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型模式,是解決中等職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嚴重脫節的有效途徑,而實訓基地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重要保障。從分析中等職校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的現狀入手,圍繞現代學徒制下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構建模式與運行策略進行了探索,從而總結出提升中等職校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實訓基地;構建模式;運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4C-0020-04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指明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及路徑。《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借鑒雙元制等模式,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現代學徒制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等相關標準,做好落地實施工作。”以上都是當下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綱領。所謂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中等職校如何依據現代學徒制試點要求,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類人才,探索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與運行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代學徒制下“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的綜述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是教育者或教育機構在不斷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尋求的一種大膽的制度嘗試,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教學模式,也呈現出了各種形式的“學徒制”,最具典型的是職業院校將工廠搬進校園或者將學習場所直接設在工廠里進行,實現所謂實訓“企業化”,其實就是將傳統的師徒模式融入現代學校教育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
(一)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國際勞工組織將其定義為雇傭者依據雇傭合約,雇傭年輕人為學徒,聘請師傅對學徒進行系統的培訓,學徒在合同期內,需在培訓企業、培訓中心等培訓地點接受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是一種職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培訓制度。我國職業教育界普遍認可將現代學徒制定義為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實行招生與招工、學習與工作、校園與工廠、教師與師傅、教室與車間、學生與學徒相結合的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和企業為主體,以學生(學徒)為本,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聯合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具有通才與轉崗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一種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強調學校與企業“雙主體”育人,強調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強調教師與師傅“雙師”教學,強調學校與企業“雙場所”訓練,強調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專業實訓基地
專業實訓基地是學校與企業根據學生技能訓練需要,依據功能分工而合作建設的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的場所,可為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活動提供相應的環境和必要的服務。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即“雙場所”實訓教學基地。實訓基地建設設計的初衷是更好地為專業教學服務,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符合社會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
(三)現代學徒制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基礎設施與企業生產實際的教學場所高度相似,讓師生感覺自己是在實際的生產車間,構建生產性教學環境,如若深入企業的一線,使項目教學、場景教學、案例教學和崗位教學等體現出增強仿真實訓效果。學校在校內和企業共建、共享實驗實訓室,引進行業企業先進設施設備和技術,確立對接企業生產的工位設計目標,引入企業的職業標準和崗位管理標準。
基地文化建設方面,在實訓基地建設時引入企業的敬業文化、團隊文化、誠信文化、質量文化、創新文化,以此培養教師和學生企業高度相似的認同感,使學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吸取職業氛圍、管理理念、人文素養等企業文化的精髓,使育人與用人兩個職能相銜接。
基地教學方面,要改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和實訓方法,使實訓項目符合企業崗位多樣化和系統化的實際,同時又要能滿足安全和節約的需求,滿足實踐操作要求,培養創新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基地管理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在真實的企業場景中培養學生崗位意識、職業素養意識、競爭需求意識。專業實訓基地應從實際出發,盡量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進行管理,做到以制管人、激勵人才、質量控制等,提高自主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1]
因此,對于現代學徒制下“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標準、建設途徑和運行管理模式等,包括如何根據專業特點科學合理地設置實訓基地的規模,政府、學校、企業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管理實訓基地,包括制度、計劃、設備設施和人員等,以及最大化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等,都是當下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值得深思的話題。
二、現代學徒制下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
結合學校在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推行的現代學徒制項目,特別是依據信息技術類專業特點,對現代學徒制下實訓基地的構建體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而有效地改變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能力相割裂、教學場所與工作情境相分離的局面,在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下,形成了企業和學校雙主體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2]
(一)構建企業(行業)場景的綜合實訓基地
目前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訓教學要求,裝備了與專業技能課程相應的基地實訓室,如程序設計實訓室、計算機維修組裝實訓室、計算機平面設計實訓室、影視后期制作實訓室、多媒體作品制作實訓室、網絡布線實訓室、計算機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室、物聯網技術應用實訓室等,這些實訓室相對來說功能比較單一,僅能完成專業技能課程要求的實訓項目;另一類實訓室依據區域內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和IT行業人員工作崗位需求,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創共建的方式,依據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教學項目管理的有效性,裝備了多個校內外信息技術類專業綜合技能實訓中心。
