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物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它提出“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本文重點把初中生物學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重于啟發引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生活實例解釋生物學知識,讓生物學知識指導生活,達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生活經驗;課堂教學;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一思想在《生物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已經凸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生物學基礎知識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做到趣味學習,是我思考的問題。教學中我發現,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或者創設生活情景,靈活學生的思維,并促進他們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堂學習和生活領域的有效統一。
一、 讓課堂洋溢生活氣息
學生衣食住行所形成的家庭生活體驗,構成了無形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我注重挖掘并利用這些資源,營造生活氣氛,設置生活疑問,讓學生置于生活情境中,使他們感到既熟悉又親切,引導他們在情境中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避免了課堂死板的理論化教學。
(一)從生活實際走近課堂教學
生活化教學的課堂導入,一般是以鮮活、緊貼現實的生活體驗導入課題,通過設置生活中的疑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合理的膳食》這一課時,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會讓理論知識變得無趣無味。所以我從生活故事《“小鬼”當家》開始:爸爸媽媽不在家,我打算為他們準備午飯和晚飯的食譜。同學們結合家長的生活習慣和食物營養表,為爸爸媽媽準備食譜,“小鬼”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我們把生活問題用到教學中,避諱了學習的生硬和勉強,創設的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感覺。
在學習《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和無機鹽》這節內容時,結合俗語“大樹底下好乘涼”,炎熱的夏天從樹下穿過,我們有怎樣的感覺?“移栽植物為什么最好選擇在陰天或傍晚?”“移栽后的植物為什么要遮陰?”等等,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再現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讓課堂知識服務實際生活
生物學知識源于大自然,服務于大自然,為了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我會常常利用各種時機,創設情景,主動為學生們搭建這種生活和生物學相聯系的條件,在情景中幫助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植物的生長發育》中有一個重要的活動——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針對這一活動,結合生活實際,設置一些疑問,譬如農民在播種前如何篩選種子;為什么有些種子在播種前需要浸泡;為什么有的種子需要深播,有的種子是淺播,等等,基于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因素有水分、溫度和空氣,但是陽光是一個很大的干擾因素。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我把這個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他們討論開展這一活動,但提醒他們做好記錄和拍照。活動匯報中,有一組的活動很新穎,材料和用具來自生活中的礦泉水瓶,方法也避開傳統模式。他們把礦泉水瓶裝置做了如下操作:取瓶子的兩頭,把瓶蓋端倒扣在瓶底端,在瓶蓋端放置紗布,使紗布能接觸到瓶底,再取一塊紗布平鋪其上,以備放置種子,然后在瓶底放置10粒黃豆種子,紗布面放置10粒種子,再向該裝置注入清水,水的量能使瓶蓋端的紗布濕潤即可,再準備同樣裝置在外面套上黑色塑料袋,三天后發現兩組裝置中浸沒在水中的種子種皮撐破,沒有發芽,而紗布面的種子大部分已發芽。學生介紹,這一活動的思想來源于媽媽的盆栽綠蘿,媽媽在盆底下又放置了一個托盤,每次在托盤里注滿水,而不用經常給綠蘿澆水。有了這一靈感,可以保證紗布面的種子始終處于濕潤狀態。在這一活動中,該同學發現浸沒在水中的種子種皮撐破,沒有發芽,紗布面的種子大部分發芽,有的種子結構不完整不能發芽,即使套有黑色塑料袋,紗布面的部分種子依然能夠萌發。
結合學生們的活動,大家達成共識,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適量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與光照沒有關系,結構完整,有活力的胚是種子萌發的內在因素。活動并沒有停止,過了一段時間,有同學把種子的幼苗帶進課堂,幫助大家再現植物種子萌發和生長的過程,還有同學提議把裝置再做優化,希望培育種子幼苗作為美食。
我想如果把這一活動停留在播放視頻、展示實驗,將失去學生對認識種子萌發條件的直觀感受,也不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意義,更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優化課堂知識,拓寬生活探究
讓生活和課堂學習相結合,不是僅僅流于一個情景的創設,一個活動的開展,而需要學生領悟知識和生活結合的內涵,讓生命科學的理念滲透入生活中,真正體現生物科學素養的精神所在。
