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聯網+核心素養”深度融合的意義,論述“互聯網+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智慧校園建設路徑,從智慧校園集成體系、學習活動、教學平臺、學生生活四個層面提出建議,以推進學校形成育人新生態。
【關鍵詞】“互聯網+核心素養” 智慧校園 育人環境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84-02
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要把發展教育作為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切入點,只有推進教育現代化轉型,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學校育人的共識,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互聯網+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學科建設和育人模式的同步創新是學校建設的熱點問題。而智慧校園建設能從技術層面、思維層面推進校園育人體系的全面創新,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的科技含量。
一、“互聯網+核心素養”深度融合的意義
首先,信息技術時代下,互聯網技術逐步推進教育新生態的形成和發展,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教育已經進入新時代,未來教育改革的主流趨勢必然是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夠滿足他們終身發展以及適應社會需求的基本素質和能力?;ヂ摼W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因此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成為學校教育開展的重要內容。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并創建完善的核心素養培養評價標準和制度,以此提高教育改革的質量。
其次,互聯網推動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推動了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和創新,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更加廣泛的內涵和外延,互聯網技術能打破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寬廣的教學渠道,讓學校教育不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上,而是朝向更大的范圍進行延伸。
最后,“互聯網+核心素養”背景下,學校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也是新時代育人方向的全面創新。一是學生應當具備較深厚的文化基礎,尤其要具備現代科學精神和人文內涵,要學會用現代科學的理性眼光觀察世界、理解世界,同時培育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現代人文精神,這就要求學校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學生要具備自主發展能力?!盎ヂ摼W+核心素養”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生活,學會適應社會,滿足社會和改造社會。因此,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高品質思維能力、批判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適應社會。三是學生要具備社會參與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加強責任教育和使命教育,重視實踐教學。
二、“互聯網+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智慧校園建設路徑
智慧校園是在我國校園網絡化、數字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的,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校園現代化建設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智慧校園奠定了物質基礎,核心素養理念則為智慧校園奠定了理論基礎,兩者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促使智慧校園建設成為教學體系改革、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
(一)以數字校園為基礎,建設智慧校園集成體系
從數字校園過渡到智慧校園,可以依托數字校園的建設成就,將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的不同業務系統數據、平臺等整合為一個集成體系,實現數據信息、功能服務的交互融合,推動智慧校園功能服務的完善。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智慧校園更加強調校園功能的智能化和自助化。學??梢酝ㄟ^智慧校園體系減輕校園傳統工作的壓力,為教師和學生營造更加自主、獨立和開放的校園環境。
智慧校園的基本建設思路包括三方面。第一,做好智慧校園頂層設計,包括智慧校園的信息技術平臺、信息技術、功能模塊、組織機構、負責人等,同時制訂智慧校園的統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標準。第二,建設共享中心數據庫,在中心數據庫中下設多個功能模塊,包括科研活動、教學活動、管理活動和生活服務等,再在多個功能模塊建立分層級的數據庫實現非涉密數據共建共享。學校創建統一的數據錄入、檢索和下載標準體系,實現多個功能模塊的技術對接;在中心數據庫中依據不同的崗位、職能等設定相關準入權限,其中公共開放的數據庫可以做到全校師生共享,并通過信息對稱交流推動多部門聯動配合,將多個部門職能整合到一個平臺上。第三,要做好數據整合工作,將傳統的工作系統,包括教務體系、后勤體系、圖書館管理體系等的數據文件實現標準錄入、存儲和檢索,并進行數據整合分析,為智慧校園的多個功能模塊工作開展提供信息支撐。
(二)依托智慧校園,建立教學活動平臺
依托智慧校園,學校可以建立統一的教學活動平臺,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智能化的教學活動平臺要堅持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結合當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和特色化學習需求,創建多元化功能模塊。例如:在智慧校園學習平臺上設置網絡學案系統、教學互動系統、網絡課堂系統和自主學習系統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以上任意一個系統,如在寒暑假期間學生可以選擇開放性課程接受遠程教學、異地教學、即時教學等。教學平臺提供開放、交互和自主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再完全依賴教師進行學習,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課程,掌控學習進度,獲取遠程教育資源,實現和名師的對話交流,學習其他學校的優質課程。在這種較為開放和自主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完成知識構建。
