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崧



摘 要:數學課堂是一個說理的課堂。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很多時候只知道怎么算,卻不知道為什么,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在教學中營造一個說理課堂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把枯燥的數學課堂變成有趣的說理課堂呢?采用“問題引領,驅動學生的思考力”“比較辨析,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這三種方法能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數學知識的內涵和本質,營造一個說理課堂。
關鍵詞:問題引領;比較辨析;動手操作
數學課堂是一個說理的課堂。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很多時候只知道怎么算,卻不知道為什么,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知道為什么卻無法用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數理能力,在教學中營造一個說理課堂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把枯燥的數學課堂變成能吸引學生探究并且有趣的說理課堂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發現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數學知識的內涵和本質,營造一個說理課堂。
一、問題引領,驅動學生的思考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所謂“問題引領,驅動學生的思考力”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核心問題為主線,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圍繞提出的問題開展新知內容的探究活動。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讓學生帶著核心問題進行主動探索,旨在培養學生問題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
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會說數學道理,首先我們要關注問題的引領。數學課堂一般是由問題貫穿始終的,因此數學學習課堂的深刻性關鍵體現在數學問題上。恰當的數學問題能驅動學生“生動”地學習,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能激起學生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說理,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有利于營造一個數學說理課堂。
例如,我在教學“數與形”一課時,為了驅動學生的思考力,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為了更好地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中探究出表示正方形個數的多種表示方法,首先我用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的變化思考第一個問題:
問題1:請仔細觀察下面三個圖形,你能用數或算式表示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嗎?
問題提出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可能出現以下三種表示方法:(如下圖)
而在匯報的環節,我重點讓學生結合圖形解釋這些算式。特別是第2種和第3種表示方法,讓學生在解釋中明白其中蘊含的數學道理,重點注重數形互證,初步感知數形中隱藏的規律。此時根據學生的匯報,我趁機板書,加深學生的理解。
學生匯報后,我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
問題2:照這樣下去,接下來的算式可以怎樣寫?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發現嘗試寫出算式,有了上面的學習基礎,學生很快寫出了像下面的算式,初步感知當中的規律。
最后我以下面這個問題驅動學生研究其核心問題。
問題3:“看樣子同學們已經初步發現了其規律,現在我把剛才研究過的算式放在一起,請大家結合圖形觀察算式,你有什么發現?”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尋找其中存在的規律,從而探究出知識的本質。
二、比較辨析,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營造數學說理課堂,首要的條件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數學道理的陳述,因此營造數學說理課堂,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尤為重要。通過教學我發現,比較辨析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理解力。
例如,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一課的教學中,根據前測我發現學生對于計算中的算理理解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在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新知的探究學習中學會做一位講數學道理的孩子,營造良好的說理課堂,本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環節一: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問題。根據預測學生能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列式:42÷2=
環節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探索計算結果的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得出以下三種計算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匯報過程中說說每種方法自己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初步理解算理:先把4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所以商2在十位上,表示40中有2個20。接著把剩下的2根小棒繼續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小棒,所以商1在個位上,表示2中有2個1,所以結果是21。
在理解算理的過程中,重點讓學生結合計算的算理對方法三的四種“筆算”書寫格式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明晰:
第一道:筆算的格式沒有體現分的過程。
第二道:十位上的4已經表示4個十,所以第一步個位上的0可以忽略不寫。
第三道:十位上的4表示40根小棒已經分完,接下來參與分的是剩下的2根小棒,所以相減之后十位上的0也可以忽略不寫。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后一道筆算的格式才是規范的書寫格式。
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計算思路,使學生清晰地明白筆算其實就是記錄口算的過程,體會筆算與口算之間的密切聯系。
通過比較辨析,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讓學生感受算理、算法是運算能力的一體兩翼,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讓學生循著算理發現算法、駕馭算法,從而幫助學生“立體”建構運算法則,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旨在為營造數學說理課堂創設良好的基礎。
三、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數學課堂是一個說理的課堂,其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在接受知識的基礎上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能獨立地思考問題,并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來解決問題。而深刻且有意義的知識要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才能成為能力,發展思維。
因此,創設條件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感悟和發現,探索出數學知識的本質,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從而營造數學說理課堂。
例如,在教學“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秘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長最短”這一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學習活動(活動要求如下):
接著我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探索。學生通過拼一拼、算一算、比一比三種方法得出以下三種拼法:1×16,2×8,4×4,通過圖形和計算結果的比較,學生很容易就能發現拼出的圖形中,正方形的周長是最短的。(如下圖所示):
雖然學生通過計算可以發現拼成正方形的周長最短,但很多學生并不明白這里面蘊含著什么數學道理。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深度的思考: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與觀察,學生發現:
2個小正方形拼在一起就少了2條邊。
4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時少了6條邊,拼成正方形時少了8條邊。(如下圖所示)
在學生的觀察和發現中,我創設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說清理由,說明想法。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不斷地弄清其中蘊含的秘密,讓學生在操作、觀察和說理中發現其本質的特征,那就是“拼組后隱藏在圖形內部的小正方形的邊長越多,其露在外面的邊長越少,拼組后圖形的周長就越短”。讓學生明白原來拼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隱藏著這么多秘密,理解這才是知識的本質。
這一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在理解中說理,知道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本質,讓學生不僅知道結果,更重要的是知道結果的來源,也就是知道“為什么”,目的是營造一個數學說理課堂。
常言道:“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講道理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整體架構知識。而講道理的落腳點應該是從理解起步,因此驅動學生的思考力、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這“三力”能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數學知識的內涵和本質,有利于營造一個數學說理課堂。
編輯 趙飛飛