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改后有效實現了學生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的目的,而數學活動課校本化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環境中綜合掌握數學知識內容,讓學生靈活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并使數學知識有效的應用到生活當中,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考能力,增加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得學生在數學知識“充電”過程中不斷產生進取心理,進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走向更加專業化的成長道路。由此本文就小學數學活動課校本化的開發策略進行以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課;校本化;策略
數學活動課是數學教師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實施與推進后,學校在堅持國家課改綱要基本精神前提下,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全面規劃了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同時通過教學實踐進行調整
與修訂,使得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課程目標和預期達到的效果,數學教學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實踐和應用。
一、 小學數學活動課的作用
(一)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課改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對教學方法進行了綜合的總結和反思,通過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步驟,適時的將課堂帶入生活,將生活內容引進了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課堂知識海洋里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
(二)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發生了改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現學生興趣點的轉移方向時,可以通過了解學生心理進行及時的教學調整,讓學生不再厭倦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以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發表自己見解的教學方式,老師可以對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糾正,使得學生們的智慧潛能得以開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進展,從而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二、 數學活動課的效果
傳統的數學課程一直是一節課一個內容,是典型的打一槍換一個點的教學過程,小學學生的身心又不具備成熟特性,使學生對數學的知識掌握沒有連續性。特別是在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兩方面更是不能實際應用到生活當中。所以,增進實踐性的數學教學方式就成為數學教師們首要考慮的內容。
(一)有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單一式的教學早已不適合現代小學學生的身心特征,小學是學生的成長階段,也是心理結構和個性最難掌握的時期,所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成為數學教師一大難題。而數學活動課在教學中做到了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成為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對于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個性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有助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影響到日后數學學習發展,所以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是每一個小學學生應具有的行為能力。但是該階段的學生對于繁復的數學知識內容與刻板教材內容理解能力有限,導致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進展受到阻礙。數學活動課則給予了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們可以把煩瑣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圖像或事物進行理解與掌握,給了學生們拓展思維空間的方向,使得教學活動更加高效。
(三)有助于豐富精神生活
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能力或生活原因對數學知識產生極度的厭學情緒,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情緒怠倦,使教學活動難以進行。數學活動課程的開展,讓學生們從死板課本教材中解脫出來,放松學生們緊張的心緒。去掉空間限制也使得學生們自主、積極的進行知識的探索,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開闊了眼界,發現了生活中的數學常識,增加了對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的認知,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有助于強化所學知識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實踐中來并應用到實踐中去。數學活動課在課堂中貼近生活并讓知識在生活中使用。數學活動課的開展,有效的幫助了學生強化所學數學知識并真實的實踐到了生活當中。
三、 小學數學活動課程校本化策略
自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推出,為教學提出了目標、內容、實施及評價的要求,主要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能力的培養,通過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關聯,實現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因此,數學活動課的實踐與探索,圍繞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識自我并完善自我所展開,將學校以及周邊環境相互結合,共同打造成形式豐富、內容多彩的實踐活動課程,使數學活動課程校本化。
(一)因地制宜,開發資源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所以,活動課的開展就要緊密圍繞生活而進行。教師可以通過選擇學校附近學生們感興趣的、具有特點的場地或者場景開展最貼近教材內容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社會學習空間和實踐空間,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孩子們的好奇心理,使學生在數學活動課程中發現大自然蘊藏的奧秘,并在孩子完全愉悅的心理活動中植入了數學知識內容,使得學生自主啟動思維進行思考。
例如,《100米有多遠》對于米的認識、《東南西北》認識位置與方向、《認識路線圖》對簡單的路線圖描述,還有《猜猜顏色》《“時間”的妙用》《游戲中的加、減法》《二進制》《量角和畫角》等等。
“活動是個框,問題往里裝”,數學教師通過校本化的數學活動課,使學生們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思考問題,最后通過自主思考來解決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動腦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結合教學內容提高活動層面
評價是活動課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通過評價可以促進數學課程的有效實施,評價的過程需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問題解決方法的應用,只要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有效的體驗或者得到一個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法時,就給予積極的評價。最后,我們將這些評價進行整理和總結,在回到數學課堂中進行分享與討論,使學生把活動中所得進行分析,使全班同學得到豁然開朗的感知效應,增加了學生積極分享、相互合作等良好的品質。高質量的數學活動課,可以把數學活動課的開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
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展開七巧板拼圖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對生活事物的印象,使用七巧板拼接出不同的形狀或圖形,比如拼一個小鳥、拼一個小魚、拼一個飛機、拼一個小船等等。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認識七巧板中都有哪些形狀,這些形狀都具有哪些特點。在學生回答形狀的時候老師就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最后讓學生們對自己拼的圖進行分享,為什么要拼接這個圖形,這個圖形都具有哪些特征,這七個小小的板子都有哪些不同和聯系等。最后通過學生對發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給予評價和糾正,最后進行總結。
校本化的數學活動課使學生獲取了參與感和體驗感,在探究問題的同時培養了心理品質,讓其在自然環境中增強對數學的熱愛。
(三)建立數學課程目標
要使學生有好的教學體驗就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以知識目標為中心開展數學活動課,使學生可以在游戲中學到數學知識,讓學生發覺數學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游戲,引導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綜合素養,同時還增進
了學生對學校和家鄉的了解,激發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讓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形成一個能發現問題的態度,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隨著學生年齡進行調整,使學生在教學品質不斷提升和知識引領下,形成以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養成一個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數學活動課的有效融合
單純的知識灌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新課改后對所有教師的一個挑戰,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進行學以致用。本土教師任務已不是單獨的教授學生們數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到“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實踐中去。實現學校綜合性實踐活動的正常進行,讓學生不再受課程的約束,讓他們變成為課程的主人,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身心需求不斷調整活動內容,實現“自上而下”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們更自然的提升了數學的知識素養。
例如,在小學數學中《100米有多遠》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去學校旁邊的公園,在出發的時候告訴學生,從教室門口走到學校門口是100米遠,從學校走到公園是300米遠。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在教室門口走到學校門口自己走了多少步,用了幾分鐘。然后在學校門口走到公園又走了多少步,用了幾分鐘。一直到最后提問,100米大概需要幾分鐘,從學校走到公園一共走了幾個100米,走的步數與米有什么聯系等,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分享給大家,在這期間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進行引領和糾正,最后進行綜合的總結和數學知識的引入。
數學活動課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學生放松身心,防止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實現學習在生活中的實際實踐,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
四、 結束語
課程只是一種結構,是為學生構建未來的學習框架打下的良好基礎,校本化的數學活動課可以使學生更貼近自然、更貼近生活,在愉快接受數學知識的同時做到了認識自然,將知識實踐于自然。地方的原生態資源是數學教育的優越資源,是為小學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的優質資源。教師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些資源,達到數學教學質量的最終提升。
參考文獻:
[1]金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素養的訴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15-17.
[2]王燦.語文活動課與中職語文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整合[J].中華少年,2018(20):232.
[3]鄒開煌.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必修課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核心內涵概述[J].福建教育,2018(19):27-29.
[4]陳小芹.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探微[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8(6):95.
[5]李然,趙鵬飛.初中歷史實踐活動課中探究方法的運用:以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歷史活動課的實施為例[J].考試周刊,2019(15):149.
[6]孫燕.眾里尋他千百度: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選題的幾點思考[J].好家長,2019(25):188-189.
作者簡介:徐潔,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