當然,教學平臺除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也為教師提供教學輔助?;谥腔坌@的教學平臺,其功能設施要以服務教師為中心,將教師教學、課堂教學等多個系統組合起來,建立網絡教學系統、教學培育系統、教學資源管理與應用系統、網絡備課系統等,實力較為雄厚的學校還可以創建家校融合系統、遠程教學系統等,讓家庭完成輔助教學職能,進一步推動家校合作。
(三)基于智慧校園,融合校園管理智能
校園管理要將后勤、圖書館、學校環境等納入統一體系中,強化現代化管理,推動校園管理向校園服務轉型。如當前的校園一卡通,將學生卡、閱讀卡、飯卡等信息數據統一起來,在學校的管理機構中實行統一的管理標準和制度,為學生提供多種服務功能,包括閱讀服務、身份認證、飯卡充值等。智慧校園要在一卡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使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校園管理的多個職能深度融合。
在智慧校園體系中,管理系統可以為學校提供流程、組織、權限、通知等多種功能。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管理的特殊情況,構建特色化的業務流程,如教職工請假流程、學校活動通知流程以及文件審批流程等。智慧校園體系將校園管理的多個職能部門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不同職能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工作人員同步辦公。這樣一來,信息文件的傳輸更加便捷快速,各種審批流程變得更加簡單規范,真正實現信息共享、無紙化辦公。尤為重要的是,在智慧校園的平臺上,職能監督部門可以對任意一個流程的進度進行實時監管,促使校園辦公過程可視化,讓歷史數據有據可循。
(四)利用智慧校園,豐富學生生活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極為重要。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實踐能力和責任意識,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能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富有創新性。
學生的生活需求和學習需求是多方面的、個性化的,傳統的學校建設忽視了學生生活中的個性化需求,而智慧校園則可以依托信息技術提供多方面、立體化的服務體系。如創客活動是借助智慧校園開展的創新型文化活動,該文化活動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需求開設多個模塊。創客文化活動主要介紹和宣傳創客文化、思想;創客設計活動主要是實踐活動,引導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學生自行組成小組,或參加知識競賽、科技競賽,或參加創業項目競賽等。在智慧校園體系下,多種創意活動能夠借助有效的整合實現理論、實踐的深度融合。除了創客活動,學校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實踐活動,讓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對課程教學形成補充,同時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高階思維。
三、構建智慧校園的注意事項
智慧校園相對來說是一個全新概念,涉及范圍較廣、涉及人員較多,因此學校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層次結構逐步推進,創建并整合多個功能模塊。在創建智慧校園過程中學校要堅持做到兩方面。
第一,建立提前糾正和補救機制。在創建智慧校園的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一是學校要意識到智慧校園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強行照搬他人模式,因此學校在創建智慧校園之初就要梳理學校辦學特色、學生生源特色等。二是學校管理層要意識到,智慧校園是為全校師生、教職工而服務的,只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師生的真實需求,才能實現招生、科研、教學、資產管理、校園服務等功能的深度融合。
第二,做好頂層設計。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組織架構和校園文化,學校要做好頂層設計,注重強化智慧校園中的管理職能和崗位責任。在創建智慧校園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將傳統的層次管理結構轉變為平級管理機構,設置職能部門分管不同職能,借助智慧校園平臺實現扁平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職能聯動,從而打破傳統校園管理的孤島效應。
總之,在“互聯網+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創建智慧校園,學校要注重管理向服務轉型,主動創建多元主體機制,發揮信息技術在校園管理、科研、教學和學生生活中的功能作用,構建一體化的智慧校園平臺,將課內課外、理論教學和實踐創新相結合,借助智慧校園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責任意識、社會參與意識、人文內涵和創新意識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鄧偉.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17).
[2]趙磊磊,代蕊華,趙可云.人工智能場域下智慧校園建設框架及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8).
[3]鄭祿紅,程南清.智慧校園視野下學校信息化 領導力的建設及培養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20(8).
[4]李璐,王運武.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0(5).
[5]陳云龍.智慧校園發展瓶頸分析與破解策略——以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智慧校園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20(7).
[6]徐健.基于“智慧校園”的嵌入式檔案信息服務模式探討[J].蘭臺世界,2020(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