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微課程是課程改革與信息化進程中的學習資源創新,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整合為一體的新型資源。它可以實現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針對性以及學習方式和學習時間的靈活性的統一,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達到落實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主干知識以及學科能力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自主學習;高中地理;微課程
自主學習是指在尊重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弄明白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什么時候學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目標意識、選擇學習內容的能力、自主確定學習方法和策略、自我評價學習效果的整個學習過程。總的來說,自主學習就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
一、 基于自主學習的微課程開發
高中新課程改革三大理念為“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其中“關注學生發展”體現學生主體的內涵,是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老師應是一個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有多項教學研究報告顯示,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微課程輔助教學,可有效增添教學的靈活性與多樣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更好地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關于微課程的開發,在內容安排上,我們主要依托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現行使用的人教版為教材依據,以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核心主干知識為體系,把比較抽象的考點合理細化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制作成相對獨立的微課程推送給學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地理核心知識,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在微課程形式設置上,主要有自主學習任務單、微視頻、微練習、微反饋。筆者將以“大氣的受熱過程”這個知識點為例進行說明。
自主學習任務單:
微視頻:
通過“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引導,學生可自主按需觀看“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微視頻,時長約為4分鐘,視頻短小精悍,主題明確,利于針對性解決疑難點。視頻學習后,學生可繼續完成微練習。在微練習中視情況同步附上解析,幫助學生訂正和鞏固理解。
微練習:
地膜覆蓋是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地膜覆蓋栽培一般都能獲得早熟增產的效果。其效應表現在增溫、保溫、保水、保肥、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蟲害等幾個方面。完成1~2題。
1. 我國華北地區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可有效地提高地溫保障了農作物的正常發芽生長,其主要原理是(?)
A. 減弱了地面輻射
B. 增強了大氣逆輻射
C. 增強了太陽輻射的總量
D. 增強了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2. 山東膠東的一些果農夏季在蘋果樹下覆蓋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減弱地面輻射?保持地溫
B. 反射太陽輻射?降低地溫
C. 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陽輻射?增加地溫
【解析】
1. 我國華北地區在春播時進行地膜覆蓋,可有效地提高地溫,保障了農作物的正常發芽生長,其主要原理是減弱了地面輻射造成的熱量損失,A對。地膜不能增強大氣逆輻射、太陽輻射,B、C錯。地膜不能改變對太陽輻射的吸收,D錯。故選A。
2. 山東膠東的一些果農夏季在蘋果樹下覆蓋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陽輻射,增加光效,利于蘋果著色,C對,D錯。減弱地面輻射不是主要作用,反光膜不能保持地溫,A、B錯。故選C。
微反饋:
微練習一般設置約3至5個問題,針對具體知識點,難度系數盡量體現區分度。學生在完成微練習的同時,系統會記錄學生的解題情況。微反饋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教師繼續完善微課程、推送更高質量的微課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根據反饋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從上述例子來看,學生可先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明確學習目標和怎么學,然后利用微視頻進行學習,接著還有微練習以及微反饋進行學習效果診斷。由此可見,筆者帶領的團隊所開發的高中地理微課程資源體系非常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掌握核心地理知識,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二、 基于自主學習的微課程應用
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甚至是掌握終身學習能力,是地理學科的學科使命。高中地理知識點很多,但課時相對較少,使得很多知識不可能在上課時間全部都詳細講解,有些知識上課講了,學生未必全部都能掌握,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提高教學效率,才能完成教學目標。微課程資源體系的開發應用,不僅可以幫助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可以助力發展學生的定力,充分利用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
筆者以高二(3)班作為引用微課程進行學與教實驗的主體,從高二第一學期開始。首先把已經開發完善的一系列微課程上傳到網頁,供教師和學生自由按需下載使用。在關于微課程的使用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環節,一是課外使用,二是課中使用。課外包括課前自主預習和課后自主復習,課中主要體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鑒于寄宿制學生在校時間被統一安排為主,能允許學生利用微課程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主要為課余時間,包括課間休息、午間休息、下午課后到晚修之前的活動時間,以及周六、日和寒暑假等節假日時間。課余時間的特征是零碎且短,一般適合利用微課程進行個別知識點的預習或者復習,有針對性地突破個別重難點。而周末及寒暑假等節假日時間則比較長,利于學生充分利用微課程資源體系,按章節對逐個知識點進行預習或者復習,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強化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微課程在課中的應用則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在備課時結合系統中所反饋的主要存在問題進行恰當的教學設計,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思考,并在小組中進行相互探討。教師從旁根據學生的現場反饋及時給予評價和解答。
得益于微課程的引用,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比較有序且高效。而課中改變以往“滿堂灌”的形式,體現以“學”為主、“教”為輔的教學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很高,學習的主體性明顯,同時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 今后的方向
根據實踐應用和反饋的結果,今后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繼續構建高質量的微課程資源體系。確保學習任務單導向更明朗,微視頻清晰、設計新穎有趣、講解科學、音質好,微練習和微反饋的診斷作用更強。尤其注意對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較高要求的知識點,進行微課程設計時需要更加考慮學習使用的興趣和有效性。
第二,強化知識點的聯結與整合。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點眾多,區域地理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涉及的內容各有側重。但這些表面上彼此相對獨立的知識點與知識點往往彼此關聯。從微課程的實踐應用情況來看,今后的微課程的開發及應用可以嘗試把二者進行整合,例如以區域為載體,闡述說明某區域的某個地理現象、地理問題、地理原理發生的前因后果。
第三,加強對微課程應用的引導。在實驗班級中有個別學生無論是在課余零碎時間還是較長的周末及寒暑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顯得比較盲目。學習沒有針對性,也缺乏體系,比較隨機,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利用好完整的微課程資源中的四部分內容。比如只看視頻,不參考學習任務單,或者不做練習。導致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
新課標改革的目標要求之一是要實現“教是為了不教”,也即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高中地理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不僅能改變傳統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還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途徑,使學生可以利用微課程實現自主的個性化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更從容地面對高考,更有能力堅持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1]黃金瑜.基于自主學習的廣西高中地理微課案例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藤縣一中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15.
[2]馬勝.基于培養髙中生創新性思維的地理微課程內容開發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10.
作者簡介:曾文忠,廣東省梅州市,廣東梅縣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