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平
摘 要: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和教育信息化產品的廣泛使用,初中物理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微課作為較為新式的授課手段,與多媒體教學緊密結合,對于提高教學水平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必須提高對微課的重視程度,在需要的時候加以運用,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初中物理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微課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微課;有效教學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教育信息化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多媒體教學基礎上的各種先進教學方法不斷出現。微課是傳統課堂與多媒體教學的融合的產物,微課不同于片段教學,是對某一知識點或內容的完整講述。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微課常常表現為課前引導預習、課程中實驗演示與概念講解等內容。教師通過提前錄制自己講解的微課或者使用他人微課加以適度改造,由于視頻較短可以提前發送到班級群或者在課堂進行播放,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微課具有著一些獨特的優勢。
1 在物理教學中巧用微課的必要性
相比于傳統中教師的講授,微課的使用能夠在部分教學階段發揮獨特的作用,具有傳統課堂無可比擬的優勢。微課在課堂導入方面能夠創設良好的情境,也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時在課程重難點的部分可以使用微課視頻為重難點進行攻克,便于學生理解,在實驗部分通過微課展示也能再提高實驗演示效果,這些優勢是傳統課堂難以達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微課畢竟是簡短的教學,不可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只能在教學的部分階段發揮其作用,在使用微課時,要巧用微課,結合學情和具體課程合理化的使用微課,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2 在物理教學中巧用微課的策略
2.1 巧用微課,高效導入課堂
預習是上課時學生良好學習的重要條件,通過預習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教師教授時思考教師教的與自己想的不同點在哪里,形成思考的碰撞,這樣才能夠實現深刻的理解和記憶。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前展示微課視頻,讓學生結合導學案中的內容,循序漸進的、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能夠很大的提升學生預習的質量,這種高質量的預習將為之后的課上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熔化和凝固》這一課時,可以通過微課的錄制,通過實驗展示固態和液態相互轉化的內容,通過微課視頻展示,讓學生對融化、凝固、熔點、沸點等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在結合導學案中系統化的知識,更加明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形成對本節課內容的宏觀認識,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減少盲目的學習,使學生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從而提高預習的有效性。
2.2 巧用微課,突破重點難點
物理作為理科的代表性科目,具有著多計算、重邏輯和較為抽象的特征,對于學生來講,物理學習難度較大,常常重點掌握不牢,難點掌握不住。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在重難點部分使用微課的方式來提升物理學習的有效性,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關鍵的實驗演示部分利用微課視頻進行展示,由于視頻擁有暫停、慢放和回放等功能,非常便于學習對實驗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通過實驗完成對重要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滑輪》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有效理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含義,教師需要加以實驗演示,但滑輪這種物理器材比較小,在演示時后排學生比較難以看清,因此可以通過播放提前錄制好的微課視頻的方式來展示,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特點,在演示差異時可以將兩種滑輪一起動態演示,讓學生更加清晰的看出哪個滑輪在動,哪個沒動,從而完成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
2.3 巧用微課,建構知識體系
在通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PPT展示或口頭講述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這樣的總結雖然效率較高,但是由于學生在課堂最后時刻往往容易走神,其總結效果實際上難以保證。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末段的專注度,可以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講解,通過授課方式的轉變來吸引學生注意,而且微課可以更好地將圖片、文字、演示等內容集中匯總展示,具有PPT按頁播放所不具有的優勢。
例如,教師在講授《串聯和并聯》一課時,由于本課內容較多且難度大,因此有效的課堂總結非常重要。在此部分可以采用微課總結的方式,教師將多種形式的串聯和并聯示意在視頻中集中展示,并再次用語言強調他們各自的連接方式,在關鍵部分可以通過暫停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起串聯和并聯的知識體系,完成對課程的有效學習。
總之,微課憑借自身適合強化與集中表達的優勢在物理教學中越來越受到歡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提高對微課的重視程度,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推進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進行。同時要注意微課使用的度,切忌盲目使用微課教學,要對微課加以巧用,以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為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鄭秀玲.巧用微課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芻探[J]成才之路,2019(24):64.
[2] 肖浩鋒.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