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25章第3節《遠離煙酒 拒絕毒品》,課本的內容在安排上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圖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煙草的成分、尼古丁的毒性以及吸煙對青少年的危害。對于吸煙為什么有害,有怎樣的危害,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抗拒,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迷戀抽煙,這些問題還不能理解。
“吸煙有害健康”,這句話對中學生來說,只能停留在表層的理解,沒有深入的認識。因此我對課本的內容安排做了改動,用探究香煙浸出液(取使用過的香煙過濾嘴50支,放在500mL燒杯中,加入清水,浸泡一夜,過濾取其溶液為母液,再根據需要兌清水稀釋,配制出高濃度浸出液和低濃度浸出液)對植物生長和對動物生活的影響,來間接反映煙草對人體的危害。
1. 探究香煙浸出液對植物的影響
(1)香煙浸出液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我們選取大小相同的3個培養皿,在里面鋪上3層紗布,各放入40粒綠豆種子,每天向培養皿滴加培養液,使其保持濕潤,然后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態。
我們看到培養液下的綠豆種子萌發情況。
(2)香煙浸出液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原先都是5片葉的綠蘿,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清水中已經長了6片完整的葉子,濃綠很有生機,也有了新的根須;而香煙浸出液中的依然是5片葉子,整體耷拉著,有的葉片已經嚴重發黃,根尖出現腐爛現象。
結論:香煙浸出液抑制植物的健康生長。
2. 探究香煙浸出液對金魚生活的影響
探究材料:金魚(3條)、燒杯、網兜、清水、香煙浸出液母液
探究方案:各小組根據活動需要,利用香煙浸出液母液配制出高濃度香煙浸出液和低濃度香煙浸出液。
探究步驟:
a. 用網兜輕輕地從裝有清水的塑料魚缸中撈出另外兩條小金魚,各放入裝有低濃度浸出液和高濃度香煙浸出液的塑料魚缸中;
b. 先觀察狀態變化情況,待其安靜,小組成員計數1分鐘內金魚的呼吸次數;
c. 小組一成員做好記錄;
探究記錄表: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隨著身體上產生的變化,心理上也發生很多變化,而對于現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很多家庭難以關注這些變化。結合青春期的一些現象和初中生喜歡探究的心理,用活動豐富學生的探究,用實踐驗證理論,切實明白“吸煙有害健康”,做身心健康的中學生。
二、 架構生活與課堂學習的措施
教學手段是對教學過程中知識落實而采取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幫助完成教學任務,更能做到事半功倍。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針對課堂和生活相結合開展的幾點措施。
(一)組織開展“生物學與生活”知識競賽
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保質期”,需要刺激和調動,于是,圍繞生物學與生活的關系,我常在課堂上開展一些知識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并用積分換禮物的形成保持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圍繞生活,教學中會有很多疑問,譬如“晚上睡覺時,為什么我們不建議在臥室放置很多植物”“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大清早在公園跑步,你覺得什么時候最適宜鍛煉”“炎熱的夏天,為什么大樹不會被灼傷”“小明每次上完體育課,都喜歡喝碳酸飲料,說說你的觀點”“請你談談你對蒸餾水、純凈水和礦泉水的認識以及它們與我們生活的關系”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踴躍搶答,不甘落后。在激烈的搶答過程中,學生們提升了語言的表達和概括能力,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也鞏固了知識,參與者為小組贏得積分,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二)學做生活知識小卡片
雖然初中生物學的很多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很緊密,但學習有個遺忘過程,學做知識小卡片,可以加深印象,在某種方面真正服務于生活,譬如:①家中儲存水果為什么要裝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②儲存雞蛋時,為什么我們建議把雞蛋的大頭朝上?③為什么要定期給花盆的土壤松土?④為什么提倡慢跑?等等,這樣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為將來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參加科學研究和生產勞動時能靈活應用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物學是一門與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學科,而生活存在豐富的教學資源等待開發,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資源,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使其與書本知識相融通,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提高生物學習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鐘倩萍.農村高中生物教學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22-24.
[2]匡廷云,曹慧玲.生物學八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3]匡廷云,曹慧玲.生物學八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糜金燕,江蘇省句容市,句容市崇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