是小學教育教學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給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充分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基于能力和知識方面,綜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學生今后更好成長與發展的基礎。
1.從感性材料入手,有效促進學生思維
就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而言,有效加強對概念、定律等過程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教學內容普遍都是非常抽象的,小學生年齡普遍又小,抽象思維能力又較差,他們學起來會非常吃力,一時根本無法真正理解,所以多為學生提供抽象思維訓練機會就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這需要基于多次感性認識基礎上。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遵循相應規律,應從直觀到抽象,層層遞進,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物(剪刀、三角板等等),從實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礎上,再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說明角的特征。然后開展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來進一步感知角,最后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制作的角,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樂于學習的思想品質。
2.注重新舊知識聯系,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是嚴密的邏輯系統知識。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因此,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那么就必須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詳細點說,就是每次教點新知識,都要注重復習點相關舊知識,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鞏固舊知識,更好的學習新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時構建系統完善的知識網絡,不斷發展自身思維。
3.精心設計問題,加強引導學生思維
縱觀實際,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小學生都缺乏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組織自身思維活動能力,通常是所看即所想。對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對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精心設計問題,尤其注意問題的啟發性,也就是所設計問題必須能夠激發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思考、探索的主動性。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有效活躍學生思維的過程,經歷這個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精心設計具有層次性、思考性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嚴格依據學生實際、教材重點,真正激活班級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提出問題時,還要尤為注意提問的內容、方法,既不能讓提問過難、過大,又不能讓提問過于簡單,過難、過大的話,會使學生無法回答;過于簡單的話,則無法有效激發學生思維。對此,善于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常用邏輯思維方式。
4.注重讀說訓練,切實推動學生思維
我們都知道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關系,它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要想有效培養、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那么就必須注重加強課堂的語言訓練,尤其是口頭說理訓練。以《小數點移動》這篇內容為例,它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這對于小學生而言,不管是學習起來,還是理解、掌握起來,都非常有難度,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有效借助說理訓練,如0.009小數點移動一位得到0.09,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完整的說一遍。要是小數點繼續向右移動,同學們又發現了什么?自己想一想,并與小組其他同學說說。然后再加強引導、鼓勵,讓學生把剛才發現的規律完整的說一遍。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四位,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五位、六位呢?如此,不僅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重視。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堅持且系統的事情。因此,這就需要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嚴格依據學生實際,有效借助一系列手段,持之以恒,以此真正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以及小學數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莊瑞蓮.試論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151
[2]朱陽金.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