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語匯是源自于歷史文化和人們的口頭傳播。從文化角度來說,東北地區的民俗語匯有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從東北地區民俗語匯的文化內涵特點、東北地區民俗語匯在媒體語言中的文化內涵,以及在戲曲藝術中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三方面進行探討,通過更加包容、新穎的視角,更好地了解東北地區民俗語匯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東北地區 民俗語匯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H1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093-02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的民俗語匯上也各有不同。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早在20世紀初,就有專家開展民族語匯的研究,稱為民俗學。我國對民族語匯的研究較早,中國學術史上出現民俗語匯研究內容是在兩千多年前。例如《方言》一書,其作者是漢代楊雄,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研究民俗與地方語言的學術性著作。《方言》對民俗語匯的研究受時代和朝代文化的限制,內容上僅能作為漢代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參考,而漢代之后的民俗、語匯的研究主要是體現在辭書的編撰方面。現代語言學對民俗語匯的研究針對的近三十年的民俗語言、語匯、事件,由此也就構建了一個具有較強專業性和綜合性的新學科,即民俗語言學。這一學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民俗與語匯,民俗和語匯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和文化內涵。語匯是反映和表現民俗的,而民俗是以語匯為基礎傳承的。同時實現了文化的交叉和融合,發展到現代,民俗語匯已成為廣泛應用和廣為人知的語言與風俗,涵蓋民俗要素和語言詞匯的所有含義。[1]
東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獨具特色的歷史和文化、民俗習慣、民俗語匯。提到東北,人們的印象首先是風趣、直爽、淳樸、豪邁,而且東北的風俗和語言,已經成為一種標志和社會現象,其文化內涵也逐漸被周知和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一部分人。
一、東北地區民俗語匯的文化內涵特點
東北地區的民俗文化極具代表性,東北的民俗語匯是我國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普及的普通話就是以東北語匯和語言的發音和語言風格為基礎、經統一合理化調整之后形成的。東北的語言與普通話僅是一些發音、用詞方面的區別,而民俗特征也極為獨特,例如在信仰、服飾、節日、飲食習慣、慶祝方式、娛樂方式等方面都帶有較為明顯的民俗特征。而且東北的民俗語匯有著較為濃厚的地域性特色,比如在飲食方面:“豆包”“凍秋梨”“凍豆腐”等這些食物名稱,帶有極為濃厚的氣候特點。此外,東北地區是滿族的發祥地,目前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仍是東北地區的主要民族,其中滿族的很多語言和習俗在長時間與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混居之后,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也由此產生了有明顯獨特性的民俗和語匯,例如東北民俗中使用的“火炕”“地壟”“馬爬犁”“果匣子”等民俗語匯,這些民俗語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淀,已經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而東北的民俗語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并逐漸形成了東北地區的標志。[2]
二、東北地區民俗語匯在媒體語言中的文化內涵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也進入到了新媒體時代,很多不同的文化和民俗習慣被人所熟知,同時也產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這對目前很多民俗文化來講,是極好的記錄和傳播的機會。也有很多民俗文化由于得不到人們的重視、關注與傳承,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尤其是現代化信息時代和大數據時代,對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形態也開始關注。新媒體將更多的機會呈現出來,尤其是自媒體和信息上傳功能,越來越多的人將各民族的民俗習慣、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習俗風格等展現在了人們面前,[3]尤其是一些自己拍攝的民俗文化視頻,能通過網絡平臺廣泛地傳播。將一些民俗語匯夾雜在視頻中,將整個東北地區的民俗文化充分地展現出來。目前,較為知名的是東北地區的吉林省查干湖的冬捕民俗,作為目前較為著名的民俗活動,是基于地方旅游經濟發展與民俗文化保護的雙重推動下所產生的。每一年都能夠在各大電臺、網絡平臺、視頻頻道看到“查干湖冬捕”實況,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語匯為“頭魚”“冬捕祭祀”“薩滿”等,人們只要聽到這些詞匯就會聯想到查干湖,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民俗語匯的一個特征,并且為人們所熟知。東北地區的民俗語匯具有極大的真實性、趣味性、代表性、開放性、融合性;同時也具有極廣的語言文化傳播性、傳承性,完全體現出語匯與民俗文化的傳承作用。[4]
三、東北地區民俗語匯在戲曲藝術中的文化內涵
一提到東北地的民俗中的戲曲藝術,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二人轉”“拉場戲”“吉劇”等藝術形式。目前,“二人轉”已經成為東北民俗文化當中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人們極為喜愛的曲藝形式。在“二人轉”曲藝表演中包含了大量的東北民俗語匯,可以說是東北民俗所特有的語匯造就了“二人轉”,“二人轉”促進了東北民俗語匯的廣泛傳播。[5]從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方面來說,東北地區民俗語匯在戲曲藝術當中的代表就是“二人轉”,其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主流媒體也紛紛將“二人轉”搬上了更大的舞臺。很多“二人轉”的表演有著極為濃重的東北民俗語匯,如著名的“二人轉”曲藝作品《小拜年》包括“老丈人、頭一天、果子拿倆匣”等。可以說“二人轉”藝術形式,將東北地區民俗語匯的風趣、俏皮、詼諧、生動等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今,隨著多種新藝術形式的創新和發展,更多的東北民俗語匯被應用到表演當中,例如極具代表性的影視作品,如《鄉村愛情》《男婦女主任》等,都蘊含了極具特色的東北民俗語匯。從這里可以看出,東北民俗語匯具有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的文化內涵,其涉及并包含了多個文化藝術層面。[6]
四、結語
我國的語言文化較為豐富,尤其是民俗語匯。在民俗語匯被納入民俗語言學研究專業領域之后,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民俗語匯也呈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東北地區的民俗語匯的使用,承載著極為深厚的社會文化價值。同時也蘊含著民俗文化、民俗習慣等多個文化特點。隨著民俗文化和民俗語匯應用的民俗語言學專業的研究和旅游市場的逐漸興起,仍有很大一部分鄉村的社會民俗文化語匯信息與現代的發展相聯系,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民俗語匯文化內涵的重要性,并對負載不同民俗文化信息的語匯和語用功能的民俗語匯保護和弘揚。
參考文獻:
[1]宋艷欣.東北方言文化名詞及其反映的文化來源與類型:基于東北方言詞匯庫的調查[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460-465.
[2]夏紅娟.東北地區的民俗語匯所承載的文化內涵[J].科技資訊,2017,15(36):193+195.
[3]張超.東北民俗文化的特征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0):239-240.
[4]閆石.東北方言慣用語文化認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5]秦初陽.語言和文化層面上的東北方言特點探析[J].現代交際,2016(24):50-51.
[6]郭艷.從東北方言詞看東北文化[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三),2016:234-235.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鄭凱丹,吉林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東北地域文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