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陶
【摘要】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應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核心是帶領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能動學習,并探討了如何通過課堂轉型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關鍵能力;能動學習
時代在發展,學生的學情也在不斷變化,國家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也在不斷調整。2017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發布,“培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即學生脫離教師仍然能獨立、有效地學習與發展已經成為了各學科的課程目標。這就需要我們立足本課程實際轉變教學方式。
一、培養能動學習,提高認知能力
教師要主動打破保守被動、簡單機械、以師為主的教學范式,致力于創建學生主動參與、多方有序互動、有思考空間的教學形態,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自覺的學習。
如在學習部編教材七下第四課第一框《青春的情緒》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緒類型有哪些”,也沒有必要直接要求他們“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前探究題:1.通過網絡或書籍整理情緒類別;2.你認為哪種情緒是適應社會的、促進自己健康成長的?(選擇一種情緒,并陳述兩條以上的理由)
學生在完成探究題1的過程中,對于怎樣搜集、刪選、編輯、儲存資料等一系列細節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有效且精準的獲取資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教師也不要求每個學生都一蹴而就的成為研究型學生,都具備完善的研究能力。教師只是希望孩子用恰當的方法查找、閱讀和整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信息獲取和整理。在完成探究題2的時候,需要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這就為課堂討論“青春期的情緒”鋪墊好了基礎,讓學生有準備的結合課堂所呈現的情境進行討論分析,用恰當的語言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思想的或碰撞或共鳴中習得知識并認同理念。由學生完成知識獲取、分析和提煉,教師只在過程中起到指引、點撥作用。由于放開了學習空間,并且通過“第一步怎么做”的指導來降低了難度,學生好上手就會有主動嘗試的意愿,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能談主動學習。也許這樣獲取知識的效率不是很高,但從長遠來看利于培養學生認知能力,體驗深度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借力小組學習,培養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開放地交流,并且通過課堂生層,在水到渠成中完成對知識的體會、感悟和認同。這樣,課堂將從知識傳授場所升級成知識的生產場所。課堂氛圍也能活躍起來,學生學習能動性提升,并且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合作并認同合作的價值。
為了發動學生進行有序合作,一般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每一目下都有“探究與分享”這一活動欄目,教師可以巧妙運用該欄目,部編版七下第七課《共奏和諧樂章》里的“探究與分享”活動欄目中有這樣的議題:1.在不合理的規則被修改之前,是執行規則更重要,還是修改規則更重要?為什么?2.有人認為死守規則是一種僵化,有人認為無視規則是一種放任。你怎么看?面對這樣的議題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況下都同時存在合理之處與不足之處。初中學生常常會只考慮一個方面;或者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但是考慮的比較淺顯。
從能力角度看,小組探究可以讓學生減少孤軍奮戰的畏懼感,害羞的學生不敢當著全班同學發言,也許他可以在小組里輕聲細語的說給組員聽,如果發言被肯定采納,將增強自信心與自豪感,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提供夠得著的臺階。在小組代表發言環節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力、思想力,靈活應變力等。為了在組間競賽取勝,組員們也會為高效調配組內資源絞盡腦汁,趣味性與挑戰性并存的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樂此不疲。
三、鼓勵深度學習,促進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勇氣、打開學生的思維并開拓視野。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不愿意讓學生“異想天開”,怕學生因想得太多、獨立想法太“古怪”而影響對知識點的正確把握,學生的思維十分受限制。學生的思想也就沒有打開的意愿和膽量,其創新能力當然也就得不到培養。
因此,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改變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教師面前敢于質疑、敢于表達;其次教師也一定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與指導,打開其思想空間。教師要從管控者變成與學生一樣的參與者,創造平等民主的合作環境。
比如在學習《做更好的自己》時,教師鼓勵學生發表對“主動改正缺點”的建議,通過小組討論“哪些是缺點,我們要改正”。有位學生說,“通常大人所說的良好作息習慣并不一定是良好的。比如毛澤東還有一些藝術家,都經常晚上通宵工作,而白天睡覺休息”。對于課堂中的這種有“異議”的觀點,教師不能有直接否定,而是要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在鼓勵該同學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所謂良好習慣會因人而異,通常意義上的好習慣可能對某些人是不適用的。但我們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身心條件與成年人不同。請大家再討論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觀點怎么樣?”這樣,鼓勵了學生的個性表達,又順勢帶領學生進入一個新探索空間,引導他們大膽且有序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另外,筆者堅信實踐是創新的源泉,要學生主動投入到實踐中去,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提高創新能力。最近垃圾分類在全國上演著新時尚,垃圾分類可能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新鮮素材,可以從“生命至上”、“集體規則與個人需要的統一”、“法律保障生活”、“在社會中成長”、“做負責任的人”、“服務社會”等多角度進行綜合探究,這就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資料搜查,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式去觀察與發現,分析與探究,發散與歸納,端正學生主體學習的態度,不僅培育知識,提高溝通與協調能力,也能學會問題導向,致力于解決問題的創新。在預判-行動-反思中激發創新型思維。
四、推進實踐學習,積淀職業能力
《意見》中對“職業能力”的界定是“適應社會需求,能夠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能夠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可視為一種職業,其職業能力就是學習力。在教學中可將其界定為“適應社會需求,自覺主動追求學業發展,并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堅定的意志品質,豐富情感體驗,關心國家政治生活,培養全球視野,讓學生對目前個人與社會乃至世界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對于將來自身發展即自身價值的培養有初步的方向。關于初中道德和法治,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應用政治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生活的能力。
在這方面,課堂轉型的方向是突破“唯教材論”模式。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能動學習:教學范式的轉換[J].教育發展研究,2017(08):68- 74
[2]鄭家齊.談談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型[J].中學時代,2012(10):96
[3]貢和法.教學轉型旨在提升學生關鍵能力[J].江蘇教育,2018(27)
[4]郭立達,馬思聰,焦振霞.強化關鍵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J].黨史博采(理論),2013(6):53
[5]朱曉蘭.指向關鍵能力的學習方式變革與課堂轉型研究[J].校園英語,2018(13):213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蘇州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