(二)精選典型工作任務的實訓教學項目
現代學徒制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實訓教學項目分兩類,一類是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目標設置的實訓教學內容,通常安排在校內單項實訓室完成,如高級語言編程與調試在程序設計實訓室,網絡設備連接與配置在網絡組建與管理實訓室。另一類是來自于行業實際、技術較為前沿的綜合性工作任務,如電腦、筆記本維修與保養實訓項目,其涉及故障判斷、背板與液晶屏拆裝、內存或硬盤更換等,這些項目通常安排在校企共建的計算機設備維護與營銷實訓中心;再如智能化工環評檢測項目,公司已在某化工企業相應檢測點安裝了相關傳感與檢測設備,通過系統遠程檢測到相應參數供分析、決策與調控其事件,這類實訓教學項目在智能設備安裝與調試實訓中心就能較好地實現。
對于實訓教學項目選擇,一要依據信息技術類行業的用人單位對人才規格的需求,二要符合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三要應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終身專業發展之需要。使學生真正學好專業技能,除精選典型工作任務外,還必須將工作任務進行二次加工,將企業工作任務轉換成教學項目,編寫項目工藝流程(即任務單),制定項目檢測標準及操作注意事項,并依據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形成一個個項目任務書,分門別類地形成系列化電子版的實訓教學校本教材。此外,實操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還應制作成微視頻,連同校本教材上傳到專題學習網站供學生學習。
(三)配備校企共融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
現代學徒制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實訓教學,承擔核心職業技能綜合實訓教學項目的教師必須具備企業實踐和學校教學的雙重經歷,還應具有與時俱進的知識與技能的更新能力。而具備如此能力的師資在目前情況下,特別是縣域職業學校或企業相當稀缺。對于企業來說,其技術人員是依據企業生存與發展而雇用的常規型技術工作人員,不能儲備大量高新技術人員;對于學校來說,盡管有一定數量的信息技術類專業教師,但具備扎實操作技能和企業實戰經驗的教師較少。因此,只有通過校企雙方精選、優勢互補的方式,形成一支符合綜合實踐技能教學要求的校企共融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如計算機設備維護與營銷、動漫設計與制作實訓中心,其實訓教學項目就是企業長線工作任務,因而實習指導教師以企業師傅或技術人員為主、學校教師為輔;而智能設備安裝與調試實訓中心,企業供養的技術人員或師傅善長工程設計與施工,智能設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遠不及學校專業教師,另外還有一些高新技術及實施方案仍需要學校專業教師給予指導,因此此類實訓教學項目需要校企雙方協同完成。
三、現代學徒制中職信息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的運行策略
(一)構建實訓基地校企協同管理的運行機制
校企共建的信息技術類專業綜合技能實訓中心,為現代學徒制專業技能教學提供了環境保障,促進了信息技術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有效地培養了適合區域企業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建立組織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如建立學校分管領導、企業主管、實訓中心負責人組成的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實訓中心建設方案論證、人員配置、財務審批和績效考核等;下設若干個由學校實訓部門負責人、校企技術人員或專業教師組成的實訓中心項目實施小組,實行項目責任負責制,具體負責實訓中心的實訓教學、生產經營、財務核算和人員考核等。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如校企共創實訓基地協同管理條例、基地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及考核條例、實訓中心設備與耗材管理制度、學生實習管理規范、成本核算及績效考核條例等。開發實訓基地管理平臺,平臺內設實習教學預約、人員考勤、設備與耗材(含水、電、氣)管理、教學資源、學生實習考核、生產經營等管理模塊,實現實訓基地管理智能化,使實習教學與企業經營數據即時生成,便于統計與分析。[3]
(二)形成實訓基地教學經營融合的運行模式
根據綜合性技能實訓中心對應企業的性質和業務范圍,校企雙方相關人員共同研究,選擇若干個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作為學生技能教學項目(即技能學習菜單),并通過分析確定工時數及完成項目的相關要求;根據專業綜合技能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特長與專業發展方向進行分組,項目小組人數視項目內容而異,如電腦、筆記本維修與保養項目一般以一個師傅帶3—4名學生為宜,而網絡集成與調試項目校企各派一名指導教師帶8—10名學生;將所選典型工作任務(項目內容、要求、時間、人數、關鍵技術等)及時上傳實訓管理教學平臺,供學生選擇及教師對項目統籌安排;參訓學生、企業和學校老師需在管理平臺上相應欄目中輸入或掃描相關過程數據,使系統自動生成評估報告作為實訓教學與工程雙重任務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提升實訓基地資源共建共享的運行效能
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必須在執行校企雙方制定的相關管理條例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實施小組統籌協調,有效解決基地運行過程中的工學矛盾、耗材超標和項目質量等問題。如計算機設備維護與營銷實訓中心,校方提供場所及基礎設施,企業提供核心設備、技術人員和經營項目,較好地將學生綜合技能訓練項目與企業經營活動融為一體,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盡管少數學生因操作失誤導致設備損壞及耗材增量,以及增加了企業技術人員的帶教補貼,但成本核算后盈利部分大大增加。再如動漫設計與制作實訓中心,由于企業方承接項目需要大量人員去完成,公司對學生進行短期集訓或技術人員跟班指導,學生上手很快,采用了按勞取酬的項目化管理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公司盈利大大增加。而智能設備安裝與調試實訓中心,公司技術人員僅停留在項目設計與施工,而智能設備結構、原理與測試技術等需要校方專業教師配合。另外,學校專業教師與高職院校、科研機構有著廣泛的聯系,在共同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幫助企業完成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外援協助企業解決技術疑難問題,從而擴大了企業的行業知名度。
四、結束語
現代學徒制信息技術類專業的綜合技能實訓中心本著共建共創、互利互惠的原則,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學校發揮了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科研能力等教育資源優勢,企業發揮了行業特長、企業管理、項目實施現場等企業經營環境優勢。企業不但沒有因為承擔學生綜合專業技能訓練而影響經營活動,還提升了經營額度和知名度,提高了行業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真實行業場景下獲取了真實的職業技能,并感悟到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成為企業的準員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徐林, 方崇.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J].科教導刊, 2016(27).
[2]丁春明.中等職校智慧實訓基地系統架構與規劃的理性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 2018(6C).
[3]劉桂香.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實訓基地管理模式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 2017(8).
責任編輯:謝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