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壽標
摘?要: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進行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當將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立足于課堂教學,并運用多種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獲得穩固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方式;策略研究
到了初中階段,數學學習難度會提升,內容量也會加大,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壓力,但同時也是能力提升的機會。所以,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初中階段教學對學生的重要性,并從多個方面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然而核心素養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所以,教師不僅需要有耐心,還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并多面了解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巧用多種教學方式,致力于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并在數學學習中獲得能力的發展。故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注重學生自主學習
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能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大有幫助。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就是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并且,為了優化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一定的指導,力求讓學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學習方式。
例如:在進行“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教學時,雖然這部分內容是新的內容,但是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并且,課程內容難度不大。因此,我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具體來說,我讓學生回憶我平時講課時寫的板書,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進行板書設計。這樣的學習要求學生感覺很新奇,因此學習積極性很高,并且,形式上是讓學生進行板書設計,實質上是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總結歸納。在這樣的自主學習結束之后,我會通過學生的板書對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會得到有效發展。
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與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逐漸增強自身的學習信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多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學習任務。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究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實踐,還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擴展,讓學生在逐漸的探究學習中摸索出獨屬于自己的學習策略。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數學運用能力會得到強化,數學核心素養自然也會得到發展。
例如:在進行“線段、射線、直線”的教學時,我讓學生進行了探究學習。具體來說,在沒有進行這部分的學習之前,學生腦海中對“線”是有一定的認識的,但要讓他們對線段、射線、直線進行具體敘述與區分,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先用圖片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了多種線,其中包括線段、射線和直線,并讓學生通過課本探究來對這些線進行認識。在學生探究時,為了優化探究,我建議學生列表格進行認識和區分。通過這樣的探究與指導,學生的探究力會得到發展,核心素養自然也會提升。
三、巧用小組合作學習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因此,教師應當巧用小組合作方式。對于此,教師首先需要對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研究,給學生進行科學性的分組與合理的分工,其次,教師需要將小組合作與數學進行有效的結合,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挑選與調整,第三,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的干預,促使學生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抽樣”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我讓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實踐。具體來說,我會給出一些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實際地在班級中進行數據收集。在學生體驗過數據收集的過程之后,我會將情境擴大化,引導學生進行抽樣思考。在數據收集與抽樣思考這兩個階段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快速收集數據,如何使收集到的數據更加科學等多個問題,還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的數學素養與合作能力都會得到強化。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是學生能力與素養發展的重要階段,并且,能力的提升與素養的發展會讓學生的學習信心更加堅定,學習動力更加強勁。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并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學習的空間,讓學生養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會得到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志強.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44):249-250.
[2]陳遵志.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