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石娟
摘?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的書越多,寫起文章來就越得心應手。面對作文教學的諸多困境,筆者嘗試從源頭抓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自2017年《朗讀者》節目開播后,本人的語文課開始嘗試開展“課前美文分享活動”,利用課前的三分鐘讓學生們當一名朗讀者,讓那一聲聲朗朗的、抑揚頓挫、渾厚沉淀的詩句,飄向窗外,飄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寫作的種子。
關鍵詞:朗讀;興趣;寫作;模仿
新課標閱讀目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關于寫作方面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那么,朗讀又與寫作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系呢?
一、讓朗讀為寫作興趣播下希望的種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苍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教育學家艾勒里也曾說過:“一個寫作能力差的人,閱讀能力也不會好。事實上,我還可以進一步打賭,他在寫作方面的缺陷,一部分是由于閱讀能力的缺陷造成。”反觀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懶于動手,非要他們寫不可時,便“隨心所欲”胡作一番,對老師平日強調的作文要“緊扣中心、詳略得當、首尾呼應、人物描寫方法、修辭方法、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等皆全然忘卻,使得作文中心不突出,結構不嚴謹,語句不出彩……欲要改變此狀,需從讀書抓起。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談到他的寫作經歷時說:“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笨梢姲拙右椎膶懽魃闹胸灤┲喿x。在談到“怎么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答曰:“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泵珴蓶|不僅是革命領袖,而且還是杰出的文學家!據黨史專家不完全統計,他一生所讀的書在9萬冊以上??梢?,海量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基礎。
二、利用好課前三分鐘,讓朗讀遇見寫作
新課標在關于寫作教學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每逢開學初,筆者便和學生約定:只要不是考試,凡是本人的語文課堂,課前3分鐘屬于朗讀時間。朗讀人由課代表安排,可單人讀,或幾人讀,或是齊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故事、散文、詩歌、或是新聞通訊、亦或是自己的原創作品……只要是內容健康,能夠表現自己的朗讀水平,使自己得到鍛煉的都可以。一人朗讀時,其余生則認真聆聽,聽后并指出優缺點,老師做出最后的評價。朗讀是對寫作過程的第二次物化。讀給同學聽或由同學讀給自己聽,如此,習作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句子累贅不通順、用詞不當、中心不突出等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從而便可逐一進行修改。
“走過了春夏秋冬,漫步在鄉間小道上,花兒用笑臉告訴我,生活需要陽光;經過了風霜雪雨,馳騁在求學之道上,鳥兒用歌聲告訴我,前方一片光明……”聽李馨同學的作文《陽光路上》,學生領略到了作文開頭優美的好處。
聽高幸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心得:“堅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海倫.凱勒的名言將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
這樣從讀學寫,學生在讀或聽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怎樣剪裁取舍、謀篇布局,怎樣根據表達的需要記敘、描寫、說明或議論,怎樣準確地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不足之處又該怎樣去修改。
三、讓學生在名篇佳作的朗讀中“模仿寫作”
聽李心怡同學朗讀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讓傾聽者們似乎穿越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偉人,領略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詩人的豪邁!
聽李文鎧同學朗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讓人如走進春的世界,似乎正踏著青草、沐著春雨、聽著百鳥齊鳴、沉浸在陣陣的花香之中。
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看別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前后照應??跉廛浻?,何處要整齊,何處要變化,全部可以從別人的文章里學來。”魯迅也也曾提到過,優秀的作品說明著“應該怎么樣寫”。也就是說在讀中“悟出作文之道”,懂得“應該怎么樣寫”,獲得寫作技巧的“竅門”,并在日后反復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
閱讀的過程也是模擬寫作的過程。針對本校學生總體寫作基礎差:謀篇布局能力低,選材不夠典型,語言表達能力弱,作文字數嚴重不足等問題,本人嘗試從模仿開始,讓學生在朗讀名篇佳作中“模仿寫作”。實則就是讓學生把經典作品當做范文,領悟文中采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表達技巧,采用寫提綱、改寫范文、模仿范文進行寫作訓練,通過多次的寫作實踐,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綜上所述,筆者根據理論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出利用好課前三分鐘,讓《朗讀者》為寫作服務的具體做法分享于此:
1.朗讀時間固定,即每節語文課前的三到五分鐘(考試除外)。
2.朗讀內容要豐富多彩:文言古詩詞、故事、散文、新聞通訊、學生習作等。
3.提前確定朗讀者并選好朗讀內容:
開學初第一周由教師精選文章示范朗讀,并點評和談讀后心得;
第二周由教師挑選班里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帶好頭,教師推薦好篇目讓他們朗讀,并在他們讀后及時作出評價;
第三周開始,進行“一帶一幫扶”:由已上臺朗讀過的同學去指導未讀過的同學,如應挑選什么樣的文章,應如何讀出情感等,皆須先經討論、試讀過。
4.強調傾聽者要做到:眼觀朗讀者神情動作,耳聽文字發音、音調起伏、語氣快慢舒緩,心會文章之內涵,寫作之技巧,并在聽完朗讀后嘗試即興點評一二,對習作類作品能提出修改建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持之以恒,定有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祝新華.2015.促進學習的閱讀評估[M].人民教育出版社:5.
[3].談彥延.1996.寫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